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切糖

朱甜明

<h3>每年中秋一过,徽州农村一带家家户户开始把糯米饭凉干,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或饴糖粘结,经模具碾压,冷却后用薄刀切成小块,经过半成品和成品共20道工序加工而成。这种糕点叫做“冻米糖”或“切糖”。是待客解茶、旧历大年拜年送礼的佳品。</h3> <h3>徽州切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系列糕点的组成部分,相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至今在徽州乡村春节前仍久盛不衰,但切糖手艺人已经不多。</h3> <h3>我最近有幸探访了徽州富堨乡丰口村的切糖郑师傅的家庭切糖作坊,这也是我当年作为下放知青农村插队的隔壁村。</h3> <h3>郑师傅大名郑行衡,五十来岁,一个面善和葛可亲的中年人,每年淡季外出江浙一带,替老板打工,给人装修房子,干活认真一丝不苟,还为人善良,活做多了跟东家成了好朋友,东家还硬给他塞小费,这是不曾听说过的。</h3> <h3>秋天一过,郑师傅得把手上的装修活辞了,赶回村里操刀开始切糖,毕竟这个村里现在就他一个人会这门手艺,大家都在指望着他回来。准备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得切糖,附近的几个村里的人也要过来订货,都是乡里乡亲的,虽然这切糖活赚的不多,还是要讲究个信誉,用的油都是地道的品牌油。</h3> <h3>切糖加工,传统的还是在土灶上(北方叫地锅)熬糖,烧柴火,炭火可以用来装火熥取暖,徽州一带农村用的都是火熥取暖。</h3> <h3>这还是一个会感恩的人。郑师傅说,他小时候去县城渔梁叔叔家玩。回村要搭公共汽车,是在丰口村插队的知青江阿姨(注:江阿姨也是我的太太)花了3毛5分钱替他买的车票、把他带回村的,这3毛5分钱那时村里一个壮劳力都做不出来!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他还记得很清楚,这次切了几斤糖,硬要我们带回去。</h3> <h3>附近村的上丰、许村的人都要过来切糖,郑师傅每天忙的很。</h3> <h3>郑师傅为人好,村子人有事都来找他。</h3> <h3>他有两个孩子,结婚迟,孩子还小,得多挣点给孩子上学,家安在城里,也是个城里人了。</h3> <h3>一天大概要切个十四来桌,有时忙的顾不上吃饭。</h3> <h3>现在开始称斤装袋。</h3> <h3>一桌糖切完了,郑师傅很开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