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 /></h3><h3> 父亲去世24个年头了。与父亲相关联的事,不少已渐渐淡忘。可不知为何,他亲手打造那辆独轮车,还是时不时会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h3><h3> 那是一辆极其普通的独轮车,解放前中国北方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这种车子我们当地叫"红车子",其实它的外观也并不是红色的。它与也是独轮的"小车子"不同。小车子是平平的车架,上面用来放置运送的物品;这种"红车子"则车身中间隆起一个长方形骨架,罩护着突出上来的车轮。车轮和轮轴皆为木制,重载时车子一走就吱哇作响。为了省力和延长轮轴使用寿命,车把上总会挂着个小油瓶儿,要经常记得膏油。车轮两边的骨架旁各有坚固的托架,这里才是放置东西的地方。推车时,两手紧握车把,三尺多长的襻带搭上双肩,一个壮汉推起几百斤的重车子能健步如飞。革命战争年代,群众支援前线,运给养、送弹药,就是推的这种车子。有人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老百姓用一辆辆红车子推出来的!不过,父亲打造的这一辆,比那种老式的略微有些改进。他用能充气的现代架车轮胎,代替了原先装木头车轴的木制轱轮,並且装上了轴承,所以,较原先那种红车子又轻快又省力。</h3><h3> </h3><h3> 父亲十五六岁就外出拜师学习木工手艺,二十岁左右就成十里八村叫响的师傅了!</h3><h3> 当时家里非常贫穷。祖上留下的二亩多老坟地,长年当给别人耕种,父亲壯年以后才赎了回来。全家男的扛长工、打短工,妇女孩子拾庄稼、剜野菜,全家一年四季忍饥挨饿,一遇灾年就逃荒要饭。祖父好吃懒做,毫无家庭责任感。有一次,家里几天已揭不开锅,曾祖父打兑一堆劈材,让他用土车推着去曹县城里叫卖,嘱咐他卖了钱赶紧籴点粮食回来顾急。他卖完劈材却进了赌场子,一连三天不回家,卖劈材的钱输得光光,连车子也抵押给人家了!</h3><h3> 曾祖父把才15岁的父亲叫到跟前,说:"你爹不立事,指望他全家非饿死不可!趁我还能动,你出去学点手艺吧!要争口气,没我了你有手艺在身,就能挣钱养活全家!"</h3><h3> 已经懂事的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眼含热泪走出了家门。</h3><h3> 四年后,父亲果然学到了一手好手艺。</h3><h3> 出师回到家里,他背起师傅送他的工具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走村串巷,早出晚归。活儿做的地道,要价又公道,很受四里八乡群众的欢迎。</h3><h3> 曾祖父过世以后,年仅19岁的父亲,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此后全家再也没有逃过荒要过饭。</h3><h3> 可是,二叔也想学着爷爷往嗜赌的邪路上蹭,三天两头往牌场子里钻,越来越好逸恶劳。爷爷那样已让他手足无措,眼看二叔也要学坏,父亲十分焦急再也无法忍受。他把二叔捆枣树上用皮鞭抽,心想非让他改正不可!不承想,二叔一根筋不奔正路,第二天夜里不辞而别闯了关东!从此,他只能与渐渐長大的三叔带领全家艰难度日。</h3><h3><br /></h3><h3> </h3><h3> 他们开了个小木匠铺,带领请来的木工师傅,做成各种器具赶集市销售。做工精细价格公道,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不上十年,翻盖了房屋,还买进了一些田地。街坊邻居都夸我父亲争气又有木事!我记事时,我家已是前后两节院落。后院全家居住,前院用于加工制作和存放板材。中间是一过道,两院相通,既方便又安全。我还记得当时经常请三四位师傅做活,日子过得顺风顺水。</h3><h3>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社会非常黑暗。政府腐败,盗匪横行。一天深夜,土匪抢走我刚四五岁的哥哥。在从土匪手中争夺哥哥时,三叔被土匪击中要害而死。虽然哥哥被爷爷拚死夺回,但因为惊吓过度,只活了半个多月便离开了人世。三婶痛不欲生,送走三叔回了娘家,再也沒有回来。</h3><h3> </h3><h3> 为度过那场灾难,父亲卖了刚刚买进的十几亩地,刚有点希望的家重新败落下来!</h3><h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社会安定下来。我和二弟、三弟相继长大,家里慢慢有了生机。</h3><h3> 1955年农村开始搞合作化。先是互助组、初级社,后来又高级社、人民公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副业队,父亲就被分派到副业组、副业队,还是干木业,而且从来都是拿最高工分。</h3><h3> 进入70年代中后期,农村迎来又一次大变革。集体的副业队被解散,父亲只得回家专心务农。</h3><h3> 那时,我家已经是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全家吃穿用,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小弟要上学,开支相当大。