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双甲子120周年校庆铸造五二班返校同学聚會后续影集(2016年4月9一13日在延安…(副本)

天高雲白

<h1> (下集)</h1> <h1><font color="#ed2308"><b>一、在延安市活动行程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4月9一10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 陕北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而名揚中外,故中外人士都仰慕延安,來到宝地瞻仰观光。因此在参加了交大校庆活动后我特意邀请李鸿君、魏冬玲夫妇与韩桂愚、萧庆春夫妇到延安观摩。</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本人:张如山(又名:张洳山)出生于陕北,1945年生,1970年毕業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铸造专业后;分配到陕北榆林市靖边县工作至退休。</b></font></h3> <h3><b>  4月9日,我与同学李鸿君夫妇、韩桂愚夫妇由西安出发,乘动車到延安站下火车后,受到等在延安站的小吴同志(<u>我兒子张智的同学张忠毅安排的专职人员)的</u></b><b>热情接待,他用小车将我们一行五人带到酒店并安排了住宿。本照片为我们五人与小吳同志的合影。</b></h3> <h3><b>  我与铸造五二班同学李鸿君夫妇和韩桂愚夫妇于4月9日到达陕北革命圣地一延安后在火车站合影畄念。</b></h3> <h3><b>  由张忠毅(我兒子张智的同学)安排的专职接待人员小吳以丰盛的陕北特色美食宴请我和李鸿君、韩桂愚同学及其夫人魏冬玲、萧庆春女士。</b></h3> <h3><b>  小吳同志宴请我们一行五人吃了陕北特色美食后,带领我们瞻仰参观了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在延安的故居楊家岭和枣园。此照片为小吳同志宴请我们五人的畄影。</b></h3> <h3><b>  陕北的特色美食香甜可口,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b></h3> <h3><b>  李鸿君吃着陕北特色美食,感慨地说,国外是吃不到这种饭食的。</b></h3> <h3><b>  韩桂愚夫人萧庆春女士对麻糊饭颇感兴趣,赞不绝口;并詢问是如何制作的。</b></h3> <h3><b> 饭后,小吳带领大家观摩了制作麻糊饭的石碾。并在其旁边畄影。</b></h3> <h3><b>  楊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一1947年期间的住处,现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和中央领导当年的旧居,毛泽东主席在此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近20多篇光辉著作,享誉盛名的“延安精神"就诞生于此。李鸿君、韩桂愚和我在此合影畄念。</b></h3> <h3><b> 我们同学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礼堂内合影畄念,深感荣幸和自豪。</b></h3> <h3><b>  李鸿君同学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礼堂畄影。</b></h3> <h3><b>  韩桂愚同学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礼堂畄影。</b></h3> <h3><b>  张如山(本人)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礼堂畄影。</b></h3> <h3><b>  延安枣园是1944年一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的革命盛地,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旧居。毛泽东主席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近30多篇光辉著作,因此枣园享誉盛名而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人民的重要基地之一。</b></h3> <h3><b>  李鸿君同学在枣园毛主席旧居前畄影</b></h3> <h3><b>  韩桂愚同学在枣园毛主席旧居前畄影</b></h3> <h3><b>  本人在枣园毛主席旧居前畄影</b></h3> <h3><b>  我和李鸿君、韩桂愚同学分别在枣园广场畄影</b></h3> <h3><b>  4月10日,我和交大同学李鸿君及魏冬玲夫妇与韩桂愚及萧庆春夫妇将离开延安去宝鸡,在此我们一行五人对张智的同学张忠毅同志和小吳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未能向张忠毅同志当面道谢而深表歉意!</b></h3> <h1><font color="#ed2308"><b>二、在宝鸡市活动行程</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4月10一11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4月10日上午,我和李鸿君、韩桂愚同学一行五人从延安出发乘动车直达宝鸡市(同日张朝田和朱绣萍同学先由西安到宝鸡)。看望未返校参加校庆的贵淑贤同学。