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功勋部队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

红柳恋

<h3>1964年10月16日第1颗原子弹爆炸蘑菇云</h3> <h1>  (本“美篇”是根据辽宁省战友杨剑推荐给我的资料修改后发表的,也属于转发,本人改了标题,插入了一些图片,也利用了战友的QQ空间里的部分图片,如有不妥,在此致歉致谢!)<br> (本文节选自《从山西平遥走出去的功勋部队——工程兵124团》,新标题为节选后另拟,原作者:陈怀文&nbsp; 2016年08月29日发布于平遥文化网)<br>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原是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的元老部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起兵于山西平遥,在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洗礼后,又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长期默默奋战(刚到基地之初还于1962年前往西藏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为我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再立汗马功劳。</h1><h1><br></h1> <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我所在124团1营2连战友与团首长合影。</p> <h1> <i><b><font color="#ed2308">奉命建设核试验场</font></b></i></h1><div><br></div><h1>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是最早进入马兰基地的部队,他们分乘数列火车从东北滚滚而来,当时的铁路刚刚铺到鄯善,到鄯善下了火车,大批的机械、车辆和物资器材先卸下车,鄯善这个小小的车站,几天功夫就是一大片部队的物资装备。那时的这条公路崎岖不平,路面又窄又坑洼,车辆交会都很困难。有的车辆和机械途中抛锚,无法前进,只好先丢下,待大部队抵达目的地再来处置。部队在团长王茂法、政委刘际玉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西挺进,翻过火焰山,到达低于海平面150余米称之为火炉的吐鲁番盆地,经托克逊翻越天山,1959年4月到达乌什塔拉。部队在附近的盐碱滩上与其他先行直属部队携手共建营房、商店、银行、书店、学校、幼儿园,组建邮电局、公安局、粮食局等机构。<br><h1> </h1></h1> <h3>  与老乡战友在马兰广场银行门前合影 </h3> <h1>  罗布泊核试验场方圆两百公里,南起孔雀河,北至库鲁克山,西至马兰,东至甘肃边界。以东大山为界,划分为两片场区,以东为内场,以西为外场。外场包括地下核试验场、马兰。内场以空爆靶心为中心,南有青石山、骆驼山、孔雀河,东有西大沟和东大沟,西有气象大沟、103工事、108工事、720工事、6710工事和201工事,还有201机场(开屏机场,东北距爆心70公里)和白云岗参观场。三百多公里长的通京公路从马兰一直通到空爆靶心,途经甘草泉兵站、东大山哨所、白云岗、黄羊沟和气象大沟等地。</h1> <h1>  在戈壁滩上施工和生活,水比油还贵。罗布泊腹地上百公里无水源。有一次,124团的采石分队断水了,碎石机无法运转,部队只好用小榔头敲打。那时的施工任务十分繁重,每月必须完成,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团里的几位领导感到压力很大,用小榔头能敲出所需的石料吗?如果再这样断水一切都完了。正当他们焦虑之际,有关方面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增加水车运水,引入洪水,而124团只能抓住有水的日子加班加点突击,只用了半个月,就突击完成了一个月的采石任务。</h1> <h1>  五十四师第一任政委马苏政在他的《八十回眸》一书中回忆写到:“施工条件最差,困难最大的是工程兵建筑第124团,仅供水不足就严重影响施工。孔雀河流到罗布泊的水已盐碱化,水质不仅人不能饮用,搅拌混凝土也不能用,全得靠汽车长途运送用水。汽车状况又不是很好,经常抛锚。我在该团一个连队蹲点时,就遇到过拉水汽车没来,连队没法做饭。那天大家望眼欲穿盼汽车,直到太阳下山了,月亮升天了,也没见汽车的影子!