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特别说明:在编辑这篇图文资料时,从网上搜集并整理了部分文字和图片予以充实,目的是记住那些在对越作战中英勇牺牲、奋勇杀敌的将士们!</h3><h3>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的老山战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失利战斗,这就是1985年5月底至6月中旬的67军那拉地区211高地争夺战,史称老山“5.31战斗”和“6.11战斗”。<br></h3> <h3>211高地的正式名称为574号阵地西高地(或574号阵地西山头,为67军阵地编号),越方称其为A6-b高地,原为南京军区第1军轮战期间打下来的阵地。因各军在轮战时缘于保密都要更换一遍阵地编号,所以在战史中一个阵地常存在多个编号,比较混乱。为方便阅读,本文中的阵地编号仍沿用第1军轮战时期为准。211高地位于那拉东南侧,北距中越边境约1.5公里,东接越军占据的227高地,西邻中国军队防守的255高地,东侧距离船头公路和盘龙江不远。这一带地区地势低凹,各高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下,被西侧的146号高地、南侧的小青山和东侧的汉扬高地所俯瞰。211高地并不大,是一座岩溶石山,海拔211米,宽约70米,长约130米,面积约9100平方米。山的东、西两面山势陡峭,南、北两面坡度相对较平缓。山上有许多石洞,分别可容纳3-4人或7-8人不等。211高地的西侧距中方的255高地300余米,中间是一片开阔凹地;东侧紧接越方占据的227高地(海拔227米,越方称其为A6-a高地),两个山头之间距离100米左右,相连接的鞍部低凹且坡度较陡,往来不甚方便。211高地所处的位置邻近越军清水口子防御阵地前沿,是双方紧密接触地带,属于高度敏感地域,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大战。</h3> <h3>济南军区67军及配属部队于1985年5月21日起进入老山诸阵地,至31日全部接替了南京军区第1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接防盘龙江以西地区诸阵地的是67军199师,以所属595团、596团、597团分别坚守那拉、老山主峰、662.6高地方向的防御阵地。199师的前身为八路军平西11分区,历史上曾一直转战华北地区,在华北解放战争中立下过很多战功。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中,199师作为受阅部队,昂首走过了天安门广场,后来被外媒渲染为中国的“首都师”。在朝鲜战场上,199师先后参加了1951年中部金城地区秋季防御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的大小数百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打出了外战威风。该师595团前身为红一军团红1师红3团之一部,是红军团,历史上素以战斗作风强悍而闻名,为199师的主力团,也是拳头团。这场血腥残酷的211高地争夺战,就发生在595团防区。</h3><div><br></div><div>67军开上老山时,越军经过部队轮换,在河江地区保持了2个步兵师,步兵团增加到11个,以及1个炮兵旅、1个高炮旅、1个特工团另1个特工营,还有总部、二军区的侦察营各一部等兵力。其中981团、982团、983团均为从一军区新调入的部队,分别配属给了356师和313师,754团则是从山罗省军事指挥部新调入的。在老山至八里河东山的12公里正面、5公里纵深内,展开了5个步兵团的18个步兵营,其中在清水河以北及汉扬、黄泥坝一线直接与中国军队保持接触的部队就达到12个步兵营,其大战之势明显。</div> <h3>根据67军战史记载,该军部队刚刚开始接防第1军阵地时,越军就趁机对那拉方向实施了持续的炮击,先后达百余次。