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杨露禅(1799年--1872年),直隶省广平府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10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窥习拳艺。[1]1840年前后,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h3><h3> 他以毕生精力钻研武学,醉心拳道,讷于言而敏于行,成就威名后仍淡泊依旧,不为浮华虚荣所累,是典型的"武痴"。自露禅公北上燕都虎行京朝,广为大众声闻起至今一百六七十年间,他之所以受到无数人的敬重仰慕,究其原因除了刻苦自强的精神,艺业精绝的功夫等等,更重要的是谦逊明德,尊师重道的珍贵品质。可赞无愧为武林中一代宗师,江湖上万世师表。我私以为此等人杰若不成就武道巅峰,天地当弃灭。后学中有志及有智者,诚心求艺寻道必树此公为楷模;而贪图名利双收且自欺欺人者可止矣,见此如响洪钟于耳畔,挨棒喝于当头,急紧自警自省,为时未晚。</h3><h3>本名:杨禄禅(有闻后改露禅,露蝉等不一)</h3><h3>别称:杨福魁,杨无敌</h3><h3>所处时代:清朝</h3><h3>民族族群:汉族</h3><h3>出生地:直隶广平府人</h3> <h3>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h3><h3>中文名:杨澄甫</h3><h3>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83年7月11日</h3><h3>逝世日期:1936年3月3日 1912年,杨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杨健侯在家中亲自坐镇。(杨露蝉晚年在王府传授太极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杨健侯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杨澄甫在京授拳一帆风顺。( 1917年杨健侯逝世之后,杨澄甫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杨健侯有一位家道殷实的门生,每月敬奉杨澄甫束修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杨澄甫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苦练实战。杨澄甫天生身大力沉,出关之后鲜有对手,后与形意名手孙禄堂、通臂名手张策(健侯弟子)结义兄弟,执掌杨拳门户,跻身北京武术界魁首之列。 杨澄莆1928年应邀南下,在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拳,弟子众多,其中,又以十大弟子最为有名。 1930年浙江省国术馆成立,杨澄甫任教务处长。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主要人物,著有《太极拳使用法》一书1931年出版,将揽雀尾等三十七个拳势的功法、用法都尽数写出,有相应的拳照和文字说明。此外还有,四正手、四隅推手的图解法,也有太极枪的图解和说明。但现在甚为少见。据说出版后被收回。经过修改后的1934年版,改名为《太极拳体用全书》。三十七"对敌图"全部删除,文字与照片也有调正。《太极拳说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等文。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他把杨式太极拳老架删除了腾、跳、等高难度动作,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便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及老年体弱者习练,为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h3> <h3>杨澄甫全家照</h3> <h3>杨澄甫太极拳照:挤式</h3> <h3>陈微明(1881~1958)</h3><h3> 湖北蕲水人,为书香世胄。举孝廉, 曾任清史馆纂编。着有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等。 陈曾从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更心慕武当太极拳,遂不介而往拜候杨澄甫先生。澄甫太师祖欣然允诺,曰:"愿得其人而传也。" 陈师学习太极拳时,正值澄甫太师祖精壮之年,所传功夫极为严谨,动作开展,腰马讲究。陈师也本着严谨的学习精神,恪守规矩,每一招式都毫厘不差。更每事求教,并将其所学辑录成书,风行海内的有:太极拳术,太极拳答问及太极剑等。 陈师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创办了致柔拳社,为公开传授太极拳的创举。其后又在苏州成立了分社。一九三二年应中山大学之请南来授拳。芸芸学生之中只收了梁劲予老师为入室弟子。 五十年代陈师从上海寄赠一篇序文给梁劲予,其中有云:"余学生不下数千,而成功者绝少,其能不负其师者,此不能不寄望于生也。"。</h3><h3><br /></h3><h3>陈微明</h3><h3> 学界名流 太极巨子 陈慎先,杨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馆编修,自幼心慕太极拳。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他就是陈微明。 陈微明白幼致力于中庸儒学,国学根基非常深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方21岁的陈微明与其兄曾寿、弟曾矩人京科试,弟兄三人同时中榜,均位列前十名,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热门人物,跻身名流之列。 陈微明以文为生,先后担任过浙江求是学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学优级师范国文教授、《清史稿》纂修等职,名声颇大。</h3><h3>生平事迹</h3><h3>在编修史稿的同时,开始学习武艺。