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腊八粥香时

王晓鸣

<h3>  谈到粥文化,不得不想起陆游的《食粥》诗:&quot;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quot;。这首诗,洋溢着陆游对粥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是这位诗人的长寿经验。</h3> <h3>  陆游诗中提到的"宛丘平易法",即北宋诗人张文潜的食粥养生法:"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h3><h3> 张文潜最后一句话说得太好了,将健康养生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入起居饮食中,就不是难事了。</h3> <h3>  张文潜所提倡的食粥养生法,似与佛门弟子的食粥习惯有关,因为文中提到了妙齐和尚的话。</h3><h3> 说起佛门与粥的渊源,"腊八节"最有代表性了。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出家修道,过了六年苦行生活,他饥饿疲惫到了极点。有位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食后恢复了体力,洗去了身上的污垢,在菩提树下终于觉悟成佛。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初八成道,遂称为"腊八节"。在古代,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在民间相沿成俗。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又称"佛粥"。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说的就是这件事。</h3> <h3>  在杭州,每逢&quot;腊八节&quot;前夕,许多寺庙和河坊街的中药老字号都会连夜熬制&quot;腊八粥&quot;,免费派送。腊八那天一早,市民们都会赶过去品尝香甜营养的&quot;腊八粥&quot;,祈福新年健康平安。</h3> <h3>  关于&quot;腊八粥&quot;还有一种说法。远古时期,年岁之终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这种祭祀活动,到了秦汉时期称为&quot;腊&quot;。&quot;腊&quot;多在农历十二月举办,人们便将十二月称为&quot;腊月&quot;。南北朝时将&quot;腊日&quot;固定在腊月初八。&quot;腊日&quot;那天,人们大搞祭祀活动,一要祭拜祖先,二要敬献神灵,祈福求寿,避难呈祥,驱鬼避疾,以求平安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quot;腊八节&quot;的内涵也发生着演变,为了祭祀活动,民间往往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各种豆类等,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糖,做成粥,称之为&quot;腊八粥&quot;。粥煮成之后,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quot;腊八粥&quot;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传说的&quot;腊八粥&quot;与佛教没有关系,完全是我国自己的传统祭日。</h3> <h3>  以前喝&quot;腊八粥&quot;,是为了迎合过节的气氛,花钱不多,预示&quot;年味&quot;渐浓,祈盼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如今&quot;腊八节&quot;喝&quot;腊八粥&quot;越来越盛行,&quot;腊八粥&quot;更多的是民俗文化,是为了养生保健。</h3> <h3>  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喝"腊八粥",也就是"八宝粥"。我的祖籍是山东,家里人都喜欢喝粥,特别是用五谷杂粮熬的粥。我母亲更是"迷恋"八宝粥,每天离不开它,都已坚持了30多年了,虽然年届90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其中"八宝粥"功不可没。我也常常根据家人的身体情况和季节,为家人"订制"一锅营养保健、充满暖意的"八宝粥"。食粥已成为生活富足之后的时尚健康饮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