同时以313师982团一部向595团前沿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并出动小股兵力频繁对那拉方向和662.6高地方向进行偷袭和袭扰。从5月27日起,为隐蔽对那拉方向实施大规模进攻的企图,吸引中国军队的注意力,越军356师981团又采取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术,用2个多连的兵力对老山主峰方向诸阵地发动了多次攻击,但均被防守部队击退。越军二军区在蓄势已久后,从5月31日零时起,使用炮火对67军在662.6高地、那拉前沿的8个阵地实施了监视射击。凌晨3时,越军以班组为单位对67军前沿的4个阵地发起攻击,均被守备部队击退。随后,越军又以小炮和机枪对67军前沿阵地实施火力袭扰,同时乘夜暗大雾秘密向各攻击目标前沿屯集兵力。5时40分,越军突然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多路对67军立足未稳的阵地发动了代号为“M-1”计划的大规模进攻。担任主攻的是越军982团,以4、5营向156、166号、211、140号、142号高地发动了猛攻。同时越军981团1、3营分别向662.6高地和老山主峰方向实施牵制性进攻。在军、师的强大炮火支援下,防守156、166号、142号、140号高地及松毛岭前沿阵地的595团、597团部队顽强顶住了越军的多波次轮番攻击,并适时进行阵前反击,经过一天浴血奋战将越军的攻势全部粉碎。然而,211高地却出问题了。</h3> <h3>211高地是595团6连在5月23日从第1军部队手里接防的。5月27日,又由595团5连1班与其换防。211高地上只有3个哨位,防守大小10个屯兵洞。其中2号哨位在高地顶部偏北,有4个洞,由5连1班班长鲍虎民和战士董安民等4人带1挺重机枪防守;1号哨位在2号哨位南侧,有3个洞,朝向越军占据的227高地,距敌最近,由5连1班副班长陆欣和战士王念顺、高昌燕、唐运河等4人防守;3号哨位在山的北侧底部,有3个洞,朝向中方的255高地,由战士查明才、黄玉进等4人防守。从地形上可以看出,211高地紧邻越军阵地,防御态势非常恶劣。特别是山顶及南侧的1、2号哨位,被227高地和小青山之敌所俯瞰,极易遭到火力打击,无险可守,而己方的兵力、火力支援则受到很大限制。211高地作为双方接触地带间的警戒阵地,起着一定的掩护缓冲作用。相对而言,211高地对越军防线的威胁更大。一旦中国军队以211高地为跳板夺取了227高地,将对越军的清水口子防御阵地形成较大威胁。因此,越军有夺取211高地以增加其防御纵深的现实需要。</h3> <h3>关于5月31日越军进攻211高地的战术意图,不同资料说法也各有不同。67军战史中记载越军982团是出动了4、5营向那拉地区的156、211、166号、145号、140号、142号高地发起全线反扑;网络上曾经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老山绞肉机——悲壮的211高地》中说,越军是以982团4营兵分两路对211、156、166、145号高地实施主要攻击,同时982团5营对140号、142号高地实施佯攻;越军战史中则记载步兵322师567团5营奉二军区命令,在3月底以前就做好了攻打211高地的战斗准备,5月31日凌晨5时47分第一波就对其发起了攻击;另外还有越方资料谈到,他们当时对211高地是实行佯攻,对140号、142号高地进攻失败后,有一个兵跑到了211高地1号哨位,说里面没有人。接着,就由佯攻改为主攻,占领了211高地。</h3><div><br></div><div>总之,围绕211高地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高地竟会引发出后来那样血腥惨烈的一场厮杀。</div> <h3>根据67军战史和老兵回忆,5月31日凌晨5时40分左右,越军突然以猛烈的炮火轰击211高地。当时高地最前沿面朝越军阵地的1号哨位首当其冲遭到打击,5连1班副班长陆欣立即指挥哨位上的其他几名战士隐蔽防炮,自己则伏在石洞一角观察越军的动静。