民国4年(1915)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后又从杨澄甫为师,学艺8年,尽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民国14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传授内家、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术,并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著作有《太极拳》,《记太极拳》、《太极拳术、剑术》、《太极拳、剑问答》。</h3><h3>陈微明对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任《清史稿》纂修期间,武学巨匠孙禄堂著述钓《形意拳学、》在京出版面世,这部具有系统理论和详细论述的武学著作一上市,就在京津武术界引起轰动。孙禄堂将形意拳拳理与中国儒学、老庄学说两大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文笔精炼,图文并茂。著述出版伊始,孙氏门前即车水马龙,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陈微明也随即拜访了这位武术大师。·经过一番交谈,陈微明被孙禄堂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武学修养所折服;从此拜在孙禄堂门下,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初步涉足武林。对于年已34岁的陈微明来说,从头开始学武并非易事,形意以发劲刚猛闻名,八卦以变化无常见长,陈微明并无武学根基,从学没多久,即感身心不济,便"每以年长难学为憾"。孙先生很赏识他的学识和才华,认为他可以练好,常常鼓励他坚持习练,持之以恒,安慰他"子毋虑,凡学内家拳者,苟当有气,即可学"。</h3><h3>只可惜那时孙先生尚未与太极拳家郝为真谋面。郝先生病卧京师,孙先生亲事榻前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当时孙先生尚未得郝式太极真传衣钵,否则陈微明也许会以郝式太极拳艺称世。这只是后人臆测之语。陈微明在其著述《太极拳术》中也未提及学过太极,只提起"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h3><h3>陈微明在孙先生门下学艺,艺成,即1917年,从一朋友口中得知广平府杨家世传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老幼皆可从习,于是又转学杨式太极,拜于杨式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门下。杨少侯是太极巨匠杨露禅之孙、杨健侯之长子,秉承家传,技艺精湛,曾从学于武禹襄,素以散手见长,演拳动作疾缓相间,发劲冷脆,气势逼人。其人性情暴烈、教拳时搭手即打,粘手即仆,伴以喜怒表情变化,从学者极难模仿,门下弟子多惧师怕打,不敢提问解疑,得少侯真传者寥寥无几。陈微明在杨少侯门下流连了三个月,恰逢杨少侯的三弟杨澄甫从南方教拳回京。人称"三先生"的杨澄甫性格与其兄少侯迥异,温和宽厚,行拳刚柔相济,绵里藏针,为人很有人缘,门下从学人数比少侯多出数倍,少侯门下弟子也大部分从学于杨澄甫。陈微明闻讯,立即登门求见杨澄甫先生。二人见面时,有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这样写道:"丁已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转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日: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在当时惜艺如命的时代背景下,杨澄甫能说出这番话,实在难能可贵。从侧面可看出,杨澄甫看中陈微明是可造之材,愿意授之衣钵。从此,陈微明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与陈同时入门的还有他的两位好友徐思允和陈农先。陈微明尽管年龄比杨澄甫还长两岁,但他尊师重道,执礼甚恭,不越雷池,堪称尊师重教的典范。</h3><h3>有明师指点,陈微明太极功夫进展很快,他刻苦习练。</h3><h3>1925年,在上梅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当年5月2日(申报)曾有详细报道。由澄甫公口授,陈微明笔录之《太极拳术》一书,采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于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h3><h3>1929年,致柔拳社迁到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底层。当时同乡会四楼有少林武馆,由徐文甫、陈铎鸣二位任教授。徐文甫身材魁梧,能将百余斤重之石担用足尖挑起,然后单手抓举。陈铎鸣乃南京路华德钟表行经理,亦是身强力壮。徐文甫到致柔拳社挑战。陈微明乃身材矮小之文弱书生。徐文甫使用少林钻拉拳招数,连进三步。陈微明以倒撵猴式化解,连退三步,然后右手粘住来拳,用野马分鬃式将徐腾空发出,跌倒于丈外,徐文甫身穿中装短褂,左胸月牙形表袋中的怀表摔得粉碎。微明师伯将其扶起。徐文甫、陈铎鸣即请求人社学太极拳。</h3> <h3>付钟文</h3><h3> 傅钟文(1907~1994)河北省永年人,著名武术家,永年太极拳社创始人。 杨澄甫的二哥杨兆元,早亡,膝下一女名杨聪,嫁于赵树堂,生一子一女:子名赵斌(海元);女名赵桂珍,丈夫名傅仲文。按照邯郸(辖永年)地方的称谓,赵斌、傅仲文妻赵桂珍,称杨澄甫为"三姥爷"。</h3><h3>九岁从师杨澄甫,25岁时在上海授徒,1922年在上海创立永年太极拳社,数十年历尽沧桑。他跟随杨澄甫老师及师兄苏瑞波(苏瑞波,浙江海宁人、1930年杨澄莆在浙江省国术馆任教务处长,早年拜杨澄莆为师,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少将,训练局局长总教官、其第子方纪增)南下广州教拳,在永年拳社里接受来自各地各流派的武林人物的挑战,一生教学生以十万计,给人们一种不可战胜的赳赳武夫的感觉,大家尊称他为"太极名家"、"太极大师"、"一代宗师"、"太极泰斗"。