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静水闻音

<h3><br /></h3><h3> 小时候一到冬腊月,炒"炒米"的声音便响起,街头巷尾顿时热闹起来。大人们手里提着米,小伢子们捂着耳朵,在瑟瑟寒风中围成一个圈圈。炒米师傅一手转动着葫芦锅屁股上的摇把子,一手吭哧吭哧拉着风箱,伢们的脸上说不清是兴奋,还是害怕,都盯着炭炉里蓝荧荧的火,仿佛看电影一般等待奇妙的结尾。几分钟后,黑色的葫芦锅被放进长长的布袋中,小伢们口中不停地喊道,要炸啦,要炸啦!只听得轰的一声,布袋鼓起一个大包,从里面倒出来,是香喷喷的炒米。 </h3><h3> 小伢趁热将炒米大把大把往口中送,越嚼越香,吃得像花脸菩萨,吃饱了还要把衣兜塞满,顽累了,摸出炒米就填在嘴中。大人们也尝尝鲜,刚炒出的新炒米,没有人不说甜,不说香的。回家后把炒米装进炒米坛子里,买来的年货,如芝麻糖、花生糖、炒米糖,埋在炒米中就不会受潮了。</h3> <h3>  这只能算炸"炒米",并不是真正的炒"炒米"。炒"炒米"首先要制作"阴米"。糯米用水浸泡后淘洗沥干,放入木甑中蒸熟,趁热摊到簸箕上阴干,再晒三天的好太阳,然后用手搓成一颗颗的,让糯米粒粒分开,阴米就做成了。炒"炒米"前,将阴米在太阳底下"爆"一下,再倒入铁锅中去"温",把水分充分蒸发掉,炒出的"炒米"才脆。炒锅要用大铁锅,乡间称"炒辣锅",将阴米倒入烧热的细沙中,用竹子枝丫或麻梗绑成的帚子,反复快速炒动,米粒在大火的炙烧下,竞相跳动、蹦高,像一场精彩的比赛,令人目不睱接。米粒受热后迅速膨胀,这时赶紧用铺有纱网的撮子撮起,筛出细沙,油香扑鼻的炒米便大功告成了。炒得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粒粒金黄,颗颗冒泡。监利人称之为"结炒米",城关最正宗的当属穆家台的结炒米。</h3> <h3>  炒米是孩提时的常见食物。冬日里起床晚了,母亲就会泡一碗炒米过早,这种风气好似很多地方都有,四川叫"炒米糖开水",湖南安徽等地叫"炒米茶",本地监南又称"泡茶"。炒米历史悠久,《儒林外史》第三回写到"买了四只鸡,五十个鸡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感觉很亲切。《板桥家书》中:"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吾邑又与外乡不同,外地人泡炒米,有加猪油和精盐的,有放糖后滴几滴麻油的,有的埋两只鸡蛋,还有将炒米泡在牛奶里的。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佐以酱姜一小碟",更从未听说过。&nbsp;&nbsp; </h3> <h3>  我们这里吃泡炒米,多是泡炒米糖。碗中放数块炒米糖,抓一把白糖,冒着热气的热水瓶沿着碗边转一圈,碗中的炒米糖迅速浮起来,很快又连同白糖一起塌下去,用瓢羮搅几下待炒米糖化开,溢着香气的炒米茶便泡好了。老人喜食泡炒米,入口即化,无需牙齿做太多工作,甜滋滋热乎乎地顺着喉咙直达胃部。小孩们爱吃炒米糖,没事便偷偷抻了小胳膊在炒米坛子里摸来淘去,炒米糖又能有多好吃,实在是那时零食太少了!</h3> <h3>  我以为炒米单吃不如和其他食物同吃妙。安徽的安庆有一道招牌菜,叫老母鸡汤泡炒米,我没有吃过,但一听名字就馋。监利的很多菜不能缺少阴米和炒米,阴米可以做成阴米粥、蓑衣圆子,还可以灌进猪肚子里蒸熟做成阴米饭给"月母子"食用,营养价值不低。豆腐圆子、藕圆子里都不能没有炒米,否则风味就完全不对。最好还是煮一锅豆皮子,配一碗结炒米,豆皮软而不失筋道,炒米坚而不失香酥,咸香爽口,脆中带韧,说清亦腴,是我们水乡独有的味道!袁枚说食材搭配要"相女配夫","柔者配柔,刚者配刚",也不尽然,结炒米泡豆皮子非得"软硬兼施"不可!看别人写的文章,说结炒米放在羊肉鲫鱼汤里是无上的美味,没有品尝,如有一日吃到再评论罢。</h3><h3>&nbsp; </h3> <h3>  因为馋,也因为好奇,我专门在路边看别人做过炒米糖,有文字记录如下:他右手拿铁铲,左手握木铲,有点像李逵的两把斧头,这方寸之地就是他的江山,任凭刀铲纵横驰骋,起落之间便见成败。糖稀的浓淡,就像《芈月传》中赢夫人对芈月说的两个字"分寸",不管是掌握糖稀的分寸,还是做人的,都不容易。火候和时间要拿捏到最准的尺度,多一分嫌老,成了一锅糊糖,那可是要遭人笑话的。少一分嫌稀,扯起糖来蔫蔫的毫无力道。糖稀熬好了,案板上的炒米便立刻倾进锅中,如千军万马过境,霎时与天地混为一体,糖成就了炒米,炒米彻底将糖溶化,重生的物体熠熠生辉。</h3><h3> </h3> <h3>  后来和老板小胡熟络了,专程找到他家,位于玉皇台二巷的一个手工糖坊,去看制作麦芽糖、炒米糖等。我是冲着&quot;手工作坊&quot;去的,据小胡介绍,他家是几代祖传的手艺。在一楼的耳房里,竖着两件大物什,一口大木甑,一口保温缸,主要用于制作糖稀,木甑用来蒸米,保温缸用来发酵。还有一些少见的工具,带柄的水掇子(类似水桶)、制糖的木格子、盛米的大江盆、搅糖的铣等。小胡告诉我,他家的炒米和别家不同,叫&quot;炸谷炒米&quot;。用中谷米在水中连泡7天,把米泡成原来的几倍大,然后用木甑里的大铁锅蒸汽蒸熟,连晒几个大太阳,最后用炒锅炒成炒米。这样做出来的炒米不结不硬,口感更脆,比糯米做的炒米糖销量大很多。</h3><h3> 曾几何时,纯手工制作、天然食材、地道口味,是我们童年食物的基本特点。&quot;手工&quot;无比珍爱这两个字,肉是用手剁出来的,粉子是用碓舂出来的,炒米是用炒锅炒出来的。在长大的途中,我们丢失了多少东西!鲁迅先生说,让幼小时喜欢吃的东西,蛊惑我们一辈子吧。与其说是食物的蛊惑,莫如说是乡情的蛊惑,回忆的蛊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