一阵炮击过后,陆欣发现,一群越军已借着大雾的掩护越过鞍部雷场爬到了半山腰,他立即命令其他战士准备战斗。当越军接近到距哨位20多米时,陆欣下令开火,并率先投出一枚手榴弹。几名战士分别用轻机枪和冲锋枪向敌猛烈扫射,并连续投出手榴弹,很快打退了从正面攻击的越军,毙伤敌12人。然而越军是以优势兵力分成小群多路发起冲锋,侧翼的一股越军已悄悄摸了上来,突然向1号哨位的几个石洞投来了手雷,并以火箭筒向哨位射击,当即导致2名战士伤亡。越军迅速占领了上方石洞,又向下方石洞发起攻击。在越军的猛烈火力下,陆欣身边的战士都已伤亡,他抄起轻机枪向冲上来的越军猛扫,直到将子弹打光。越军随后分三路向他围了过来,陆欣又用冲锋枪一阵猛扫,再次打光了弹匣中的子弹。此时摸上来的越军距离他已不到10米,危急时刻,陆欣对着报话机大声喊道:“敌人离我只有5米远了,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他来不及换弹匣再打,在连着向敌人投出几枚手榴弹后,又拉着了身上的几枚手榴弹,跃出掩体,扑向已摸到近前的越军,与敌人同归于尽。经过激烈战斗,1号哨位人员除战士王念顺身负重伤被越军俘虏外,其余全部阵亡。王念顺成为了67军参战后的第一名被俘人员,也是整个老山作战发起以来全军的第三名被俘人员。</h3> <h3>在围攻1号哨位的同时,另一股越军摸向2号哨位,突然以手雷和火箭筒对守军发起猛烈攻击。1班长鲍虎民带领几名战士顽强抵抗,但在优势越军围攻下哨位各石洞很快失守,3部报话机也被炸坏了2部。鲍虎民用手榴弹与敌人顽强周旋,后来被越军围在山顶上,为了不当俘虏毅然跳下山崖。其余几名战士大部阵亡,幸存的一名人员撤回了3号哨位。鲍虎民跳下山后侥幸未死,在山脚草丛中潜伏7天后摸回了友邻部队阵地。越军继续攻向高地北侧的3号哨位,但遇到了2号哨位下方的一面很高的石壁和地雷拦路,又遭到了3号哨位人员的火力阻击及北侧166号高地、西侧146号高地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射击,攻势一时被遏止。趁此机会,退守3号哨位的人员向2号哨位发起了反击。经过激战,一度夺回了2号哨位。但因兵力过少,无法守住,又被越军赶了下来。越军在经过调整后再次向3号哨位发起攻击,5连1班少数幸存人员顽强与敌战斗,最后全部伤亡失散,3号哨位也失守了。自战斗打响后,211高地上各哨位的电台先后与连部失去联络,上级迟迟得不到高地的准确战报。据战后判断,越军进攻211高地的是2个加强排兵力</h3> <h3>越方战史对此战则另有记载。当时参战的越军部队并不是中方战史中所称的313师982团4营,而是322师567团5营。322师隶属于越军一军区第26军,该师567团奉命增援河宣前线,于1985年4月4日正式接管了313师982团的防区。根据越军二军区的作战计划,由567团的二梯队5营负责攻打211高地,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作战准备。到5月24日,最后确定由该营5连担负此次战斗任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越军和中国军队一样,轮换上阵的部队使用先前参战部队的番号以为伪装,因此只凭单方面的材料来确定交战双方部队的番号并不是很准确。</h3><div><br></div><div>5连当时辖3个步兵排和1个60炮班(2门),因部队缺额及有人开小差的关系,实际参战人员共87名。其连长是阮进代上尉,政治副连长是赵国秋上尉,军事副连长是谢伯谦中尉。该连还配属了1个师属防化小组 (共4人,携带32枚M72型迫击炮燃烧弹)、1个团属侦察分队、1个工兵班和1个无线电小组。受领了战斗任务后,该连干部即于5月24日、25日两个晚上对211高地进行了实地侦察。发现高地上共有中国军队的10个战斗工事,其中高地南侧有1、2、3号战斗工事,东侧和东北侧有4、5、6号战斗工事,北侧和西侧有7、8、10号战斗工事,山顶上为9号战斗工事。各战斗工事都是利用石洞临时改筑成的,能藏人能战斗,工事周围8-10米处布设有定向地雷,阵地前沿还设有绊发雷和定时雷。