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篁岭村是个有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千年香樟树,精美的徽派民居,花草点缀的整洁街巷,古雅而不喧闹的店铺,还有郁郁葱葱的,开满白色油茶花的山坡。</h1> <h1>篁岭村庄依山而建,没有平缓场地,每到秋季农家只能把收获的粮食蔬菜晾晒在支在屋檐上的大笸箩里,金色,红色,绿色,白色,无心插柳之举造就独特的“晒秋人家”风光,居高临下望去五色杂陈,非常漂亮。</h1> <h1>篁岭的民居没有居民,原住村民都已经搬迁到新村,这里经过精心设计修建成专门的旅游景点,所以比原生态村庄干净美观舒适,只是作为乡村少了点儿生活气息。</h1> <h1>人家屋顶上晒秋的架子,那些晒在上面色彩亮丽的农产品现在只是景观了,游客到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晒秋人家收获季节才有的生活场景。</h1> <h1>洒满金色阳光的街巷,藏着古朴温暖的童年回忆。</h1> <h1>两个清洁工坐在开满白色山茶花的树下闲聊。</h1> <h1>白色山茶花,属于油茶品种。</h1> <h1>石阶,门楼,翠竹,红山茶花,既清新又古雅的小院。</h1> <h1>街巷里到处看似不经意生长的花草其实都透着艺术匠心。</h1> <h1>墙根石缝中生长的金鱼草,石竹,雏菊,蝴蝶花……看到这些活泼娇艳的小花让人忘了这是在冬季。</h1> <h1>民俗文化展览馆</h1> <h1>传统的豆腐食品店铺,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民俗文化展示的成分很多。</h1> <h1>穿廊下的咖啡店更像清气袅袅的茶馆。</h1> <h1>老屋和传统刺绣艺术很相适应。</h1> <h1>木门半开,午后一束温暖阳光下专心刺绣的姑娘。</h1> <h1>金殿传胪是读书人殿试考中进士后,和王公大臣们一起进太和殿听候宣读名次。乾隆年间篁岭村出了个金殿传胪兼殿前侍卫,是四品以上武官,这是篁岭村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荣耀的事。</h1> <h1>竹山书院,清代曹氏族人子弟读书处。民国重建,中西结合的风格。</h1> <h1>五桂堂。乾隆年间所建曹家祖宅,寓意先祖五个儿子个个兴旺发达,五子登科,子孙满堂。</h1> <h1>幽深清静,玄想往事的地方</h1> <h1>徽派建筑中的天井</h1> <h1>宗祠,书院,祖宅都能看到徽派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h1> <h1>慢生活时代才会有的精工细作。</h1> <h1>建筑上的雕刻不仅是装饰,更寄予着美好生活愿望。</h1> <h1>大小狮子滚绣球其乐融融</h1> <h1>和气生财,富裕长寿</h1> <h1>这木雕内容应该是戏曲了。</h1> <h1>众屋,族人聚集的场所。</h1> <h1>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的外形特色。</h1> <h1>这个匾额四字分别由九个字组成的。四字分别为“青气”、“万丈”、“山水土”和“多年”,每个组合各含一意,即青气指天,万丈为长,山水土指地,多年为久,合起来便是“天长地久”。</h1> <h1>这栋楼是专为结婚建的,金红两色为主,富贵喜兴,在徽派建筑群里别具一格。</h1> <h1>景区的趣味项目怪屋。</h1> <h1>刚进去好像走在朝下放置的屋顶上。</h1> <h1>地板在头顶上,墙上的字画都是倒置的。稳住脚步,没有什么奇怪的感觉。</h1> <h1>下了阁楼就不一样啦,地面是倾斜的,无论你怎么找平衡,人也是斜立的,一迈步天旋地转。</h1> <h1>对面贴着墙有一架直上直下的木梯,上去更晕,没敢尝试。</h1> <h1>景区的木水桶形垃圾桶和环境也挺搭配</h1> <h1>这种竹篓形的垃圾桶也是木制的,乡土气息很浓。</h1> <h1>村口有好几棵古香樟树。</h1> <h1>这棵香樟树年龄最大,有一千岁了。古树的年龄可以标明村庄的年龄。</h1> <h1>如果能躲开山体投下的巨大阴影,这片梯田会很美,现在小油菜还在苗期,春天就是金黄的油菜花梯田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