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吴哥之高棉的微笑

海心

<h3>灾难使人类谦卑,灾难使人类期望拯救,拯救使人类走向信仰。 —蒋勋《吴哥之美》</h3> <h3>大吴哥也就是吴哥城,它是9世纪至15世纪高棉帝国最长久的国都。几世繁华,神秘如你,高棉的微笑一度杂草灌木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被世人遗忘……</h3> <h3>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处各开有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h3> <h3>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架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h3> <h3>吴哥城护城河桥的两侧,一侧神,一侧魔,如何分辨?应了相由心生,看脸吧~</h3> <h3>一侧是神~</h3> <h3>一侧是魔~</h3> <h3>有些头像已经丢失或损坏,较新的头像是复制后的替代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b>巴戎庙</b></u></h1> <h3>巴戎庙位于吴哥城的中心位置,是由一组共49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尖塔构成的建筑群,这些塔在佛语里又被称做浮屠,每一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巨大的佛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塔又被称作佛面塔,上面的佛被称为四面佛。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喜悲皆不形于色,表情安详,却又各不相同,略带微笑的面孔中还透出几分神秘,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在茂密的丛林中,千回百转,灰白的石柱后,一个又一个黑白相间的斑驳石塔让人又重回古代神秘圣土,四面佛那慈祥安定的脸部透出一份宁静与优雅的神秘,拾起记忆的残片,体会时光交错的震撼……</h3> <h3>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蒋勋《吴哥之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b>斗象台 十二生肖塔</b></u></h1> <h3>吴哥的斗象台建於十二世纪末,也是贾耶跋摩七世的年代。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著莲花。平台的墙壁则雕上狮子和神鸟。古代的吴哥国王,站在斗象台上作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走过。站在斗象台上,遥望台前广阔的草坪和远处森林中的十二座斑驳塔楼,这便是神秘莫测的十二生肖塔。这些塔的功用众说纷纭, 至今历史学家对它的用途仍有争议。第一种说法是判决的场所。第二种说法是表演场所,塔间绳索是给正对面斗象台上的国王大臣们表演杂技。第三种说法是国王的宣誓场所。这几种说法真真假假,很难让人接受。由此一来, 斑驳破败的十二生肖塔便给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带来一种神秘的体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塔普伦寺</b></u></h1> <h3>吴哥城内的塔普伦寺兴建于1186年,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由此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h3><h3>结实雄大的塔普伦寺,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Kapok)树所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而今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分而一并保护。</h3><h3>2001年,安吉丽娜·茱莉在这里演绎了一段《古墓丽影》,通过大荧幕又一次把吴哥古老神秘的美带到世人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