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婺源彩虹桥是婺源的标志性建筑,横跨在婺源清华镇清华村上街的浮溪上。</h1> <h1>清华镇主街道</h1> <h1>从镇上穿过这条老街就到彩虹桥景区了。</h1> <h1>彩虹桥是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南宋建造,长105米,宽5米,(也有介绍说长140米,宽3米多)4墩5孔,由6亭5廊共11座廊亭组合而成。</h1> <h1>11座廊亭高低错落,高的为亭,低的为廊。亭内有石桌石凳供那些挑担负重的行人歇脚。</h1> <h1>江南多雨,这座长长的廊桥不知为多少行人遮挡过疾风骤雨。对面走来的挑担大妈穿着玫红格子布围裙,是清华村持家妇女的通常装束。</h1> <h1>桥中央有护桥神龛,中间的神像是善治洪水的大禹,左边的是造这桥的建筑大师,右边的是为建桥化缘筹款的和尚,为百姓谋过福祉的人在人民心中就等同于神。神龛前的楹联是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彩虹桥得名就是取自李白这两句诗。</h1> <h1>彩虹桥周围青山如黛,绿水澄明,翠竹成荫,小船悠然,美不胜收。</h1> <h1>早晨溪上轻雾弥漫,遮挡了视线,也渲染了柔美的氛围。</h1> <h1>冬季来欣赏廊桥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h1> <h1>阳光漫撒,长桥耀金。</h1> <h1>坚固的船型桥墩,是这座木桥千年以来历经暴雨洪水始终安稳不动的原因。</h1> <h1>徽派建筑风格的彩云古寺,是化缘捐资修建彩虹桥的大师住持的寺庙。</h1> <h1>主殿外一侧有普贤菩萨神龛,坐骑是大象。塑像相貌像一位慈眉善目的东南亚老年妇女,我喜欢。</h1> <h3><font color="#010101">晨雾中在桥畔洗衣的村中妇女。</font></h3> <h1>江南冬季的河水当真不凉?</h1> <h1>在镇上的店铺看到这种奇怪的木器,下面放个炭火盆,上面坐人,是一种传统的暖凳,可见江南冬季也挺冷的。真佩服那些在河边、井边冷水洗衣服的妇女。</h1> <h1>婺源县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故里。理坑宋代建村,因历史上这里人好读成风,崇尚朱子学说,出过七品以上官员36人,进士16个,文人学士92,著作数百卷,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有理学渊源之称,所以村名叫理源,理坑是和理源是意思相同的当地方言,坑就是水塘湖泊。村头的塔叫文峰塔。</h1> <h1>理坑是婺源旅游北线末端的村庄,离婺源县城较远,公共交通不如其它地方发达,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游人却比较少。</h1> <h1>房屋沿河建造,河上有小石桥通行,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h1> <h1>村貌基本是原生态,没有什么商业开发。</h1> <h1>农舍显得比较陈旧。亲见的村景还不如照片漂亮。</h1> <h1>街巷狭窄,曲里拐弯,显得杂乱无章,卫生也不太好。</h1> <h1>眼见的都是村民生活常态。</h1> <h1>在这样简陋的巷子里却藏着一座座明清时期的官宅民居,据说有120栋之多,都是余姓人家。理坑被认为是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村落,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巷子太窄,想拍个完整点儿的照片都很困难。</h1> <h1>那些尚书第,大夫第,将军第,司马第的标牌会不经意出现在青苔斑驳的砖墙上。</h1> <h1>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的住宅。(正二品啊,副国级)。不看牌子不知哪些是这些高官的旧宅,徽派建筑的大门不像京派建筑那么富丽堂皇,没有大门楼,高台阶,大影壁,面闊三间五间的大门什么的,所有豪宅都只有一个嵌在外墙上的门,关上大门更显得高墙深院,易守难攻。</h1> <h1>这些昔日高官府第现在大都有村民居住,一般就只能看看门脸,最多推开门看看门厅,过道。</h1> <h1>清代的宅子,门匾额有司马第三个大字。</h1> <h1>巷子虽窄,围墙很高,关起门来各家互不干扰。</h1> <h1>怎么看着不像住宅倒像监狱看守所什么的。</h1> <h1>祠堂前的半截石件清晰可见的圣旨二字残留着曾经的赫赫威势。</h1> <h1>确实是有文化的地方,过街门额上的四个字一般人认不全。</h1> <h1>大概是崇尚程朱理学的缘故,这里的官宅大都比较质朴,这个门里是小姐楼,房屋建筑和装饰别具一格,比较纤巧秀气,里面还有一座小花园。</h1> <h1>房屋过廊窗下雕刻精细优美的图案。</h1> <h1>主要是花鸟之类。</h1> <h1>修复中的余氏祠堂。</h1> <h1>曾经当过村礼堂。</h1> <h1>没有毁坏的老建筑构件还能看出木雕的精美。</h1> <h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啦,</h1> <h1>不少村民家,推开屋门,堂屋里依然是旧时风格。八仙桌,座钟,镜框,烛台,年画对联什么的。</h1> <h1>庭院里竹椅,竹篮,木刻窗棂,传统徽派农村人家景象。</h1> <h1>一些人家大门上贴了家训,有摘录古人名人语录的,也有出自各人生活信念的,倒有点继承儒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意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