估计各战斗工事内的中国兵有3-4人和5-6人不等,最多的有7-10人,总兵力约40-55人。晚上中国兵还会在阵地前沿设置3个警戒小组,担负警戒和侦察任务。</div> <h3>其战斗部署是:1排从高地东南方向担负主攻;2排从高地西南方向担负第一助攻;3排(欠1个班)从高地西北方担负第二助攻;连预备队由3排的1个班担任;机动火力由B40、B41火箭筒和M72单兵火箭筒共18具组成,战斗开始后逐个击毁1、2、3、4、5、8、10号战斗工事,为步兵开辟通路,并随时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军区、师、团、营各级炮兵组织122榴弹炮、105火箭炮、76.2毫米反坦克炮、82迫击炮等各型火炮54门,压制211高地周围各高地上的中国军队火力点,支援5连战斗。</h3><div><br></div><div>5月31日凌晨4时整,5连各分队按照预定计划分三路向211高地秘密摸进。5时45分,各分队分别占领了211高地南侧和西侧的进攻出发阵地。5时47分,越军炮兵群向211高地及周围中国军队诸阵地进行了8分钟炮火准备,共向29个目标发射炮弹1092发。同时周围各越军阵地的60炮、无坐力炮向211高地和周围中国军队诸阵地实施火力打击,机动火力队的各型火箭筒按分工向211高地上中国军队驻守的石洞实施直瞄射击。5连在火力掩护下迅速在高地前沿的雷场中开辟通路。</div> <h3>5连1排使用定向地雷爆破山脚雷场,但几次点火未响,后改用5根爆破筒爆破从雷场中开辟了一条通路,步兵通过时被地雷炸伤了1人。因为中国兵设在阵地前沿的2个警戒小组均不在位,1排第1战斗小组顺利攻至4号战斗工事外围。工事内的中国兵向外投掷手榴弹,第1战斗小组也以手雷回敬。经过短暂战斗后,第1战斗小组打死了据守在工事外面的3名中国兵,然后冲进工事将其上层占领。随即又向工事下层发起攻击,经战斗打死中国兵2名,俘虏1名,缴获2瓦电台1部、40火箭筒3具、红外夜视器1具。与此同时,第3战斗小组迅速攻占了4号战斗工事北侧的5号战斗工事。2名越军乘势扑向山顶,投掷手雷炸死了几名中国兵,一举攻占了9号战斗工事,并使用缴获的1挺重机枪向逃往6号战斗工事的中国兵射击。此时,北侧166号高地方向的中国军队以60炮向211高地北面射击,阻止了1排后续部队跟进。6、8号战斗工事的中国兵借机发起反击,又夺回了9号战斗工事。1排被迫停止在4、5号战斗工事一线。连长阮进代很快上到4号战斗工事,组织1排坚守已占阵地。</h3><div><br></div><div>2排使用定向地雷爆破,在山脚雷场中顺利开辟出一条通路。步兵迅速通过雷场发起冲锋,途中无一人伤亡。但负责火力支援该排的火箭筒手在与周围阵地中国军队对射时被打死2名。2排进展较顺利,迅速消灭了阵地前沿警戒哨的中国兵,一举攻占了3号战斗工事。在火箭筒火力支援下,又进占了1、2号战斗工事,发现2个工事内并无中国兵防守。当时因为与连长阮进代的联络中断,政治副连长是赵国秋判断1排可能遇到了困难,遂命令2排除留部分兵力坚守已占阵地外,其余兵力继续向高地纵深发展进攻。由于途中遇到了很高的石壁和地雷,2排无法上去,只好又返回2号工事,并继续前往4号工事增援。</div><div><br></div><div>3排使用定向地雷爆破雷场时未能炸响,又没有带爆破筒.排长只好令火箭筒向雷场发射5枚火箭弹以开辟通路。副排长带领1个踩雷小组在前面开路,先后被炸伤4人,全排终于通过了雷场。随即3排分成2个战斗小组分别向8、10号战斗工事发起攻击。夺取10号战斗工事比较顺利,但在进攻8号战斗工事时遇到一道很高的石壁,部队上不去,同时又遭到146号高地中国军队60炮袭击和8号战斗工事内中国兵的拦阻射击,攻击受挫。政治副连长赵国秋当即命令3排留下1个小组坚守10号战斗工事,其余人员迅速向4号战斗工事内的1排靠拢,然后从山顶向下攻击8号战斗工事。</div> <h3>在经过调整后,连长阮进代和政治副连长赵国秋各率1个战斗小组,分别向8、9号战斗工事和6号战斗工事发起攻击。在火箭筒火力支援下,经过5分钟激烈战斗将6、9号战斗工事攻占,在6号战斗工事内发现两具中国兵的尸体和诸多血迹,并缴获了3部电台。中国兵很快组织了约3个班兵力,先后向9号战斗工事发起了4次反击,都被越军用手榴弹打退。