父亲为挣点钱贴补家用,决定打造一辆独轮车,农闲时像当年那样,推着工具走乡串户,多揽点零活,好减轻一点生活压力。</h3><h3> </h3><h3> 不到一个礼拜,一辆崭新的独轮车,便出现在我家院子里!车身被刷上了泛点淡黄的赭石颜色,外面罩两遍清漆,剔明发亮的,可好看了!</h3><h3> 油漆一干,父亲装上工具箱和铺盖卷儿,就开始了他年轻时曾经干过的职业生涯。</h3><h3> 父亲手艺确实好。桌椅板凳,床箱橱柜,各种农具,样样难不倒他!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旧式农具,虽说比现代农业机械简单得多,可也各有各的巧妙之处!有的木匠,比葫芦画瓢也能造出来,可就是不好用。旧式犁子装在犁托上的犁铧犁面儿,角度要恰到好处。不然,不是贪生就是贪熟。贪生了,犁铧入地太深,牲口拉不动;贪熟了,犁铧不入地或者入地太浅,达不到精耕细作!播种用的耩地耧也很有学问,搞不好不是播撒不匀,就是种子阻塞不下!碰到这一类毛病,一番潜心察看之后,父亲总是能琢磨出问题出在哪里,把问题彻底解决!日子久了,十里八村都知道他善于给这类农具瞧病。有时到了一个生产队,人家早就收集了有毛病的农具,正等待他前去修理。所以,父亲走到哪村,都会受到热情接待,都有干不完的话儿。生产队里安排吃住,有专人伺候着。活多时十天八天出不了村!父亲很感动,活做的更仔细。尽管事先有的连价钱也没讲 ,可他从来不会多留人家一分钱。对此,群众非常满意!</h3><h3> 就这样,父亲推着他自已打造的那辆独轮车,记不清走了多少里程!可我们全家都清楚地记得,那是大家永远都不应该忘怀的一段痛楚经历!那时候,我和老二、老三都已结婚成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各人一邦孩子也都自顾不暇。已年近古稀的父亲,领着母亲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就是靠推着这辆独轮车走村串巷,才能顺利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而且生活水平还在一般群众之上。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h3><h3> 因为这辆独轮车跟着父亲,帮我家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所以,好像它也成了我们家的一员!全家人都对它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刮风下雨总有人记得把它推到屋里,年关时也总忘不了给它贴个"春"字,让它和我们一起过年!</h3><h3>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我和弟弟都劝他别再下乡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我们大家担起来。可他怎么也不同意。他说:"等实在推不动车子了,再花你们的钱吧!"</h3><h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他过了83岁,生了一场大病,才不得不停下了推车子下乡的脚步!</h3><h3> 两年后,他告别了自己亲手打造的独轮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h3><h3> 凭良心说,在当时那个年代,父亲推着独轮车下乡,不仅仅帮父亲和我家度过了不少难坎儿,同时,客观上也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提供了诸多方便。</h3><h3> 现在,我们这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家家有了手扶拖拉机、各种农用车和其它机械。子姪们甚至有了漂亮的小轿车。可是,那辆独轮车仍然停放在四弟家一间厢房里。当然,它现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件古董!可,几十年前它也"辉煌"过!那时,除了娶媳妇才去僱的太平车 ,哪有什么交通工具!况且太平车四个轱辘,套上三头牲口才能拉得动,平时谁又能用得起呀!队里分东西,社员们都是手提肩扛,看着我家用独轮车往家拉红薯萝卜,都不由自主地投来羡慕 的眼光!我想,独轮车对自己曾经的辉煌,也一定会非常自豪!同时,它眼看我们全家和全国人民一样,日子一天比一天美满幸福,也一定由衷的高兴!我突然觉得它像一位历史老人,在默默地关注着我们家所有的细微变化,並且会详细地倾诉给它过世的主人,好让他不断得到慰籍,更好地安息!</h3><h3> 亲爱的独轮车,请允许我和这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一起向你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h3><h3><br /></h3><h3> 2005年冬</h3> <h3>解放前家乡常见的 小车子</h3> <h3>解放前家乡常见的"红车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