只好饿着肚子坐在戈壁滩上口嚼白菜帮子(可以解渴)赏月,仰望天上吴刚,似饮月宫美酒。直等到第二天,赶修好的抛锚汽车方回连队——大家欢呼雀跃,毫无倦意地赶快卸水做饭,赶快吃饭上工。肩负神圣使命的指战员们,处在那激情的岁月,火红的年代,忍饥挨饿毫无怨言,多得是豪言壮语,铮铮誓言:我们可以误饭,工程不可以误期!”</h1> <h1>  试验基地的主体工程包括铁塔和指挥、控制、量测等建设项目,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铁塔基础是四个锥体形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由124团构筑,铁塔的安装由工程兵技术总队负责。效应工程、控制站、测试站、道路等工程的建设由103团、109团、123团、124团、通信安装营、南疆工程处等单位协同完成。</h1> <h1>  基础工程和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前,有关部门都作了充分准备,对各项技术要求,现场施工条件,部队技术装备状况、协作关系、加工运输等主客观情况都作了全面分析。施工中合理组织科学管理,严格按图施工,实行“五不交接”,如任务不明确不交不接,质量不合格不交不接,措施不明确不交不接等,同时采取自我检查、互相检查、专职人员检查的办法,时时处处把住质量关,力争最优结果。</h1> <h1>  铁塔附近的建设项目由124团施工,针对几个工号同时展开的情况,他们采取穿插作业的方法,将编筋、配模、灌注等工序交叉进行。在施工的紧要关头,指战员们豪迈地提出:“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得昌盛,甘心情愿付出自己的血汗。”十连在一次浇灌混凝土中,连续作业26个小时;二营木工队为及时配模,不误浇灌,连续作业36个小时。为解决劳力不足,团机关和各营干部、勤务人员一起出动,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炊事员到工地送饭,抓住间隙也干了起来。他们在抓进度的同时,又广泛开展了创全优活动,做到作业前认真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干部亲自把好质量关。完工后检查结果证明,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灌密实,结构尺寸准确,预留孔和预埋件符合设计要求,敷设电缆无扭曲、无拉坏,电气性能指标合乎使用规范。</h1> <h3>  核爆铁塔</h3> <h1>  至1964年6月,原子弹试验配套的所有工程胜利完成,还修建了简易飞机场,300余公里的简易公路,2300平方米营房,为确保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基地党委发出嘉奖令,高度评价施工部队“发扬了吃大苦、耐大劳、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硬骨头作风”。</h1> <h1><b><font color="#b04fbb">  地下核试验离不开工程兵</font></b></h1><div><br></div><h1>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核试验将由地面和空爆转入地下平洞和竖井试验。搞地下核试验,要先打一条鱼钩型坑道,在鱼钩部放置核装置,安装与调试测试仪器设备,构筑与铺设电缆线,构筑爆心档墙,进行坑道回填等工程。</h1><div><br></div> <h1> 每个工号要打100多米的山洞,洞子截面有20多平方米,每次放完炮,战士都扒光了脊梁,用铁簸箕把石渣端上来倒进轱辘马车,然后再用绞车往上拽。一个连队负责一个坑道,大会战,互相比着干,谁也不甘落后。</h1> <h3>北山平峒核试验的测试管线 </h3> <h1>  用铁簸箕端石渣苦,抱风钻打眼更苦,在截面20多平方米的洞子里,三四台风钻一起干,震得耳朵嗡嗡响,灰尘,噪音,简直无法忍受,人说话根本听不到声音。从安全的角度,上级要求打水眼,但是打水眼用水量大,容易出现哑炮,掘进任务重,工期又短,哪还顾得了安全不安全,都采用旱钻。岩石特别硬,一钻下去直冒火星。不用手使劲抓住,就打滑,干转悠。带着手套,打不了两个眼,一副手套就磨烂了。洞内全被烟灰笼罩着,每个人头上戴一个电池灯,看不见人,只能看到对方头上灯泡一个圆点点。开始大家还带着防尘口罩,汗水把口罩湿透了,不透气,憋得慌,后来索性把口罩摘了干。</h1> <h1>  为了完成任务,哪个班都不甘落后,炮一响,整个洞内还是硝烟滚滚,灰尘中的炸药味还呛鼻子,营长连长和战士嘴上都捂一条湿毛巾,一起冲进去,往外扒石渣,刚扒出一遍,腾出一点空隙,风钻手就接着开始打。