经观察发现幸存的中国兵已沿交通壕逃离了211高地,连长阮进代指挥部队乘胜发展,于6时35分左右又顺利占领了已空无一人的7号战斗工事。</h3><div><br></div><div>至此,经过48分钟激烈战斗,5连攻占了211高地,随即按预定计划转入了防御。战斗中共歼灭中国军队20余人,俘虏1人,5连阵亡4人,负伤15人。</div> <h3>上述内容取自于广州军区出版的越方战例资料《第1军区陆军第26军步兵第322师567步兵团5营5连A6-b高地(河宣渭川)进攻战斗》。可以看出,在部队番号、兵力配备、阵地设置、战斗过程等方面,中越双方战史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地方难以对上。不过,对双方战史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是获取信息和澄清史实的重要途径,不可因史料相悖而加以偏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越方此次战斗的战例细加解读,无论如何都是澄清211高地战斗史实的重要一环,在细微末节中也能有所收获。</h3><div><br></div><div>因为在211高地上抓到了中方战俘,越方很快在河内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将王念顺押去展览,大肆宣扬其辉煌“战果”。后来又在老山前线播放王念顺被俘后的录音,并散发印有其照片的传单,企图涣散中国军队的军心。</div> <h3>根据67军战史和老兵回忆,5月31日凌晨越军发起全线攻击后,因211高地方向打得激烈,情况不明,595团指挥所就已命令预备队前出对其增援。当时在团指驻地的208高地山洞里,595团副参谋长朱宪宽向7连1排长刘海洋交代了任务,命其率1排1班、3班和连卫生员1名、团通信连报话员1名,在6连6班6名战士的带领下,务必于31日17时30分之前到达255高地,接受3营营长谭德生的指令,向211高地机动增援。</h3><div><br></div><div>刘海洋回去后立即进行了组织,将增援分队编成5个战斗小组,共计26人,并做了相应的战斗准备,然后从208高地沿交通壕向255高地运动。途中要穿过一片宽约200余米的开阔地,处在越军阵地火力的直接控制之下,路两侧还埋有地雷,非常危险。刘海洋命令全队以3人为1组,每5分钟一拨交替向前跃进。刘海洋带领1组首先冲入开阔地,其余人员随后依次向前跃进。越军的炮弹不时落在开阔地周围,路上时能见到友邻部队的阵亡人员和散落的装具,增援分队不顾危险,奋力向前冲刺。当大部分人员通过开阔地后,刘海洋发现还有4名人员没有跟上来。他毅然只身返回了开阔地,将被隔在后面的人员带出了危险地域。经过一个多小时冲击,增援分队全部通过了开阔地,只有一人受了轻伤。增援分队在越军炮火下穿林绕路,终于在17时10分左右全部安全到达了255高地。</div> <h3>因为开战不久便与211高地的守军失去了联系,在大半天的战斗中团指挥所都不掌握211高地的情况。直到下午15时,派人前出侦察,才发现211高地上都是越军,3个哨位已全部失守。团指大惊,命令前沿部队组织力量坚决夺回211高地。据此,当增援分队到达255高地后,3营营长谭德生立即向刘海洋布置了任务,命其带领增援分队于18时05分发起进攻,在团、营炮火支援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211高地。刘海洋领命后即对增援分队各战斗小组区分了任务,要求全部轻装,并简单做了战斗动员,随后全体人员迅速进行了战斗准备。</h3><div><br></div><div>从255高地到211高地之间,是一片宽约270余米的山间凹地,被227高地、小青山、汉扬等越军阵地居高临下以火力严密封锁。凹地间的草丛中布满了地雷,中国工兵从中间开辟出了一条只有5、60厘米宽的通路,作为连接两个高地的运输交通线。每当人员和物资从这条狭窄小路通过时,都要遭到周围各阵地越军交叉火力的猛烈打击,伤亡时有发生。因而,这条路又被称为“百米生死线”。