</h3><h3> 为了继承杨澄莆先生精湛的太极拳技术,受人民体育出版社之托,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杨式太极拳》一书,直至1962年8月编写完成。编写本书的目的继承传统套路,并不以技击为主,所以只在动作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参考了先师所作《太极拳使用法》编写的。</h3> <h3><br /></h3><h3>中文名:杨振铎</h3><h3>国籍/中国</h3><h3>民族:汉族</h3><h3>出生地:北京</h3><h3>出生日期:1926年</h3><h3>生平概述</h3><h3> 1926年,杨振铎先生出生在北京。作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生的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次子,哥杨振基、 弟杨振国,</h3><h3> 1936年,父亲去世后,杨振铎跟随母亲返回老家河北永年广府镇。在老家,杨振铎在母亲的督促、教导下,跟兄弟们一起刻苦练拳。<br /></h3><h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占领了华北。为了不当亡国奴,杨振铎和家人逃亡到了南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他也仍然坚持学习太极拳。 "从小,母亲就向我们灌输,太极拳是我们家传的至宝,传承太极拳是我们的责任。"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杨振铎先生感慨良多,"继承祖先传下来的太极功夫,是我们的祖训,也是我的责任。"</h3><h3> 全国解放以后,杨振铎先是在北京会计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阳泉矿务局工作。</h3><h3> 20世纪60年代初,他调到了山西省人事局做财务工作。从那时开始,杨振铎就业余教授杨式太极拳。</h3><h3> 1961年,杨振铎初次到上海表演杨式太极拳,他那规范的功架,飘逸的拳姿引起了空前轰动,人们说他的拳架造型与其父杨澄甫非常相似。当时《解放日报》曾这样报道:"凡见过杨澄甫演拳的人,看了杨振铎的表演,都认为他神态酷似文章,姿势及动作保持原型,而轻松自然,气派大方,也有乃父遗风。"</h3><h3> 20世纪80年代,在两次全国太极拳观摩赛上,杨振铎获得了一块金牌和优胜奖。</h3><h3><br /></h3><h3>杨振铎</h3><h3>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82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杨振铎任会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已有会员三万余人,88个太极拳分会遍布三晋大地。他们还举办了十多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比赛,并在 1992年和2002年举行了两届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h3><h3>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从1985年开始,杨振铎先生应邀到欧美、亚洲等国家传授太极拳。</h3><h3>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员遍布世界各国。</h3><h3>1989年应国家武术院邀请,担任全国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教练。</h3><h3> 1992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1998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的西雅图成立,不久,在北美、南美,以及欧洲又相继成立了三十多个杨式太极拳辅导中心。杨振铎先生每年都要到 国外传授太极拳,足迹遍布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家,所传授的学生弟子数以万计。</h3><h3> 近几年,随着年事增高,孙儿、弟子的成熟,杨振铎把国外传授太极拳的工作,基本上都交给了孙子杨军,自己则把精力放在国内的太极拳普及工作上。"本来我计划过了八十大寿后,就不再出国教拳了,可是今年我仍然去了一趟加拿大,参加那里举行的太极拳国际论坛。一是盛情难却,再一个也是为了太极拳的普及。我现在是动得了就多出去走走,多教一些人。"杨振铎先生说。他南去海口、武夷山、厦门,北回老家邯郸市永年县,所到之处,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挤破门槛。杨振铎先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亲自做示范。平时在家里,杨振铎先生也经常接待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h3><h3> 在太原的辅导站,杨振铎先生也把教学工作主要交给弟子们去做。"过去,我在场,弟子们就总是观望、放不开。我现在下来了,他们就有机会锻炼了。在他们讲课之后,我再看情况说两句,做些简单的补充。人们都说教学相长,让他们多讲讲,对提高技术水平有好处。"</h3><h3><br /></h3><h3> 除了口授身传地传授太极拳,杨振铎先生还著书立说,这些年相继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并录制 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刀》教学录像带。这些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练拳需求,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傅声远</h3><h3> 傅声远,1931年农历正月初三生,河北永年人,傅锺文先生之子。