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退休后你在做些啥?经常有人如是问。我从事教学和文字生涯几十年,退休后除了看看稿子,还做什么?这时,自小就有的兴趣爱好,从遥远的空中招呼了过来:唱京戏!很快,校内河边的“尊师轩”飘出的京胡声,咿咿呀呀,我被吸引住,走了进去。这一进去不打紧,双足迈进后,就再也出不来了。</font></h3> <h3>2006年下半年,我参加了苏州大学京剧爱好者协会、苏大老年学院京剧班,每周(二、四下午)活动两次;同年年底,在苏州市老年大学京剧班报了名,每周一下午上课。</h3><h3>市里上的是大课,老师教一句大家学一句,没有作业也没有要求,学了几个学期,比较轻松,但进步不大。</h3> <h3>校内的活动如同高级班,自己学会一段就上琴,琴师是原江苏省戏曲学校教师卞克,他根据我的嗓音条件,让我学唱老旦。呵呵,六十岁学打拳!卞老师可严厉,不管你学了多久,只要跟琴,必须贴着琴音唱,密集的学习和锻炼,收获着实不小。</h3> <h3>2007年,暑假里,学校收到“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通知,协会要我参加并撰写论文,时间紧促,我对参会既紧张又担心,一方面忙着准备参会论文,一方面不断温习《打龙袍》唱词。所幸还有两位同好(一净一青衣)以及两位学生(老生)一起同行。9月30日,五人赴南京报到,地点在南京市小火瓦巷20号梨园宾馆,住在江苏饭店。</h3> <h3>10月1日中午,紫金大戏院开幕式结束,全体代表合影,合影者中有京剧荀派名家孙毓敏、李派名家老旦李鸣岩,休息时,我与李鸣岩老师合影了一张。</h3><h3><br></h3> <h3>下午,我在江苏省演艺集团六楼会议厅参加了理论研讨会,我的论文是《黄钟大吕 催人奋进》(论文被收入《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论文集》),研讨会上聆听到京剧老教师叶蓬(叶派小生叶盛兰之子)、老票友何长高等人的精彩发言,深受启发。</h3> <h3>这次大场面的演出对我来说,是一次考验和锻练。我选的唱段是李多奎先生的《打龙袍》,这段唱由西皮导板、慢板、原板、流水组成,唱词充分表达了经多年寒窑之苦的李后,借助包拯,沉冤得雪,被龙车凤辇迎进皇宫的无限感慨。尤其是流水“一见皇儿”长达28句292字,必须唱得舒展流利、跌宕多姿,对其中的“镶嵌句”“重叠字”,要严格掌握节奏,灵活运用气口,在稳重平妥之中,获得悦耳舒畅的享受。</h3> <h3>我的演唱被安排在第六场,10月4日上午8:45,江南剧场。一上午20个人演唱,有清唱,有彩唱,我是第12个上场,清唱《打龙袍》西皮。因为时间有限制,只得删减了部分原板,伴奏的是江苏京剧团琴师,演出结束后,我把录制我唱的光盘买了回来,寻找、琢磨演唱的不足之处。</h3> <h3>2007.12..20,参加了“苏州大学教职工合唱协会成立大会文艺演出”,我清唱了京剧《打龙袍》,这是我首次在校内表演,退休协会的副理事长听后,大为惊讶,说:“你居然把京戏唱得这么好。”她过奖了。</h3><div><br></div> <h3>2008.11.11,苏州大学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五周年,校工会、离退休处主办了京剧演唱会,我首次化妆彩唱,饰演《打龙袍》李后角色。化妆好,上台前,有点紧张。</h3> <h3>同一天,我还参演了徐永春、张云朋二位老师主演的折子戏《空城计》,我扮上了司马昭。</h3> <h3>有一段花絮记录下来:演李后时,我穿的戏鞋为福字履,便鞋,鞋底虽有点厚,只是近八分,演出行走不觉得困难。可是,接下来演司马昭,武生打扮,要穿厚底靴,黑色高筒的男靴(穿上后颇为威严)。靴靿正中缝有线带,穿时必须在腿上系牢,我初次上脚,没有经验。匆忙间,衣箱师傅也没告知我如何系紧,高筒靴有点大,上台时一亮相,一个趔趄,惹得前排观看的老校长、老书记等老领导都笑了起来。观众笑了,我也笑笑,出足了洋相。至今想来,还是蛮有趣的(如同小孩子玩家家),也许这就是爱好者的乐子(专业演员是来不得半点差池的)!</h3> <h3>2008.12.25,参加了“2009苏州大学统一战线迎新春联欢会文艺演出”,我清唱了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诉革命家史》。演出中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完后,主持人要求大家再次给以鼓掌。散会后,有几个年轻教师与我交谈观后感,我很受鼓舞。