</div> <h3>5月31日黄昏18时,战区正下着小雨,595团炮兵群突然向211高地实施了炮火急袭。5分钟后,炮火向前延伸。刘海洋这时命令1组在先头开路,后续各组拉开距离,迅速沿小路向211高地发起冲击。</h3><div><br></div><div>越军对中国军队的炮火准备、炮火延伸、步兵冲击的打法早已熟悉,知道中国军队是要增援211高地了。当595团的炮火一向前延伸,就立即集中各种火力按战前标定的诸元向两山间的凹地猛烈倾泻。增援分队1组刚冲出几十米远,就遭到越军炮火覆盖,全部伤亡。2组随后冲上来,又被越军炮火拦阻,2人负伤倒下。1班长范传明带领轻机枪组冲入凹地15米就遭到越军炮火打击,范传明左腿负伤滚倒在小路上的一个弹坑里。6连6班长江玉平带人连滚带爬地冲入小路,当他卧倒在地上辨认方向时,一发炮弹落在他的身后,将他的左腿削断,几乎把江玉平痛晕过去。这时刘海洋带领3组也冲了上来,他利用双方炮火互相压制的瞬间机敏地交替向前跃进,1班长范传明不顾腿伤紧随在他身后,3班长任金平、通信员谢玉南等人也在其后跟进。趴在地上的江玉平强忍剧痛,拖着一条断腿顽强向前爬去。6班一名战士冲上来想进行抢救,江玉平将他推开,大声喊道:“不要管我,快往前冲!” 他一边艰难地向前爬着,一边抬起因疼痛而颤抖的手为后边的人员指示道路前进。刘海洋在冲击途中被尸体绊倒,触响地雷,手臂负伤。他忍痛向前滚了几米,再次跃起冲击,一会卧倒,一会跃进,一口气接近了211高地山脚。后边的几名人员也跟着冲了过来,刘海洋大喊一声“冲过去”,随即顺着一条坡道连续向前滚进了几十米,越过了越军的火力封锁地段,一直滚到了3号哨位下方30余米处的一块大石头前。后边的范传明、任金平和几名战士也学着刘海洋的样子,能冲就冲,不能冲就滚,也先后连滚带爬地冲上了211高地。刘海洋指挥冲过来的6名人员展开战斗队形,在6班战士徐志江带领下,迅速摸上3号哨位,经过一阵短兵近战消灭了几个石洞内的越军,夺回了3号哨位。此时冲上211高地的6名人员中已有4人受伤。</div> <h3>夺回了3号哨位后,刘海洋通过带上来的861指挥机向营长谭德生报告了情况。随后将哨位上的人员重新进行了战斗编组,命令大家立即巩固阵地,抓紧时间加修工事,防敌反扑,并准备伺机夺回2号哨位。3号哨位有3个石洞,每个洞都不大,一般可容纳2-3人,挤一挤能装下8-9人,由一条5米来长的小堑壕成直角连接各洞,形成互相拱卫。为了封锁中国军队的增援路线,越军不停以炮火轰击两山间的凹地,并向211高地3号哨位周围猛烈射击,占据山顶2号哨位的越军也不时向下丢手榴弹。从5月31日深夜到6月1日凌晨,越军依托山顶的1、2号哨位,在炮火暂停时间多次出动小股兵力偷袭3号哨位。刘海洋早有准备,指挥战士们分组抗击,以手榴弹、冲锋枪近战歼敌,将越军的偷袭全部打退。</h3> <h3>在通过“百米生死线”的路上,增援分队人员大部伤亡,还有部分人员被越军炮火所阻没能跟上来。6月1日凌晨,身负重伤的江玉平也爬上了211高地。他在冲击途中负伤后,本来距离出发的255高地只有约70米,完全可以原地等待救护人员前来抢救。但江玉平觉得自己熟悉211高地,那里的战斗需要他,因而以顽强的毅力拖着断腿咬牙向前爬进。由于疼痛和失血过多,他不知昏迷了多少次,但每次醒过后来又继续向前爬。足足爬了近8个小时,拖出了一条200多米长的血路,终于爬上了211高地。当刘海洋等人把江玉平救到石洞中后,江玉平断断续续地交待了高地上的一些情况,又命令6连6班唯一冲过来的战士徐志江接受7连同志的指挥,然后就光荣牺牲了。后来刘海洋完成增援任务返回指挥部时,第一时间没有为7连人员请功,而是坚决要求为江玉平记功。战后,江玉平烈士被上级追记了一等功。</h3><div>67军战史记载,6月1日22时,越军出动了1个多营兵力,利用夜暗分别以连、排规模向那拉方向的166号、142号高地及211高地3号哨位、老山主峰前沿阵地实施进攻和偷袭。199师炮兵以猛烈炮火支援步兵战斗,激战至6月2日拂晓7时,将越军的进攻全部击退。至此,199师在刚上阵地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经2昼夜战斗彻底粉碎了越军蓄谋已久的“M-1”进攻计划,以伤亡不到百人的代价重创越军982团,杀伤越军981团一部,共毙敌649人,伤敌89人,击毁敌各类装备40多件,首战告捷。