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郭述文

金色

<h3> 《印象郭述文》</h3><div> 郑知道了</div><div>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分配到水电站小学当老师,单位安排我和郭述文、程南平、帅幼堂同住一个房间。房子四面透风,只一米多高是砖砌的,上面部份都是竹编抹的石灰,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半死,唯一不同是灯泡瓦数很大,而且一人一盏。郭述文调侃说,这是正宗的标准间。沒错,因为同期水电站搞扩建,从各单位抽调了许多人包括付磊那届高中毕业生来大会战,他们都住通铺。</div><div> 我当老师也是天晓得,三年级就十个学生不到,他们都不怕我,那个学期都不知是怎么混过来的。那时郭述文他们都是电工,我非常羡慕他们,最后在谢根水的关照下找到刘丽春接替我,才进入了电工队伍,得以天天和他们在一起。</div><div> 我和郭述文的师付都是陈金安。我在学校数理化就差,电工学了几个月,脑子里还是一盆浆糊,都不知师付说了什么。郭述文不一样,他在学校就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时良贵的得意门生,不是一般聪明,而是"相当聪明",陈金安和当时唯一工程师吴鸿武都非常看好他,许多技术工作都交他独挡一面,比如我们绕线圈,最后接头他完成,比如兄弟单位求援,派他出马,比如我们去割稻子,他在家留守。我记得很清楚,有次郭述文装好了一个大型配电盘,陈师付当着大家面说:谁能够装好这个配电盘,电工可以毕业了。每年冬季发电机都要保养大修,烤定子线圈要值晚班,我和郭述文总值下半夜,漫漫长夜,我偷听敌台,他看《无线电》,天快亮了,他写值班记录,叫我去蔬菜队拨菜心煮面条。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装电子管收音机,而我只会装电表。</div><div> 我这样说,你也不要认为郭述文是个白专,他乒乓球、蓝球都打得好,人又帅,好多女孩子都喜欢他。他还会打猎,人家打野鸡十有九空,他打飞枪,提前量掌握得非常好,次次有收获。还有,浮溪大队的玉米、红署我们也没少吃,而且用电炉烤,纯绿色,原生态,不要钱。</div><div> 其实我在水电站时间并不长,76年底跑去当兵了,自己把自己电工梦掐死在摇蓝里。在部队和郭述文通信频繁。当得知他准备高考,我在漳州还给他寄过《中英对照词典》,他知道我六块钱一个月,死活给我寄了钱。不久,就听到了他考中了江西最高学府---江西大学,成为文革恢复高考后鄣公山垦殖埸第一批大学生的消息。</div> <h3>  大学毕业后郭述文以优秀的成绩留校任助教。90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93年又被破格提拔为正教授,成为当时江西省为数不多的年轻正教授之一。博士和教授都拿到了,也就是修炼得差不多到顶了,差不多了怎么着?差不多的结果就是南大的天空太小了,他要飞得更高!正好其时出国的大门向他打开了。</h3><div> 由于分离久了,联糸就少了。时间到了95年,我曾给他去了一信,想告诉他我来九江也二年了。结果是"查无此人"。原来他公派去瑞典留学了。拿着退件,我想这家伙这会也许正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海盗船上享受着假日阳光呢,还是在白桦山庄参观诺贝尔纪念馆呢。</div><div> 然后呢,听郭云娟说他在比利时工作一年。再然后呢,听方山林说他又到了美国。总之没了联系。没联糸并不等于一点不知道他情况,江湖上到处是他的传说。郭述文在比利时IMEC公司任研究员时因多次在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被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看中,聘为客座研究员。美国历来是世界顶尖人才你们培养它来使用,因为它有含金量非常高的绿卡。顺利拿到绿卡的郭述文随后进入美国500强公司之一的某公司任资深首席科学家,他的公司高管特别欣赏他的研究能力和担任过多项产品项目研发负责人的经历,力挺他加入美国籍,郭述文顺理章地成了美籍华人。说老实话,咱见过拿绿卡的,还真没见过拿红卡的。老外郭述文喜欢逮住一件事情往死里干,不干出名堂不罢手,死心踏地为美国作贡献,一呆就是十二年,专门从事MEMS传感器产品开发,并且掌握了该项目的核心技术。还拿到了二十多个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 </div><div> 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力不断增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时祖国亲人找上门来,说:你不要帮美国佬研究高科技武器打中国,回来吧!他父亲郭华士,母亲邱卞华也盼望儿子回来报效祖国。2012年郭述文作为中组部国家第七批"****"引进回国,反过来拿到中国绿卡。回到祖国后,听说他公开身份是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际还在某研究所担任首席专家,几年来扎根国防科研,不忘强国初心,专门从事尖端MEMS传感器的研究,产品广泛用军工、航天以及民用领域,并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目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还在主持几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余热。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人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成果,看不见的是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div> <h3><br></h3><div> 差不多十多年前吧,在南昌碰到过他一次。那是西装革履,学者风范,双目炯炯有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十岁,由于场合不宜我们并未深聊,其间听他接过一个电话,那英语说得比中国话还遛。此后,我除了对他尊敬和崇拜有加外,不敢多加打扰,只限于节日的问候。事物就是这么怪,当年住一个房间无话不说,到后来电话都不敢打。哎,谁叫他是科学家呢。好在郭述文还是那个郭述文,对同学对朋友仍象冬天里的一把火。他听说垦友要举行纪念建埸60周年聚会,带头捐款2万元。熊亚非曾对我说,我都是叫他"老盖",他照样答应。这次来清华参加记念大会,是我和方山林去婺源火车站接的他夫妻俩,我们一见如故。</div><div> 我的记忆是亲历加听说加演绎。他的光辉事迹还很多,不知哪个哲人说过:"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div><div> 郭述文是鄣公山之子,垦二代的骄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