现任澳大利亚永年太极拳社社长、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主席、傅声远国际太极拳学院主席。中国武术九段[1],国际武术九段[2]著名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h3><h3>中文名:傅声远</h3><h3>国籍</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h3><h3>民族:汉族</h3><h3>出生地:河北永年</h3><h3>出生日期:1931年农历正月初三</h3><h3> 9岁起跟父亲学拳,21岁开始教拳。退休前曾任上海体育学校、上海冶矿职工大学武术教师,兼任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教练,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理事等职。1988年移居澳洲柏斯,创办"澳大利亚永年太极拳社",继而成立"傅声远国际太极拳学院"、"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亲任主席。曾任西澳大学、克顿大学、麦道大学等地太极拳教练。多年来,应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传艺,学生遍及全世界。</h3><h3>成就</h3><h3>著有《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中英文版,《杨式太极剑》英文版,《28式精炼太极拳》中英合版。创编"26式轮椅太极拳",录制太极拳、剑、刀、枪、推手光盘多种。,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获"武林百杰"称号。出身太极拳世家,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家传杨式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顾留馨(1908~1990)上海市人。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h3><h3>中文名:顾留馨</h3><h3>国籍:中国</h3><h3>出生地:上海</h3><h3>出生日期:1908年</h3><h3>逝世日期:1990年</h3><h3>个人履历:</h3><h3> 顾留馨武术家,研究员。又单名兴。上海市人。受父影响,自幼喜诵诗文,酷爱武术,文武双修。先从崔姓教师习南拳;后从宫荫轩、刘震南、陈微明、武汇川、徐致一、吴鉴泉、陈发科、林济群、孙禄堂等学习心意六合拳、诸式太极拳与推手、形意拳以及八卦掌、八方刀、骑枪、棍术、剑术等拳械;并向友人田毓荣、傅采轩等学跤术及拦手门拳术;还向唐豪习日本劈刺术等。</h3><h3>红色武术家;</h3><h3> 博采众长,重视实用,尤精太极拳。强调武术姓"武",崇武德,重团结,仗义疏财,宽厚待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奇其艺;精一家学,采百家长,可传乎神"。毕业于上海高级商业学校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从青年时起投身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顾留馨与唐豪发起组织上海国术界抗日救国会。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担任全国各国救国会常务干事期间,因"七君子"案被牵连,与陶行知等被捕拘押于苏州监狱,被称为"小七君子"之一。</h3><h3>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坚持白区地下工作。1948年受组织派遣,只身去汉口,为恢复武汉地下党组织不幸被捕。经党组织及家人多方营救脱险。后经香港,又进入解放区。1949年上海解放后,为首任黄浦区区长。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体格渐弱,因而重新练拳强身。后调上海市体委从事武术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上海市体育宫主任、市体科所副所长,为普及、推广武术及其理论建设殚精竭虑。1957年,受国家体委之托,赴越南为胡志明主席及其战友传授太极拳;后又两次执教日本,以精湛的推手技艺震惊日本太极拳界。多次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广州等地给中央领导及其亲属教拳。</h3><h3>武学贡献</h3><h3> 顾留馨为人刚正,宠辱不惊。著作有《简化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怎样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术》、《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精简杨式太极拳》等,合著有《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研究》等。为太极拳的理论建设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武术裁判。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多次出任正、副总裁判长。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编委、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兼技术研究会副主任等。[1]</h3><h3>著作:</h3><h3>著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锤》等。</h3> <h3>傅清泉</h3><h3> 傅清泉(1971~),河北省永年县人, 杨式太极拳亲族传人。1985年 1987年连续三届获得上海市杨式太极拳冠军,太极世家的後起之秀。