每完成一项任务都必须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工期,施工和操作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核试验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来贯彻落实。进洞施工,团、营、连三级必须有值班干部跟班作业,洞口值班室还有一名基地司令部工程处的干部值班。每次施工都有任务定额,什么时间任务完成了就打电话到洞口值班室,值班干部验收合格了再通知下一个班次进洞。<br>  </h1> <h1>  坑道施工让人感到压抑,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通风不好、作业面狭小、酸气、霉味、噪音干扰、潮湿等因素影响着年轻士兵的身体健康。长期的洞内施工,没有规律的饮食作息,让很多的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疾病。</h1> <h1> 1969年9月23日00∶15时,在新疆末哈尔山隧道,2万吨当量地下核试验炸响。效应试验项目有直接冲击的传播规律、坑道工事的抗力与抗震性能、武器装备的破坏规律、动物损伤、通信器材的破坏和对通信的影响及材料合成等。</h1> <h3><font color="#ff8a00"><b>   为拿到测试数据</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坑道打向了爆心</b></font></h3><div><br></div><h1> 耗费巨资进行一次核试验,拿不到各种测试数据,就无法确定它的当量和辐射程度,就不能算试验成功,耗费的巨资等于花钱买了一个“爆竹响”。因此,对于地下核试验来说,必须拿到取得测试数据的依据——石墨在核爆炸后生成的金刚石样品。<br>为了拿到测试数据,需要打一条通向爆心的坑道。七连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挖到了爆心,当挖到空墙壁里头时,那里被爆成了一窝乱石堆,只要用手指轻轻地动一下一块石渣,就哗啦淌下一堆,就和烧过的炉灰渣一样,直到有大石头卡住,才不再漏了。空墙壁里的温度高得让人难以承受,大鼓风机不停地吹着,人穿着裤头、防化衣,不用干活,站不到一分钟就浑身出汗。但是,为了找到金刚石,还必须继续往里挖,掘进十公分,就赶紧用木头支撑,一点一点往里抠。<br> 刚往里掘进不远,一大片渣石哗啦啦塌下来,支撑木上端悬起一个大空洞,开挖被迫暂停。要用木头把这悬洞空挡顶死。否则,空洞上的渣石再猛地往下一落,整个洞都要报废。几汽车木板运到洞口,上去人往那空档里摆木板,直到把那空档塞满与渣石顶紧了为止,干了十几个小时,才把这段危险区拿下来。</h1> <h1>  第一个危险区通过了,可是越往里挖温度越高,沾染越大,破碎越严重,人在里头呆不了半个小时就得赶紧出来。每次进洞前,防化部队的战士站在洞口负责发放剂量笔。进洞后揣在兜里的剂量笔“忽”的一下升到了极限,什么时间超过的,谁也不知道。没有谁比核试验基地的人更清楚核沾染对人体的危害了,但是,为了祖国的一片蓝天,万里净土,为了早日拿到科学家们所需要的金刚石,我们的战士却毫不犹豫地冲进沾染区!<br> 开挖工程的难度,促使人们从最坏处做好了一切准备,洞口两辆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严阵以待,直升机停在洞口旁,随时等待起飞的命令。基地领导日夜守在工地洞口……越往里挖,流淌的石渣越难以控制。经过现场研究,决定用工字钢焊架子,护着石渣挖出一个洞,一点一点向锅底方向拓进,进一点,焊一点。越接近爆心,温度越高,气体味越浓烈,有的战士开始呕吐、虚脱,出洞口一见到空气,不栽倒的没几个。栽倒了别人把他扶起来,坐下休息一下,接着又往里进。一个老兵曾说:“割开密闭的钢门时,一股难闻的气味刺激得想吐,那是放射性污染产生的气味。如果是为了钱,就是给10万元我都不干!”</h1> <h1>  核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烧得岩体流下来形成的凝固形状清晰可辨,战士们一簸箕一簸箕往外端着被烧焦的遗物。每端出一簸箕,核九院和基地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在洞口检查,生怕把金刚石倒掉了。终于在端出的最后一簸箕石渣中找到了测试核试验数据所需要的“金刚石”样品。自此,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核试验由地爆和空爆转入地下获得巨大的成功!