</h3> <h3>2009.11.18,“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苏州大学老年学院成立10周年”,我演唱了《八珍汤》(又名三进士),彩唱,饰演的是孙淑琳角色。京剧演员讲究四功五法,我从演出中深深体会到:演员在台上要气沉丹田,站得住,动得稳,说得利索,唱得好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谈何容易啊!</h3> <h3>合唱《今日痛饮庆功酒》。</h3> <h3><font color="#010101">2010.1.5下午,我参加了“苏大离退休干部迎春茶话会”,清唱了一段《钓金龟》中康氏的二黄慢板、原板。在这段二黄唱腔中,李多奎先生把“雌音”与苍老沙颤的“衰音”结合起来,从而以擞、润、脆、柔的音色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叫张义“中”皆因是儿年小……””丁兰刻木、莱子斑衣……”都是老旦唱腔中特殊的“镶嵌句”,唱法讲究功力,既要气口均匀,喷口有力,又要有生动的表达,演绎人物的悲苦情绪,从而叩击观众的心灵,应该说,这出骨子老戏就看唱功,要唱好,不易。 </font></h3> <h3>2010.6.1,苏州大学京剧协会去太湖漫山岛活动,在光福一号桥码头,一众登5号船向太湖深处驶去.。一路上,云淡风轻,水天一色。</h3> <h3>树影叠叠,山峦蜿蜒。</h3> <h3>上岸啦,脚下小心。</h3> <h3><font color="#010101">岸柳成行。</font></h3> <h3>岛上景色迷人,乡间的小路上,各种花卉竞相怒放,放养的鸡鸭悠然觅食,一幅原生态画面令人为之倾倒。</h3> <h3>拖网捕鱼。</h3> <h3>银光四射。</h3> <h3>船主一声“开饭喽——”,其妻子在后艄厨房很快摆出了两桌脍炙人口的渔家菜,随着渔船的机声突突,大伙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在行进的水面上。</h3> <h3>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尝饮了渔家美食,湖山之间,焉能不开怀一歌?伴着悠扬动听的琴声和鼓板的“的笃”声,大伙一段段优美的京剧段子在湖面上荡漾开来……</h3> <h3>2010.11.24,下午,“2010《敬老月》苏州大学老教师京剧演唱会”在学校西大门校本部敬贤堂演出,我化妆彩唱了《徐母骂曹》,饰演徐母角色。</h3> <h3>《徐母骂曹》是唱念并重的老旦戏,是著名演员龚云甫的代表作,他的白口很讲究字韵吐字清晰。戏里一段骂曹操长达250字的念白,由慢转快,铿锵苍劲。</h3> <h3>常言道“千斤念白四两唱”,演出时,我自量功夫搭不够,只能缩短念白,把重点放在了【二六】转【快板】的唱腔上,在痛骂曹操的“操”字时,用了嘎调高拔,造成了徐母不畏生死、正义凛然的舞台气氛。</h3> <h3><font color="#010101">2011.1.5,“苏大离退休干部迎春茶话会文艺演出”,我清唱了现代京剧《蝶恋花》,唱的是杨开慧被捕时的一段“绵绵古道”(这出戏是李维康老师的代表作,编剧是戴英禄、范钧宏、穆以青,导演为郑亦秋、荀皓,唱腔由关雅侬设计,非常好听),是我首次演唱青衣的唱段,也可算得尝试。</font></h3> <h3>2011.10.25,苏州市新天伦之乐饭店,在接待刘长瑜哥嫂的宴席上,清唱了《打龙袍》,得到了刘、张夫妇的指点:“以气托声,以声带气,字正腔圆,以字行气。”刘氏伉俪现场的唱说、指导,我听后颇有收获。</h3> <h3>2011.12.23,“苏州大学退休教职工迎新联欢暨老年学院汇报演出”,在学校存菊堂大礼堂,我演唱了现代京剧《沙家浜》,饰演沙奶奶,一段二黄“想当年”后,与方根金老师合作对唱了“军民鱼水情”。</h3> <h3>2012.11.22,“苏州大学老教师京剧演唱会”在学校敬贤堂举办。</h3> <h3>演唱会上,我彩唱了京剧《岳母刺字》中岳母的两个唱段:一段二黄”想当年”;一段西皮”鹏举儿站草堂”。这出戏是李金泉先生的创新,我主要学习的是上海京剧团、戏曲学校的王梦云老师的唱和表演。演出后,87岁的资深票友亢武昌老师说:“如果有人饰演岳飞,与你搭档,效果不要太好哦。”</h3> <h3>《岳母刺字》唱词内容饱含精忠报国的正能量,卞克老师在最后一句的唱腔上,特意做了改动,把原来的“国”字“2-3232”改为“5-32352”,这一改,令气势大为不同,张扬而有力量;同时把原来的“语重心长”改为“四字辉煌”,有同行当的票友听后,特意问卞老师,最后一句怎么会改动的,卞老师说京剧唱词一般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这是老一辈老旦演员孙永祥的杰作。