</div> <h3>6月1日午夜,7连1排第5战斗小组韩振坤等4人也穿过越军火力封锁到达了3号哨位。至此,增援分队先后有11名人员冲上了211高地。因211高地3号哨位各洞的条件极差,战区又下着雨,洞里积了很多水,哨位上的人员都半泡在水里,无法洗漱、人人满脸污垢,1、2天后就腰部酸麻,全身关节疼痛。加上越军炮火封锁严密,后方的给养运不上来,坚守人员随身携带的食物已经吃光,每天只能靠雨水润喉,被饥饿干渴折磨着,多名人员昏倒,伤员也无药医治,战斗力大减。越军不但每天以炮火打击3号哨位,还利用天黑下来骚扰,经常居高临下向洞口投弹,造成哨位上的负伤人员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3号哨位人员已无力冲上山顶夺回1、2号哨位。刘海洋、范传明等人都带伤坚持战斗,并鼓励战士们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胜利。因带上高地的弹药已不多,刘海洋又组织人员利用夜暗爬出洞外,从越军尸体上搜集枪支弹药,顽强抵抗山上越军的偷袭。为了保住阵地,刘海洋通过快没电的861指挥机向营指呼唤:“不论白天黑夜,每半小时对我哨位进行炮袭一次!”</h3><div><br></div><div>据595团侦察排4班长宗金云回忆,因“5.31”战斗后211高地上的伤员抬不下来,他奉团首长命令于6月1日凌晨带领5名战士前往211高地抢救伤员。宗金云带人到前沿后,天已经亮了。为了及时抢救伤员,他们冒险白天出动,在越军炮火封锁下强行通过“百米生死线”,从211高地上抬了2名重伤员下来。此后宗金云他们没有再上211高地抢救伤员,想必是越军炮火封锁得更加严密,已难以上去了。</div> <h3>为了增援211高地上的坚守人员,595团3营又连续组织小分队向211高地实施了冲击。双方炮兵则持续进行着炮战,都竭力企图压制对方,将大量炮火倾泻在211高地上。只见战前还草木葱绿的山体已变成了一片灰白色,整个高地上再没有一棵完整站立的树木,到处都是碎石和石粉,在炮火硝烟中纷飞飘扬着……。</h3><div><br></div><div>6月2日凌晨5时许,7连7班长许子义等4人携带部分给养,秘密穿越“百米生死线”摸上了211高地。7班副班长崔胜明在离3号哨位只有十多米处被越军投掷的手榴弹炸倒牺牲,其余人员到达了3号哨位,增强了高地上的坚守力量。</div> <h3>6月3日下午,9连连长杨勇健命令鹿秀斌、唐道军、缪甫荣3名副班长组成突击队,由鹿秀斌任队长,先去211高地探路和侦察地形,准备掩护6班上高地夺回2号哨位。领命后,3名副班长在255高地上反复查看了211高地的地形和哨位所在位置,并做好了相应的战斗准备。晚上21时,杨勇健连长又命令3名副班长引导6班连夜摸上211高地,先接替7连人员坚守3号哨位,尔后待机行动,2号哨位根据情况可拔可不拔。接近午夜时,在团、营炮兵对211高地的炮火袭击掩护下,增援分队开始行动。鹿秀斌、唐道军、缪甫荣3人走在最前面,每人间隔2-3米,沿小路交替向前跃进,6班在其后跟进。趁着越军炮火向中国炮兵实施反压制的间隙,鹿秀斌等人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百米生死线”,进到了211高地。后边的6班人员因对道路地形不熟,在途中走散,夜暗中连续踩上地雷,导致3人负伤,2人牺牲。其余人员辗转摸进,2小时后才摸上211高地,找到了3号哨位。随后在刘海洋、范传明的分配下,9连人员与7连人员协同防守3号哨位,等待上级命令。</h3><div><br></div><div>同在6月3日深夜,9连副连长黄其贵命令2班长李林海带领1个战斗小组,在6班之后秘密摸上211高地,搞清通往211高地的地形路线,并为3号哨位坚守人员运送食物。6月4日凌晨1时许,李林海带领姜丛先、姜文达、张文贞3名战士,背着压缩干粮、罐头和水,从255高地出发,秘密向211高地摸进。刚进入山间凹地不久,越军的例行封锁炮火又来了,打得凹地上硝烟四起,还不时引爆着地雷。