</h1> <h1>  124团官兵始终发扬工程兵五十四师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为国为民不断做出新贡献,现在国家对参核的8023部队人员已经下发一系列文件,在生活待遇上给予了特殊的关照。从1964年至1996年,在罗布泊和辛格尔地区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为了和平阳光下的人们永远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年轻的士兵战友们把青春献给了大漠戈壁,把汗水献给了国防事业!祖国的核盾牌上始终凝聚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br></h1><div><br></div> <h3>(上传数张图片,感知124团和核试验场区情况)</h3> <h3>2016年8月再到124团机关大楼参观,此处,已移交地方使用。</h3> <h3>124团俱乐部,曾经在此看电影,参加会议!</h3> <h3>124团党代会代表合影</h3> <h3>  2016年8月,在马兰124团现在的大门口雨后拍照。</h3> <h3>124团战友参加基地第二届体育运动会获奖后合影</h3> <h3>1983年2月,124团高跷队在团部门口合影。</h3> <h3>二连首长在营房东侧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首长与战友在营区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战友在营区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战友在营区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战友在营区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战友拔河获奖后合影</h3> <h3>124团安徽省歙县籍战友在营区合影</h3> <h3>豫沁阳籍战友在新兵班时合影</h3> <h3>124团1营2连老乡战友训练新兵时合影</h3> <h3>从马兰到原124团的公路,现已重修。</h3> <h3>去原124团、农场的道路。</h3> <h3>原1营区</h3> <h3>原3营部,曾在此住过。</h3> <h3>原3营8连营房,四川省农民在此承包土地,晾晒西红柿🍅。</h3> <h3>原1营3连营房</h3> <h3>原124团1营2连营房,曾在此住过。</h3> <h3>2连连部、炊事班。曾在左3窗户房间内住过几年。</h3> <h3>原1营部的位置,已拆除!</h3> <h3>原1连连部和炊事班</h3> <h3>原1营区</h3> <h3>124团组建80周年晚会</h3> <h3>核试场区图</h3> <h3>中央慰问团文艺小分队到场区慰问演出后合影</h3> <h3>核试场区营区图</h3> <h3>在首次核爆铁搭残骸旁留影</h3> <h3>首次核爆塔架残骸</h3> <h3>核试验场区北山——伟人山(酷似毛主席仰卧身影),戈壁特有植被——红柳映衬。</h3> <h3>甘草泉古迹留影</h3> <h3>安装帐篷!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我们在7区执行任务,均是住在这里。</h3> <h3>首次核爆塔架残骸旁留影</h3> <h3>7区——茫茫戈壁留影</h3> <h3>8区竖井爆心标志</h3> <h3>7区空爆爆心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与新疆库尔勒市战友——夏田出板报后留影</font></h3> <h3>最后一次核爆标志</h3> <h3>1978年冬天,执行21——47任务,住在108地区留影。</h3> <h3>核试验场区、罗布泊的雅丹地貌</h3> <h3>爆心标志</h3> <h3>罗布泊雅丹地貌</h3> <h3>我国首次核爆、铁塔残骸旁的标志。张爱萍将军题写。</h3> <h3>与战友在基地教导大队驻营时合影</h3> <h3>与二连战友在营区北部蒙古包前合影</h3> <h3>一营五连(工程机械、汽车连)西南侧的水塔。水塔依旧,营房无存,人去复耕。</h3> <h3>124团代表队参加马兰基地体育比赛名单</h3> <h3>二连战友彭京生曲,基地政治部宣传处(后在总装)彭继超词“8023无上光荣”歌曲。</h3> <h3>“罗布泊湖心”标志,曾在此与孔雀河附近挖盐拉盐,用于“工号”接地坑。</h3> <h3>空爆爆心!三角板用于反光,飞行员寻找目标。1985年与李光启司令员到此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