</h3><h3>中文名:傅清泉</h3><h3>国籍:中国</h3><h3>出生日期:1971年</h3><h3>职业:杨氏太极拳嫡传人</h3><h3> 傅清泉1971年出生於上海, 河北省永年县人, 杨式太极拳亲族传人。自6岁起随祖父傅锺文和父亲傅声远练拳, 从幼年时就接受了正规的武术训练。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上海市体育宫武术队集训。而後又被选进了上海市武术队, 成为专业武术运动员。他禀承家业受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诲和专业队科学的训练, 加上天资聪颖, 刻苦勤奋, 终得杨式太极拳真传, 成为了太极世家的後起之秀。[1] </h3><h3><br /></h3><h3> 现代杨式太极名家,录有《杨式太极拳85式》《太极拳推手》影像教学片。傅清泉自幼经常随祖父参加各地武术盛会。从少年时多次参加上海市和全国太极拳比赛,。</h3><h3> 1985年 1987年连续三届获得上海市杨式太极拳冠军,</h3><h3> 1988年在全国太极拳, 剑比赛中获得太极剑冠军, 杨式太极拳亚军,</h3><h3>1989年代表国家队参加中日太极拳比赛, 获得杨式太极拳冠军, 同年随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创办傅声远国际太极拳学院。</h3><h3>在国外, 为弘扬太极拳先後应邀赴世界各国及地区讲学, 传授正宗杨式太极拳。因祖父去世, 傅清泉於1997年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高额的报酬, 回到国内继续祖父未终的太极拳事业。目前他不辞辛劳地授拳於祖国各地, 往返於大江南北, 倾心地传授正宗杨式太极拳。在教学中特别善於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条理清晰,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使人们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太极之门。</h3><h3> 现在他立足国内面向国外, 还经常受邀去国外教拳, 经他教授的学生已过数万人次。199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他主讲的杨式太极拳、剑、刀、推手的系列教学片, 反应热烈。博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好评。2000年傅清泉整理出版了<<嫡系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一书及VCD光碟。此书的出版更深层次地为太极爱好者提供教学和锻练的经验与方法, 为普及和提高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拳艺做出积极的贡献。</h3><h3>成就</h3><h3> 傅清泉现任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 澳大利亚傅声远国际太极拳学院院长, 香港太极泉友会会长. 1998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国武术六段。并於200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国武术七段,享有"太极少帅"之美誉。</h3> <h3>傅清泉拳照</h3> <h3>集体演练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h3> <h3>集体演练杨式太极拳</h3> <h3>杨式太极剑 传统杨式太极剑套路共55式,十三种剑法,属内家剑法,内家剑法的特点是剑走轻灵,尚巧轻,以静御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太极剑套路结构正是以此为原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精气神合而为一.故在练剑过程中要求剑法分明,剑式准确清楚,动作整洁,形象逼真.通过经久练习,自然达到用剑之妙. 太极剑运动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太极剑运动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和价值。</h3> <h3>杨式太极剑术</h3> <h3>杨式太极刀 </h3><h3>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杨式太极刀保持了刀术套路矫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动作劲力内劲饱满,刚柔相济,动作气势中正舒展,敏捷轻灵,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h3> <h3>杨式太极拳推手:傅声远、傅清泉拳照</h3><h3>创始人:杨露蝉</h3><h3>代表人物:杨澄甫</h3><h3>特点<br /></h3><h3> 杨式太极拳推手充分突出了杨式太极拳行云流水、中正安舒、开展大方、自然圆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的特点。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运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练习触角和心灵的感应(听劲),探知对手劲力的各种变化情况,灵巧地掌握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及"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技巧,牵动对手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力度平衡,找准时机,以实破虚,四两拔千斤,而战胜对手。</h3> <h3>杨式太极推手分: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捋。 主要手法:如太极拳中的、崩、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种方法。