李林海等人只好时而卧倒,时而爬进,在炮火硝烟中东躲西藏。不久,战士张文贞踩上了地雷,左腿被炸断,血流不止。李林海等人给张文贞进行了简单包扎,因条件实在不允许,只好把他先藏在了一道比较安全的山崖下面,准备完成任务后再回来抬他。然而,他们再没有回来,张文贞终于因流血过多而牺牲了。</div> <h3>李林海和姜丛先、姜文达继续向前摸进,因越军炮火轰炸,加上天黑,他们迷路了,转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211高地。后来他们翻过了一道山坡,突然发现前面有许多铁丝网和水泥桥,并有人在叽哩呱啦说越语,知道是遇到了敌人,赶快转身撤退。然而越军已发现了他们,立即大声喊叫起来,并打来了猛烈的火力。3人扔掉身上背的给养拼命狂奔,慌不择路中,姜丛先不慎摔到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李林海和姜文达为躲避越军射击而钻入了一道石缝中隐藏起来。越军一边射击一边打起了照明弹,开始组织在山上搜索。非常不幸的是,李林海和姜文达在隐藏了一夜后被越军发现,无奈落入了敌手。姜丛先则竭力爬上了山坡,并在全身涂满了稀泥,隐藏在一个弹坑中。越军重点对山洞、山沟进行搜索,没有发现山坡上的姜丛先。在躲藏了一个白天后,姜丛先利用大雨、夜暗隐蔽爬进,绕过了越军阵地,顽强地向来时的路线爬去。他白天隐蔽,晚上爬行,忍受着饥渴折磨,经过三天四夜的艰难转移,终于遇到了友邻部队人员,脱离了险境。</h3> <h3>595团3营在几天内先后派出了多支小分队增援211高地,但大部分人员伤亡在了“百米生死线”上或遭越军火力拦阻而被迫退回,最后只上去了20几个人。奉上级命令,6月4日上午,刘海洋带着第一批增援分队7连的几名战士撤下阵地,借着雨雾掩护再次穿越“百米生死线”,撤回了255高地。他们很快去了团后方指挥所,先是大吃了一顿,刘海洋自己就一口气吃了8个馒头和几碗面条,然后又被送到了师医院检查治疗。团首长表扬了刘海洋,给他记了一等功,7连1排被记了集体一等功,从211高地上下来的其他人员也被分别记了功。不久,因9连连长杨勇健在连部遭到越军炮击牺牲,团里很快任命刘海洋担任9连连长</h3> <h3>在2昼夜的战斗中,567团5连成功夺取了211高地,在高地上发现了25具中国兵尸体,俘虏1人,并发现中国人从北侧集结阵地里抬出了28副担架。同时,567团5连在拔点和防御时阵亡17人,负伤39人。</h3> <h3>567团7营7连接替防守211高地后,中国军队再次向该高地发起了进攻。7连在中国军队刚刚开始集结或机动过程中,就使用82、60迫击炮对其进行猛烈袭击,并召唤上级炮火严密封锁其冲击路线,给中国军队以很大杀伤。当其一部穿过火力封锁区冲上211高地时,7连又依托既得阵地,以手榴弹和抵近射击等手段猛烈打击来敌,相继打退了中国军队的多次进攻。通算起来,从5月31日至6月3日的4昼夜内,567团5连、7连先后击退了中国军队的12次进攻,“打得敌人四散奔逃”,并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40火箭筒3具、冲锋枪4支、电台4部、电话机1部、红外线望远镜1具、阵中日记1本及各种弹药一批,摧毁轻机枪2挺、40火箭筒2具、冲锋枪3支、电台1部及各种弹药一批。</h3> <h3>从5月31日至6月14日的战斗中,仅先期投入的595团7、9连就伤亡了84人,而后期主攻的1连各突击队打到剩下4人,3连的三支突击队最后从高地上只下来了2人,配属的兄弟部队597团3连也伤亡近半。这场战斗打得太惨了,595团和597团3连先后投入的攻击部队牺牲了70余人,被俘4人,负伤200余人。595团的1、3、7、9连都遭到重创,2个步兵营失去了战斗力。211高地战斗,因其血腥惨烈而在老山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老山绞肉机之名,非是虚传。在事过多年后,能尽量还原出这场战斗的史实,让后人能记住那些血洒疆场的将士,不忘战争教训,也是我辈不得不做的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