</h3> 2013.1.9,我与方根金老师在“苏大离休干部迎春茶话会”上,对唱现代京剧选段《沙家浜·军民鱼水情》。<div><br></div> <h3>2013.11.7,京剧协会在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苏大离退休工作处、苏大工会的支持下,在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楼,主办了“2013年第一个法定老年节老干部演唱会暨苏州大学京剧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h3> <h3>清唱《打龙袍》。</h3> <h3>2013.11.7,京剧协会在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与方根金老师第三次合作对唱了《沙家浜·军民鱼水情》。</h3> <h3>2014.10.23,苏大与苏州市老干部中心共同举办“2014金秋苏州市老干部京剧演唱联谊会”,我清唱了《钓金龟》的二黄慢板、原板。</h3> <h3>2016.3.24,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走进春天”京剧联欢会上,我清唱了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这段张派唱腔大气磅礴,音乐由张君秋与张炎培设计,很好听,我首次上台清唱了这段张派唱腔。<br></h3><div><br></div><div><br></div> <h3>2016.6.30,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1921-2016)文艺汇演”,再次清唱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h3> <h3>对唱《沙家浜·军民鱼水情》。这已是与方根金老师第四次合作了,方老师说:“以后要与你对唱新段子了,比如《四郎探母》等,否则人家以为,你们只会这一段啊。”哈哈,想来也是。</h3> <h3>2016.10.18,苏州市老干部局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苏州市老干部京剧演唱会”,我第三次清唱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h3> <h3>同天,与苏大党办机要室退休的程少梅合作演出了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诉革命家史》,我演唱了李奶奶的两段二黄“十七年”“闹工潮”。</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合唱《共产党员》《今日痛饮庆功酒》。</font></h3> <h3>2017.12.14,到五龙社区居委会、怀厚堂票房活动,清唱了《打龙袍》《钓金龟》。在票房,遇上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天涯芳草,何处不相逢,这也缘于京剧啊!</h3> <h3>以上是我与京剧结缘十年的掠影。</h3><h3>我给自己定位:我只是个京剧爱好者,算不上票友,我学唱京剧不拘行当、流派,学唱京剧不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喜欢、为了快乐。我觉得学会哼唱好听的段子,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更能得到乐趣。</h3><div>十年来,我坚持了学习京剧的爱好,感觉生活充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历史、文学、语言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对人物的舞台形象理解更深入了,对国粹更热爱了。</div><div>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我在学唱中体会,闲暇时自吟自唱、自娱自乐,忘却了生活中的忧烦,体质也有所增强,心情散淡了就自得其乐;其实,不管演唱水平如何,只要能从中获取老有所学、学有所得的喜悦,就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