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张军先生书法作品欣赏(十二)

相见语依依

<h3>张军,甘肃徽县人,别署炙砚斋主、知研堂,徽县书法家协会主席。</h3><div><br></div> <h3>多年来在工作之余临池不辍,书法从距榘森严的唐人楷法和“二王”入手,打下了比较札实的基础。后又研习汉隶、小篆,对《张迁碑》、《西狭颂》用功尤深。对魏楷《张猛龙》、《张黑女》、《龙门二十品》悉心临习。同时对宋人书法和明清书法潜心涵咏,得意频多,尤对苏轼、王铎情有独衷。近几年,又喜爱摹习敦煌写经和优秀民间书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中汲取营养。书法作品重传统而不失新意,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展,并有获奖。二零一六年,陇南电视台对其书法创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电视专题报道</h3> <h3>书法之妙,载于道而发于思,藏于韵而寄于情,历千年流变,续万古绵延。多年习书,深深感到是一种陶冶心灵,练心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故工作之余苦研临摹,习书在法。偶有懈怠而未曾蹉跎,虽文稚墨拙,然文墨由衷。在书法创作中力求损平益险,损巧益拙,损妍益雄。书法古拙真率,自然姿肆,外收内放,风骨天成。经常以弘一法师的“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作为为人处世和学书的座右铭。这次将多年所创作品结集成书,些许能给书坛同道留下点滴印记。</h3> <h3>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看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其实就是在看他的阅历、修为和心性。张军长期在徽县政府办、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工作,临退休又到县人大财经工委工作。他一贯做人敦厚朴实,待人和蔼谦恭,工作严谨细致,处事稳练周密,凡工作过的地方,都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他当年政府“一支笔”的美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在本职岗位上颇有建树,而且在艺术创作上也很有造诣,广泛涉猎摄影、诗词、绘画等门类,最是钟情于书法。</h3> <h3>张军先生习书用工很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坚持业余习书,长期耕云种月,临池不辍,下功夫很深,初从距榘森严的唐人楷法和“二王”入手,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后又研习汉隶及魏楷,兼及宋人行书及民间书法,多有所获。退休之后,更以徜徉于古帖经典为日课常态,精究笔墨技法、构成空间、精神意味。经过多年的躬身力行,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入帖出帖,他得益颇多,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书写方式和笔墨体势。他的作品散见于地方报刊,多次参加省市书展并有获奖,市电视台还专门录制播放了他个人书法创作的专题片。</h3> <h3>张军先生习书感悟很深。多年来,他每有佳作,都乐于示人。近年还精于用新媒体进行书法交流,并时常配发一些言简意赅的心得感悟。这些作品和源自心灵深处的只言片语,常被朋友们点赞和转发。比如,他认为,书法是一件“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忙于工作的人业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多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习书,必能充实生活。再如,在他看来,书法是一门孤独漫长和自由写心的艺术,习书必须“技进乎道”,努力使自己的手感、通感和灵感融为一体,通过手腕、笔端传达心象,察万象之微,探墨海之妙,挥胸臆之快,书人生之意,从而达到心手双畅、技道双修,陶冶性情、练心养气的高妙境界。这些真知灼见,对习书学艺的人很有教益。</h3> <h3>张军先生的作品传统意味很浓。其作品以行草见长,兼及篆隶,摄古法而为己用,重传统而不失新意,常给人一种愉悦、恬静、舒心的艺术享受。技法上,追求先熟而后生,由巧而返拙,不在功技上炫人,不在笔法上媚人,不在气势上夺人,书风率性,一任天然。笔画上,注重吸收民间书法中的方折笔意,线条方而不楞、急而不躁、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古朴高雅。结体上,重在体现字体接近于方形的感觉,多取右斜式,富于动势而不显踉跄。布局上,紧密处气韵流畅,疏朗处严密从容,有序处难辨机巧,无序处却反觉平正。内容上,以唐宋诗词、名言警句居多,雅致高古,乐观向上,充满生活情趣,饱含人生哲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h3> <h3>张军先生还重视培养和提携新人。他担任县书协主席后,多次牵头组织书法培训、展览、交流及下乡活动,为培育书坛新秀、繁荣地方书艺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余热。他还支持家乡成立了镇书画协会,指导一帮由退休职工、乡村干部、教师和农民组成的会员群体,多次开展书画交流及自娱活动,活跃了乡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生活。</h3> <h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愿张军先生永不知足,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