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大院情结

踏遍青山

<p class="ql-block">  1962年至1970年我居住在石家庄320部队大院,这是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大院,更是让我难以忘怀的大院。</p><p class="ql-block"> 一、石家庄的变化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最早只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始建于明朝初年。到19世纪末时有200户人家,600多人。1902年京汉铁路从这里通过,1907年正太铁路在这里与京汉铁路连接。交通的便利、商业的繁荣使这里迅速发展,人口也急聚增加。1925年北洋政府批准将石家庄村、休门村合并后设置石门市,人口为3.3万人。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1939年石门将市区区域扩大至获鹿、正定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增至16.8万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石门市由国民党第5军接收并派军队驻扎。</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市(石家庄市),这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攻占的第一个大城市,随即在石门市建立了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26日,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同时,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石家庄市有人口27.8万人。</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石家庄市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地区)下属的县级市。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地区石家庄市。</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石家庄市与石家庄地区分离,石家庄市升格为省辖市。</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石家庄地区与石家庄市合并,称石家庄市,为省辖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幅地图是64年版的石家庄市军用地图,相信熟悉当时情况的部队大院子弟都能找到自己所在大院的具体位置。</p> <p>  二、石家庄的驻军大院</p><p>  石家庄市的驻军大院比较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驻军单位有: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1961年改为国防部第十研完院),63军军部,石家庄步兵学校(代号京字320部队),铁道兵学院(代号总字501部队),空13军军部(后撒销);63军189师(辖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团),北京军区后勤第七分部(代号京字801部队),空军第四航空学校(代号空字019部队)炮兵第14师(后换防为炮兵第61师,代号4733部队),石家庄军分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北京军区卫生学校、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汽车4团、260医院、空军467医院等;除此之外还有公安部华北警校,两个公安团,总后3502工厂、3514工厂,装甲兵6410工厂、6411工厂等军事单位。当时,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为滕海清中将,我们家所在的石家庄步兵学校校长为陈金钰少将(后为陈雷大校),政委为陈亚夫少将。</p><p> 石家庄驻军大院最为集中的区域为中山西路。路北从东往西排列分别为63军军部,国防部第10研究院(含下辖的几个研究所),石家庄步兵学校。路南从东往西排列分别为白求恩和平医院,北京军区卫生学校,空军467医院,七分部(含医学研究所,汽车4团等),炮61师。空军第4航校离的稍远些,它在石家庄步兵学校北侧约几公里的地方。</p><p> 下面这个部队大院就是我曾经生活多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石家庄的320大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20大院是五六十年代石家庄人对石家庄步兵学校大院的简称。石家庄步兵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以第67军军部为主体组建的解放军第32步兵学校,该校1952年改称第九步兵学校,1955年在全军院校体制改革时划归北京军区领导并改称石家庄步兵学校(也称北京军区步校),代号京字320部队,320大院的称谓由此产生。</p>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步校本部设在原侵华日军在石家庄修建的西兵营内(原日军163联队驻地),另外在获鹿县上庄村还设有战术训练场(训练场种有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我们曾经去那里劳动过)。</p><p class="ql-block"> 1962年初,我父亲调入石家庄步兵学校任职,我们家也随之迁到了石家庄的320大院。当时感觉石家庄市市区面积不大,但用铁丝网和碉堡圈起来320大院反而感觉不小,那时我们把320大院大致划分三个区域,分别称为一、二、三兵营。