汉字微课:笔

九歌

<h3>【笔(筆)】</h3><h3>要了解“笔”这个字,首先要了解“聿”字。</h3><h3>【聿yù】</h3> <h3>聿,有说是象形字,有说是会意字。我们先看这个字的甲骨文,象一只手拿握着笔的形象,右上侧是一只手,左边是一支笔,一竖是笔杆儿,下面的三叉形是笔头。整个字形看上去好像是用右手握笔写字的样子。金文和甲骨文相似,也是手握笔的形象。聿的小篆体上部是手指伸过了笔杆,表示把笔握住了,下部的笔头又误增了一横。隶变后楷书承接篆文写成现在的“聿”字。</h3><h3><br></h3><h3>《说文解字》上说:“聿,所以書也。”我们从字形也不难看出,聿的本义是书写用的笔,或者是用笔书写。</h3><h3><br></h3><h3>下面,我们再来看“笔”这个字。</h3><h3>【笔(筆)】会意</h3><h3><br></h3> <h3>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聿和笔本来是一个字,聿是笔的初文,篆书以后才分化开来。因为“聿”字后来被借作他用了,那么,原本作为书写工具本义“聿”怎么表示呢?由于古代的毛笔的笔杆大多是由竹子做的,所以,篆文就在“聿”字上加一个“竹”字头分化出繁体的“筆”字。</h3><h3><br></h3><h3>汉字简化的时候,用我们现在使用的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毛发的毛,这个笔字来代替。这从会意的角度来讲,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古代的毛笔大多是用竹子做笔杆,用兽毛做笔头,竹和毛组合会意出了“笔”这个字。这里说明一点,现在的简化字“笔”不是汉字简化的时候新造的,也是古来有之的。简化字“笔”最早见于北齐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北齐的韵书《集韵》也把简化的“笔”字正式收入书籍里。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也收入了上竹下毛的“笔”这个字。</h3><h3><br></h3><h3>《说文解字》上说:“筆,秦谓之笔也。从聿,从竹。”(笔,秦地管它叫作笔,由聿和竹会意)笔的本义是指写字画图的用具,以中国传统书写工具中的毛笔最为典型。</h3><h3><br></h3><h3>那么,毛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博物志》上记载“蒙恬造笔”,意思是说,秦代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从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来看,距今大约五千年到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的彩陶,上面画着游动的鱼、奔跑的鹿,还有人面鱼纹图案,等等,笔道浑圆流畅,应该是用毛笔一类的东西绘制的。还有的学者发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陶器、玉器上面也有类似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些字的笔划非常清晰,这类文字应该是已经用笔写下,但是还没有用刀再刻出来的文字。我们迄今看到最早的毛笔,是1959年在河南信阳一座战国大墓里出土的,这个墓出土了一个木箱子,箱子里面有毛笔、铜锯、竹简等物品。1975年湖南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秦代墓葬里出土了三支毛笔。</h3><h3><br></h3><h3>那么,古人又是怎么随身携带毛笔的呢?据记载,古人随身携带毛笔的方法是把笔插在冠前的鬓发上,就像用簪子固定发髻一样,所以叫“簪笔”。</h3><h3><br></h3><h3>笔的本义是书写工具的笔。杜甫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的笔指的就是毛笔。凡是和书写或者毛笔有关的,都可以用“笔”这个字来表达,执笔、落笔、代笔、笔记、笔录、笔名、笔试,等等。写文章要用“笔”,现在我们还用“文笔”来比喻一个人做文章的文字功夫和风格。</h3> <h3>使用毛笔写字、画画的时候,要求人的姿势一定要端正。毛笔的笔杆是直的,我们用手持笔的时候也要求整支毛笔是基本垂直的、正直的。而且,所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地写成方块字,这是中国古代用笔书写汉字的习惯。这样一来,从用笔的“笔直”到书写的“正直”,逐渐成为我们做人立德的标准,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