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一次知道缪阗其人,还是在古城的一次采访时。</h3><h3></h3><h3> 在芜湖古城花街的中段,至今仍有一座古建筑静静屹立在那儿。从外表上看,这幢老宅其貌不扬,似乎无特别之处。但它却被市文物局列为重点保护之处。之所以如此,全因了一个人,一个几近被岁月湮灭的饱学之士。</h3> <h3>古城拆迁前缪家大屋外景</h3> <h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城的老百姓都称花街上的这座老宅为缪家大屋,因为这里住住着许多缪氏后人。但老人们只知道它最初的建造者是缪氏,至于具体是谁,在相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知晓。当年笔者在采访时偶尔间发现,有少数几位米寿之上的老人又称缪家大屋为又谦楼。其后,笔者多方查证,终于得以拨开蒙覆在缪家大屋之上的历史尘埃,方知这座老宅里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显赫,又曾遭受过战火的洗礼。它历尽磨难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h3> <h3>古城拆迁过程保留下来的缪家大屋外景</h3> <h3> 缪家大屋的主人乃晚清著名音韵学家缪阗。时至今日,缪阗其人,已然鲜为人知了。芜湖一地,乡邦文献众多,可关于缪阗的记载却少之又少。我们今天能够全面地了解缪阗,要感谢一个人——金天翮(1874~1947),是他在上世纪初将缪阗的生平详加搜集,汇成约2500字左右的《缪阗周赟传》,方才让后人得以全面了解芜湖竟然有这样一位大家。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缪阗字可斋,一字又谦,号倬韩,芜湖人也。”金天翮在传记中,详细叙述了缪阗的身世、家传、学识、成就等。此传记仅发表于1933年的《国学论衡》杂志,此后再未面世。直到1999年,钱仲联将此传记收进《广清碑传集》,方才得以重见天日,然知者依然寥寥。</h3> <h3>缪家大屋楠木斗方</h3> <h3> 关于缪阗,还有其他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清史稿·艺文志》载:“律吕通今图说一卷,律易一卷,音调定程一卷。 缪阗撰。”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中,仅有一句话:“缪阗字可斋。任甘肃平庆泾道。”此外,1995年版《芜湖市志》中,也有一则缪阗的小传,现在常见的关于缪阗的介绍,几乎都源自于此。然此文中谬误不少,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将缪阗的表字“可斋”,误作“可齐”。</h3><h3> 综合诸多史料记载可知,“缪阗,生卒年不详,字可斋,又字又谦,号卓韩,生于官宦之家,幼读书,见律吕相生图而好之。其父延琴师授以声乐,爱之甚深,欲明其理。中国古乐,秦前书不传,论律自班固始。古律有十二而只用七,虚存其度者五。古书欲考其声律对应关系无足,缪阗为此蓄疑三十余年”。咸丰十年(1860),缪阗因公务由云南到了北京,遇到著名音乐家马衢,马衢见他所带行装,除了一把古琴之外,身边再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颇为感动,与他成了志趣相投的同好挚友。缪阗在马衢家尽阅他多年收藏的全部乐谱,冥思苦想,反复玩味,终于茅塞顿开,一气呵成,写成《律吕通今图说》一卷(今藏北京图书馆),又作《律易》一书。清同治年间(1862—1874),缪阗将这两本书重新修订后,合成一本,书名《庚癸原音》,对“音调定程,弦徽宣秘,皆有新解。”</h3><h3> 缪阗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他曾做过工部屯田司,后改任云南凉州知州、又升白盐井提举司、澄江府知府及甘肃平庆泾道。晚年回芜湖定居,时间当在光绪年间,缪家大屋建造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h3> <h3> 《国学论衡》中刊登的《缪阗周赟传》目录</h3> <h3> 从市房管所保存的房档上可知,缪家大屋由缪阗所建。缪阗,字又谦,所以缪家大屋又有了一个别名,叫“又谦楼”。缪家大屋坐东朝西,原本是四进二层楼房,每进的二楼都以回廊相通,这在古建筑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走马楼”。缪家祠堂第二进的二楼是寝堂,那里供奉着许多缪氏家族先人的牌位。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时,缪家大屋的第一进,也就是临花街的那一进被炸毁,后三进得以幸存。此后,缪家祠堂逐渐破败,成为附近孩童嬉戏之处,建国后缪家祠堂成了普通百姓居住之地。</h3><h3></h3><h3> 缪家大屋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是缪家祭祖的祠堂,虽建于清代中期,但又承袭明代建筑的遗风,堪称古城建筑艺术的精品佳作。