</p><p class="ql-block"> 一兵营主要是干部住宅区,另有子弟幼儿园,子弟小学,武装泅渡训练场等。除此之外,学校的招待所也设在这一区域,上级单位和兄弟单位来人以及未随军军官家属短期来队一般都安排在此住宿。在一兵营东南角的幼儿园边上有一大片核桃树,每到暑假核桃成熟的季节我们都会跑去偷摘核桃,一般分工是男孩子上树摘,女孩子则在树下捡并负责剥皮,虽说核桃没摘到多少,但图的是个乐趣。偷摘核桃之后最明显的特征是一双双小手好像在染缸里浸过一样,紫褐色的小手很多天也洗不干净。</p><p class="ql-block"> 二兵营主要是办公和服务保障区域,有办公大楼,大礼堂,军官俱乐部,电影放映场,医院,军人服务社,冰棍厂,理发室,浴池,邮局,汽车队,游泳池,印刷厂等。另外在二兵营的东北角还设有一个轻武器射击场,射击场防护墙北侧的不远处就是一个叫作留营的村庄。说起射击场和留营,与我年龄相近的320子弟应该都会记得,在60年代的中后期,320的孩子与留营村的孩子经常在此聚集几十甚至上百人进行攻防战。320大院的孩子以共军自居,而留营村的孩子则被称为国军。当时交战双方的武器主要是手榴弹(就地取材的土块),虽然他们有武器数量多的优势,但我们占据居高临下且有围墙作为掩体的有利地形,总体战力还是我们略占上峰。战斗结束后,一般双方都会有皮肤青紫或者头部鼓包的伤员,但双方仍会乐此不疲的约定下次开战时间。</p><p class="ql-block"> 三兵营是学员驻地和训练场地,包括学员宿舍,大操场,武装越野训练场,轻武器射击场,军火库,教室,战术沙盘室等等。那时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是战术系沙盘室。沙盘室有很多真实地域的沙盘,沙盘边上摆放着大量坦克、大炮、汽车、轻重机枪,壕沟,铁丝网,碉堡等模型,另外还有很多卧姿、跪姿、立姿持枪的士兵模型(多数模型是用锡镕铸的,我们把这些模型叫做小锡人),这里是步校学员学习战术课程并演练排兵布阵的场所,但有时我们也会利用节假日时间软磨硬泡地央求战术系的教官叔叔给我们介绍排兵布阵知识,导致略懂战术常识的我们在观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时经常报怨导演"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步校当时还汇集了不少用于教学的经典战例以及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我们这帮孩子当时各尽所能通过家长或教官叔叔借来传看,无形中也让革命的英雄主义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扎下了根。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底步校撤销后320大院于1970年移交给27军(军部),1974年又将原320大院分割成东、西两个院,东院仍为27军军部(2016年移交中部战区陆军),西院则划归给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两幅图片分别是1964年版的320大院军用地图(我家66年入住的那栋新建宿舍在地图中还未标注出来)和2016年原320大院区域的卫星地图,记忆中的320大院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p> <p>  四、军队子弟的大院情结 </p><p>  从1963年到1970年,我在石家庄步兵学校子弟学校读完了小学,又在七一学校读了初中,随着1969年全军步兵学校的撒销和1970年部队营房的移交,我们陆续搬离了320大院,但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华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p><p> 我们这一代大院子弟从小接受军营熏陶,身体里遗传着军人的基因,骨子里透着军人的豪迈,嘹亮的军号声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在大院里除了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启蒙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老一辈军人的理想与信念对我们的成长则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大院子弟的最大收获。</p><p> 我们这代子弟大都在部队大院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少子弟参军又走进部队大院)。大院的经历培养了我们团结、忠诚、吃苦和献身的精神。上一代军人为党贡献一切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更是我们这些大院孩子的学习榜样,大院孩子特有气质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影响和熏陶。</p><p> 大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更是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父辈之间彼此熟悉,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特别很多人还是战场上过命的兄弟,所以他们是工作上的好同事和好战友,更是生活中的好邻居和好朋友。那时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远不是现在社会的现实可以比拟的。当然了,上一辈的情谊在我们这一代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大院孩子不仅是发小、同学,更是兄弟姐妹。这种世代相传的情感,没有在大院生活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也是大院子弟时至今日仍念念不望的根源所在。</p><p> 2017年底朋友邀我参加了一个小小的饭局,共有5个家庭10人参加。到场发现这10人中有9人曾是少校以上军官,7人是军二代,5人是退休军官,这个现象反映出多数军二代的情感及婚姻仍与部队大院有着密切关联。