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记——序

Songling

<h3>  从印度回来很长时间(几年)了,翻看着印度的照片,在印度的一幕幕情景仍不时的浮现在眼前,久久不能褪去。这是一趟难忘的旅程,一次不同寻常精彩的历程。在朋友的鼓励下,边回忆,边补记,整理印度游的美好历程。</h3><h3> 印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神交已久却完全陌生的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思想影响最巨大,儒释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但是印度这个国度对我们又是如此的陌生和神秘,正是这种神秘吸引我们神往,一如西藏的神秘。</h3><h3> 去印度前,和大部分人对印度的印象一样,还停留在官方与j媒体给她贴上"脏、乱、差、穷"、"女性被強姦"、"骗子多"之类的标签的阶段。我也曾犹豫,亲朋也劝阻。但是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佛教的发源地,佛祖的故乡,印度载歌载舞的电影……这个神秘的国度,一直吸引着我的好奇心。一次偶然在图书馆遇到一个刚刚从印度归来回来的小伙子,他告诉我:印度很美,也很安全。于是激起了我也进行一次印度游的想法。大多数去印度旅游是去印度的金三角:德里,斋普尔,阿格拉。这仅仅是莫卧尔王朝的建筑杰作和文化遗产。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了解印度的历史和宗教,也难以由此窥视神秘印度的一斑。偶尔翻到一本书:日本画家妹尾河童著的&lt;&lt;窥视印度&gt;&gt;,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使我开阔了眼界,更激起我自己游历印度的兴趣。</h3><h3> 印度名胜古迹和名山胜水甚多,玩赏不尽。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二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许多佛教遗迹: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初传法轮之地;其他还有著名的王舍城、那兰陀寺等佛教遗迹。三是印度的千年古石窟和神庙,如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那里有许多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佛教和印度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还有许多印度最著名的城市,如加尔各答和孟买,二者都是独具风情的热带海滨城市。 </h3><h3><br /></h3> <h3>  基于这些游览想法和目的,开始了漫长的自助游印度的筹划工作。兼顾美景,名胜古迹,宗教,最终确定了环游印度的旅程。 首先乘飞机到达印度东海岸的加尔各答,从这里开始绕印度一圈为期一个月的的旅程。</h3><h3> 加尔各答——金奈——崔琦——马杜赖------经班加罗尔飞孟买——奥兰加巴德——德里——斋普尔——阿格拉——克久拉霍——瓦拉纳西——菩提伽耶——加尔各答。 </h3><h3>不可否认,印度自由行会比其他相对发达的国家困难一点,可能是饮食不习惯,可能是旅游配套设施和交通条件没那么完善,可能是文化习俗差异相对较大,但她宗教信仰的魅力完全可以让人忽略掉她的各种不完美。</h3><h3><br /></h3> <h3>  游览India 印度—-这个古老神奇的国度之前,先粗略地了解一下这个神秘国家的历史和概况,会增加游览的兴趣和深度。</h3><h3> 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公元1世纪前后,兴都库什山又迎来了希腊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第4、5、6次入侵接踵而来,印度再次陷入长期分裂。这几次入侵也为印度留下了影响巨大的遗产,其中之一便是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这种融合了希腊、罗马风格的佛像还远播中国形成了著名的莫高窟。8世纪、11世纪,波斯人、突厥人再次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形成了第8、9次入侵。这两次入侵为印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突厥人还以印度德里为首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国家——德里苏丹国。到了公元1526年,蒙古人作为新的伊斯兰征服者,同样通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形成了第10次入侵。入侵的结果是,又一个伊斯兰国家莫卧儿帝国建立,诸多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多在此时拔地而起,包括著名的泰姬陵、德里红堡。除了上述这些规模较大的入侵,印度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入侵多达300次。近代,印度被英国占领200多年,直至1947年独立。</h3><h3><br /></h3> <h3>  到印度去,也需要解一下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第五等,达利特,又称贱民,主要是犯人、战俘、不同种姓通婚者及后裔组成,贱民是排除在四种姓之外的所谓不洁净的存在。在宗教意上说,他们甚至不能算人。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印度的等级制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只是从显性变成了隐性。乘坐火车就可以感觉到。</h3> <h3>  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印度种族复杂,不同种族使用不同语言。印度主要官方语言是印地语,英语。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印度纸币上,会发现钞票上有16种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方言的国民使用货币时,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认识的语言。</h3><h3>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个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源于印度。印度99%的人有宗教信仰,80%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伊斯兰、锡克教、佛教、基督教等,在印度,宗教不仅影响这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规范印度人的行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会阶级地位。</h3><h3> 从印度的历史可以看出印度是一个多人种的国度。既有高加索人(雅利安人, 阿尔卑斯人)的后裔,白种人。也有蒙古人贴木尔的后裔,黄钟人。南印度有最古老的肤色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包括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等)尼格罗人就是黑人,雅利安人入侵后把达罗毗荼人赶到南印度。所以说,不去南印度,就难以了解整个印度。</h3><h3>i</h3> <h3>南印度的土著人</h3> <h3>占印度大多数的雅利安人的后裔。白人。</h3> <h3>尼格罗人就是黑人</h3> <h3>  印度名胜古迹和名山胜水甚多,玩赏不尽。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二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许多佛教遗迹: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初传法轮之地;其他还有著名的王舍城、那兰陀寺等。三是印度的千年古石窟和神庙,如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那里有许多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佛教和印度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还有许多印度最著名的城市是加尔各答和孟买,二者都是独具风情的热带海滨城市。</h3> <h3>  从北京飞抵加尔各答,再乘飞机南下金奈,我的印度游就从南印度开始了。游览金奈古老的海神庙,再赴崔琦和马杜赖参观闻名世界的印度神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