</h3><h3> 现存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进,据该房房契记载,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屋内有八根粗大的立柱,全都是名贵的楠木,更为难得一见的是,这八根楠木从上到下,通体一样粗,这在芜湖古城的历史建筑中独一无二,成了缪家大屋的一大亮点。虽然岁月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了陈旧的印痕,但根根坚硬依旧,挺拔依旧。举手轻轻一敲,“当……当……”之声清脆悦耳。缪家大屋还有一处比较独特的建筑方式,在这座老宅天井廊庑屋顶上的拱轩,乍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拱轩,但实际上却只是半拱,但因做法特别,拱轩插入横梁之中,所以从视觉上看仍是一个完整的拱轩,这在古城建筑中也是仅此一家,别无二处。设计者这种既省料又美观的创新手法和高超工艺,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h3><h3><br></h3> <h3>《吴门名士手柬》</h3> <h3></h3><h3> 缪阗不仅是一位音韵学大师,他还是一位古琴收藏大家。他曾于道光年间购得一把宋代古琴。这把古琴后来陪伴了缪阗三十多年,缪氏在其后一生中,始终与此琴朝夕相处。他将这把古琴命名为“乾坤槖蘥”,并在琴身上镌刻了自撰长文:“乾坤槖蘥 予自道光壬午年随侍金阊即学句挑之法,乙丑夏购是琴于都市。爱其纹密音清而浑朴无一字,若有所待者。嘫玩赏三十余年,相携二万余里,凡手箸《庚癸原音》四种,多得其力,人琴相遇,殆非偶然。爰赠以名曰“乾坤槖蘥”,且喜。曾恩能为铁笔因命镌之。同治甲子秋,芜湖律翁缪阗识。”这段题词大意是:我在乙丑年得到此琴,见其纹密音清而淳朴,便十分喜爱,逐属于玩赏三十余年,相伴两万余里,并靠它作出出了《庚癸原音二种》,我能和这个琴相遇、结缘,实乃天意,因此,我赠此琴名“乾坤橐蘥”,实在太喜欢它,太让我感到欣慰了。</h3><h3></h3><h3> 缪阗在文中到的北京与马衢相遇时身上所携带的古琴,就是这把“乾坤槖蘥”古琴。他在写《律吕通令图说》时,也经常在此琴上弹奏试音,且“弦微宣秘,皆有新解。”</h3><h3></h3><h3> 缪阗去世以后,这把古琴流入民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该琴屡现各种艺术品拍卖会,特别是在2014年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乾坤橐蘥”琴拍出了920万的天价。</h3> <h3>缪阗藏乾坤槖蘥古琴</h3> <h3></h3><h3> 缪阗能有如此深厚的音韵学,除了自身的勤奋和天赋之外,其优越的家族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相比缪阗,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对其曾祖父缪孔昭的记载则要详细许多。“缪孔昭以子其吉,赠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布政使。”“缪孔昭字省夫,号潜村……孔昭少英迈,长于干略,喜劳苦任事。当西陲用兵,呈请领运官,驼米赴查罕叟儿军前,往还数万里,军功议叙,以知县即用。康熙乙亥选授河南汜水令……邑人为立生祠,额曰‘缪青天’……岁辛未六飞南幸,迎驾山东界,恩赐鸿胪寺正卿。壬申秋卒于里第,年七十三。”而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二也有缪孔昭的记载:“恩赏革职太仆寺卿熊学鹏、原衔。左副都御史叶一栋、署江苏巡抚户部左侍郎王玑。河南按察使缪孔昭、鸿胪寺卿衔。”缪阗的祖父缪晖吉“字愚若,号蓉溪,孔昭第六子。性仁厚,有才干,从兄其吉游京师,遵川运例议叙,选山东济南同知,旋因其吉升授东藩回避,奉调河南借补开封通判,复委摄内黄县事,历官皆有政声。升福建建宁府知府兼署福州,会值通省兴清查案狱,大吏及州县多见法者,建宁所属,计亏不下十余万,晖吉尽倾其囊,并借助于亲知代为弥补,其属皆得贷死,其毁家纾难如此。年五十有三卒于官。子元益,时官户部员外郎。”缪阗的父亲缪元益“字承香,晖吉子。监生,任户部员外郎。”缪元益除官之余,对于琴棋书香无一不精,是当时有名的书画鉴赏大家,与吴广平、张廷济、文鼎等文坛巨擘多有往还。2015年5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拍卖过一册水墨纸本《吴门名士手柬》手卷,手卷之上就有缪元益的长跋“右明人诗札十四幅,随意挥洒,触手成妙。枝山《制研帖》尤为无上神品,不厌作千遍摹仿也。小菘玉润以为然否?壬午(1822年)十一月初九日,墨云东来,沈沈雪意,展卷细玩,满座生春,兴不可遏,欣然书此。”</h3><h3></h3><h3> 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再加上三代单传,缪阗被整个缪氏家族视为掌上明珠,如此这般,缪阗想不成才都难。</h3><h3></h3><h3> 缪阗生前曲高和寡,去世后也很快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关于缪阗,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方家的考证和研究。</h3> <h3>清缪阗撰《律吕通今图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