</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我的小学我的班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六十年代石家庄市桥西驻军的大院子弟绝大多数集中在3所学校,一是七一学校,该校为北京军区组建的4所子弟学校之一(另3所分别在北京、天津、太原),先后归高级步校和63军代管。学校实行寄宿制,按照北京军区干部部分配的名额,北京军区所辖部队的干部子弟均可报名到七一学校就读。但实际上该校还是以石家庄本地驻军的子弟为多,特别是63军的子弟更多。二是五一小学(最初名称为步校子弟学校,军队创办小学交到地方后改名五一小学,27军进驻大院后又改名为八一小学至今),该校是走读制学校,招生把握的两个主要原则就是军干子弟和就近入学。因此该校生源主要来自步校、炮兵61师(后也组建小学,其子弟陆续转走),7分部,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汽车4团,空军467医院,北京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单位的子弟。三是东风小学(原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子弟小学,后改名东风小学),生源多为十院机关和下属几个研究所的子弟,另外也有空军四航校的子弟在该校就读。(因时隔久远记忆不清且查找资料不易,不正之处请知情者斧正)。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小学就读的是步校子弟学校,初中则是在七一学校。小学的同班同学除步校子弟外,还有7分部(含军事医学研究所和汽车4团),空军医院,军区卫校和白求恩和平医院等几个大院的子弟。1970年步校撤销后我们的父辈被调整到北京军区的各个部队任职,于是孩子们也随家长各奔东西,从那时起同学之间就失去了联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转眼我离开320大院到北京己经快50年了,班里的同学我能回忆起姓名的只有20位左右,其它同学就记不得了。好在近期联系到几位同班同学,大家互为补充总算把班里同学名册回忆的差不多了。</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校&nbsp;&nbsp;&nbsp;&nbsp;长:李庭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班主任:赵静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男生:</p><p>本人、朱引建、刘志平、刘军谊、张京阅、王智慧、石荣平、刘富强、潘培森(潘丕森)、许亚宁、徐俊有、冯利军、王世平、孟石津、纪力营、王富东、孙善奇、王&nbsp;&nbsp;&nbsp;&nbsp;炬、王新荣、李建平、潘景云、赵文平、赵慧平、宋卫平、李志广、孙夕斌、齐&nbsp;&nbsp;&nbsp;&nbsp;明、曹胜利、李景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女生:</p><p>哈宝英、王智莉、曹鲁平、毛亚千、胡&nbsp;&nbsp;&nbsp;&nbsp;雁、李燕平、武&nbsp;&nbsp;&nbsp;&nbsp;丽(武陆生)、翟淑英、孙&nbsp;&nbsp;&nbsp;洁、单会林、董丽敏、王玉先、王小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50年失去联系,遗忘和错误在所难免,请大家包涵和提醒)。</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面这张1968年的照片看看还能辨别出是谁吗?</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成稿后的补充内容。</p><p class="ql-block"> 六、重返320大院(2018年12月补充)</p><p class="ql-block"> 48年后,我们这群曾经生活在320大院里的孩子相约又回到了梦境中经常出现的军营。</p><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往日的军营换新容,但是军营中留存的那些老建筑、老松树应该还会记得我们这些渐以变老的面孔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们青春不在容貌己改,但我们军人子弟的忠诚、正直、勇敢、坚毅的性格永远不会改变,发小之间的情谊永远也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18日,几位320的发小相约回到原320大院(只进到原二兵营营区,原大院的一、三兵营因管控严格未能进入),照片中有同班同学王世平、本人、刘志平、许亚宁,还有低一届的发小吴瑞源、曹建军、常丽霞,王敏、李利华。</p> <h3>320大院东西方向的主干道</h3> <p>320大院留存的老建筑大概只剩下我们合影之处的8栋老房子、原军官俱乐部和原印刷厂的几栋老房子了。</p> <h3>我们在军营留存的老建筑前留个影(原来的建筑编号是103栋噢)</h3> <h3>320大院俱乐部旧址</h3> <h3>爬到煤堆上拍摄俱乐部旧址</h3> <p>  七、再聚锦秀金山(2019年7月补充)</p><p> 2019年7月1日中午,发小们再次在石家庄锦绣金山大酒店(西二环店)308包房相聚,大家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共叙大院发小之间的友谊。没有七一就不会有八一,没有八一也就不会有我们这些军营大院出来的发小。</p><p> 合影中第一排由左至右分别是李峰、常利松、王强、吴瑞萍、王惠民(老师)、常利霞、尹京湘、本人;第二排由左至右分别是高俨芳、曹建军、尹京南、刘志平、刘宝、李利华、高莉莎、吴瑞源。</p> <p>  八、2020年9月20日再聚石家庄</p> <p>  2020年9月20日中午,本人和320大院发小张力民、张力辉、李娅、常利霞、尹京湘、高俨芳、李利华、朱石门、吴瑞源以及省军区大院发小李连成、王鹰及夫人再次在石家庄相聚,这是合影照片。</p> <p>九、部分发小留言截屏</p> <p>再见,我们童年的乐园。</p><p>再见,我们心中的320大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