</b></font></h1> <h3><b>  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历代王朝兵家必争之地,即为到汉中和四川的交通要道。古代称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其陈仓就是现在的宝鸡市。</b></h3> <h3><b>  当日晚,贵淑贤备足了丰盛的家宴款待同学们,李鸿君与她有四十多年未见面,用情深似海是无法表达老同学之间的情谊!</b></h3> <h3><font color="#010101"><b> 在宝鸡贵淑贤家舍聚会,六位老同学和王凤松(贵淑贤伉俪)、萧庆春(韩桂愚夫人)合影</b></font></h3> <h3><b> 六位老同学和魏冬玲(李鸿君夫人)、萧庆春(韩桂愚夫人)合影</b></h3> <h3><b>  我们六位老同学欢聚一堂,热泪盈框,无比激动时刻的畄影。</b></h3> <h3><b> 4月11日,交大铸造五二班李鸿君、韩桂愚、张朝田、张如山、朱绣萍、贵淑贤同学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舘前台阶合影。</b></h3> <h3><b>  交大铸造五二班六位同学和魏冬玲、萧庆春合影</b></h3> <h3><b>  交大铸造五二班六位同学与王凤松、萧庆春合影</b></h3> <h3><b>  交大23舍3l2室友张朝田、张如山合影</b></h3> <h3><b>  东道主贵淑贤与亲似姊妹的女士合影</b></h3> <h3><b>  贵淑贤与李鸿君、朱绣萍畄影</b></h3> <h3><b>  贵淑贤与韩桂愚、朱绣萍畄影</b></h3> <h3><b>  贵淑贤与张朝田、朱绣萍畄影</b></h3> <h3><b>  贵淑贤与朱绣萍、张如山畄影</b></h3> <h3><b>  贵淑贤、张如山畄影</b></h3> <h3><b>  在博物馆游览的全体成员合影</b></h3> <h3><b>  王凤松与交大铸造五二班第一小组同学畄影</b></h3> <h3><font color="#ed2308"><b>  4月11日中午,贵淑贤同学与伉俪王风松先生设宴招待赴宝七位人员(李鸿君、魏冬玲、韩桂愚、萧庆春、张朝田、朱绣萍、张如山)。午宴后,我们五位同学(及李、韩夫人)乘火车到西安,结束了宝鸡之行。</b></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三、在西安市活动行程</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4月12一14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4月12日,李鸿君和韩桂愚两对夫妇4人到临潼参观了中外闻名的名胜古迹:秦始皇兵马俑和华清池。</b></font></h1> <h3><b>  秦始皇兵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闻名海外,具有来到中国,未到西安,等于没到中国;到了西安而没到临潼兵馬俑,等于没到西安的说法。</b></h3> <h3><b>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舘</b></h3> <h3><b>  李鸿君、魏冬梅夫妇与韩桂愚、萧庆春夫妇合影</b></h3> <h3><b> 华清池因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生的“西安事变"而形成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战局面,从而扭转了中日战争的局面,为抗战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名扬四海。</b></h3> <h3><b>  李鸿君和魏冬玲夫妇与韩桂愚和萧庆春夫妇在华清池合影</b></h3> <h3><b>  李鸿君与韩桂愚同学合影</b></h3> <h3><b>  魏冬玲与萧庆春两位女士合影畄念</b></h3> <h3><b>  4月I2日晚,在西安的张朝田宴请五三班张正洋同学和我们班的李鸿君与魏冬玲夫妇、韩桂愚与萧庆春夫妇、朱绣萍、张如山,加之他本人共八人(共5幅)。</b></h3> <h3><b><u>  4月13日,我和李鸿君、韩桂愚等一行五人到西安城具有标誌性的胜地钟楼和大雁塔游览,此照为我们三人在钟楼的畄影。</u></b></h3> <h3><b>  大雁塔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我和李鸿君、魏冬玲夫妇及韩桂愚、萧庆春夫妇在大雁塔广场畄影。</b></h3> <h3><b>  我们交大铸造五二班同学三人在大雁塔广场畄影</b></h3> <h3><b>  本人畄影</b></h3> <h3><b>  4月14日,我和李鸿君、魏冬玲、张正洋送韩桂愚、萧庆春夫妇回连云港后到碑林博物舘观光。</b></h3> <h3><font color="#b04fbb"><b>  4月15日,我和李鸿君、魏冬玲夫妇都离陕各自返回家乡。在交大校庆活动前后的十多天中,魏冬玲女士不辞辛苦,为同学们摄影做出了卓越的奉献,为此表示衷心的感谢!</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交大校友、同学们!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彼此的友情是永恒的!同学们:来日再会!</b></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西安市啊,我的第二故乡!再见了,我们还会回来的!</font></h1> <h1><br></h1><h1> 制作人:张如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