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协调、周身一体的特点进行练习。</h3> <h3>杨式太极推手发劲 杨式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内家拳术。功夫讲究内外兼修,用劲讲求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做到以心行气,以气催形。劲分为明劲与暗劲,明劲形与外,暗劲形与内。太极拳的劲指的是暗劲(亦称内劲)。发劲时要内外合一,周身一气,将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从而达到后发制人、克敌制胜的目的。</h3><h3>杨式太极拳不仅拳、肘、肩、脚、膝、梢节和主要关节能发劲,而且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h3><h3>由此可见,杨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需要靠周身各部位的配合实现的,贯穿了周身的整体性。</h3><h3>全身无处不弹簧</h3><h3>古拳谱中说:全身无处不弹簧。如太极拳中的、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门劲中的劲,在发劲时肘、肩、膝、胯等主要关节都处于适度的放松、弯曲状态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蕴藏着弹性。</h3><h3>这种弹性在与对方相粘着点上就好比安上一只适度的弹簧,当对方向我进劲时,该弹簧便会被压而缩短并由此而产生外弹力;当对方来劲变小或后撤时,该弹簧又会随着压力的减退而项弹出去,并因此而减弱了外弹力。</h3><h3>同理胸部、胯部均可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弹簧劲,也是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的道理。</h3><h3>弹簧劲,顾名思义,是一种反弹的劲法,在太极拳中运用也颇为广泛。</h3><h3>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尺劲与寸劲两种。尺劲与寸劲是指力量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初学发劲或没有得到沉劲的只会发尺劲,习练久了懂得沉劲的才会发寸劲。</h3><h3>尺劲以后脚向前蹬为主要动力,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如与人交手发劲时,劲即起于脚主宰于腰形手达于梢,做到跟节起,中节随,梢节追,重心先偏后腿。</h3><h3>发劲时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催动右手向前发劲。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h3><h3>尺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长,能将对方掷出很远。这在形式上与掷出石头、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优点是不会使对方受内伤。对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学者可多用尺劲。</h3><h3>寸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忽然弹出原理相同。它是在与人交手发劲时在较短距离内一瞬间将全身力量发到出击点上。</h3><h3>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内劲整,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力,能入里透内,使对方造成内伤。因此,寸劲以不轻易发为宜。高手发劲时考虑到对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过份量,但一般较难做到。</h3><h3>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要顺依在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h3><h3>杨式太极拳的技击精髓在于腹内松净气腾然,一气鼓荡,循环无间,使之形成整体劲、轻灵劲,从而应感而发。应感而发的主要特点是掷放,它运用抽丝劲和松沉劲,粘连黏随不丢顶,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以一种独特的掷放术,使对方如弹丸腾空飞出。这是杨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h3><h3>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练习时,体用的十三势(即八法五步)到位、十年以上的时间到位、知行合一的悟性到位,则是三个同时必备的元素,缺一不可。若能自觉运用荡劲,则会显收事半功倍之效果。</h3><h3>杨式太极拳外极虚静,内极精神;外极松柔,内极坚刚;外极缓慢,内极迅猛;外极轻灵,内极稳固。实际上,在动作的体现上主要是凭靠荡劲来完成的。</h3><h3>此荡完全符合太极内劲阴阳的开合和收放。所谓内劲,乃是外柔内刚,柔中寓刚;不僵不滞,屈伸圆活;劲不上浮,形不外露;神凝气沉,功蕴于内;忽隐忽现,变幻莫测。因此,荡劲也是太极内劲的一种,外形尚圆,劲不外露。</h3><h3>不仅如此,细细推敲下来,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无不充满着荡劲,这样的一松一拔、一鼓一荡,在细微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加之它固有的抽丝劲和松沉劲,杨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效果是有目共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