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功武村探秘

老蔡

<h3>龙门有一处古迹,或许迄今未被更多人所知晓。</h3><h3>地处增江中游的功武村,紧邻沙迳圩。由南宋太尉廖金凤之子廖剩甫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开基,至今近580年,由13个廖姓自然村组成,功武村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有不少是明末清初建筑。 </h3><h3>龙门廖氏来自江西,乃广东廖氏之始。廖氏曾连续三代功在于武,故起村名为“功武”。<br></h3><h3>功武村五宅古堡,被称“华南第一古堡”,它与功武村独具岭南建筑艺术遗风的古码头、五宅古围、正街和廖氏宗祠等构成了龙门境内庞大罕见的古建筑群。</h3><h3><br></h3><h3><br></h3> <h3>游客乘竹排从上游沿江而下,可到达功武村的古渡口。</h3> <h3>河上有一座大桥,长218米,宽9米,共有5个大拱,30个小拱。据说参考了赵州桥建造工艺。</h3> <h3>一叶轻舟泛中流,两岸景色如锦绣。</h3> <h3><font color="#010101">河上不时有小贩撑着PVC管制作的小船,靠上游客所坐的竹排,兜售小商品。微信支付的二维码赫然入目。</font></h3> <h3>游客从这里上岸,前往功武村。</h3> <h3>不过,这才是真正的古码头。</h3><h3>这里曾是广州到龙门交通水道的必经之处。历史上曾兴盛一时。上图是距离古码头不远处新修的供游人现在使用的客运码头。</h3> <h3>古码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古道,通往功武村正街。</h3> <h3><font color="#010101">民间相传“先有龙关、后有龙门”之说,如今龙关不复见,码头古道仍存有“万里龙关”的牌匾。</font></h3> <h3>功武村正街长约一里,宽不足一丈。正街铺地的青砖,尽管已经被岁月磨蚀得坑坑洼洼,但仍然可以窥见以往岁月的繁华,感受悠久历史的沉淀。</h3><div><br></div> <h3>正街现存有杏春书室、璞轩书室。其中,杏春书室整体布局完美。有大气庄严的课室,小巧的书阁,开阔的天井及先生的生活起居客厅、房间等。书室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修葺一新的杏春书室,还保留有不少原来建筑物的木雕、石雕和灰雕,向人们呈现出古代书室的真实面貌。如今杏春书室为龙门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私塾。<br></h3> <h3>在功武村,五宅围是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融合了客家古围和广府建筑的风格,它在田园竹林间勾勒的天际线,让无数人心旌摇动。五宅围是由功武廖氏四世祖廖兰窗之五子、明代秀才廖云谷开基,所以取名为 “五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廖云谷后裔廖观高中进士,将五宅围按进士第格式进行扩建,并在康熙六年(1667),修筑碉楼——— 五宅古堡。</h3><div><br></div> <h3>古宅旁的古道上,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这场景令人唏嘘不已、浮想联翩。</h3> <h3>古街上嵌有“民国乙丑年修”的字样。</h3> <h3>功武人修建五宅古堡,一为了防洪。古堡是全村的制高点,洪水来时村民可到高处避水;二为防打劫。旧时政局不稳、山贼出没,万一遭遇袭击,村民可进入古堡进行防御和守卫;三为村中储存粮食、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h3> <h3>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电视节目的诸君,还记得这里的纯手工制作腐竹么。</h3> <h3>编竹筐的老人也上过央视节目。</h3> <h3><font color="#010101">悠哉游哉的功武村老人。一串红葡萄,伴着一场楚河汉界的厮杀。</font></h3> <h3>据功武村廖氏后人介绍,其族人主属广府语系。村里的老人至今仍喜欢听粤剧的曲目。</h3> <h3>功武村古建筑群,2002年7 月1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当地一个老板投资上千万元,把此处的百年古堡与万亩竹林有机融合,集漂流、烧烤、游古堡为一体,赋名香溪堡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h3><h3>功武村人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大家亦从利润中取一部分作为古堡维护经费。</h3><h3>或许,这正是祖先积德给后人的回报呢。</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