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分类与形态识别特征]</h3><h3> 长柄双花木是金缕梅科、双花木属落叶小灌木;多分枝,小枝屈曲。在天然林中,树高可达5~6米。叶片近圆形,基部心形,全缘 ,下面常有粉白色蜡被;叶脉掌状,叶宽4~7厘米;叶柄细长。花序腋生,花序柄长;头状花序有两朵对生无梗的花;花两性;萼筒浅杯状 ,裂片5,卵形;花瓣5,红色,狭披针形。蒴果倒卵圆形,木质;种子长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在10月下旬,果实于翌年9~10月成熟。</h3><h3> 双花木属,1种,分布于日本南部山区。我国1变种,产于南岭山地。</h3> [树种特性与珍稀度] <div> 喜湿润凉爽的山地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及空气湿度较大的森林环境,山脉的阴坡或半阴坡更适合其生长。怕积水烂根;怕干旱日灼。 </div><div> 双花木系孑遗的单种属植物。由于产地森林的砍伐破坏,长柄双花木不仅个体数量越来越少,而且适于其生存的区域也日渐狭窄,呈趋于“岛屿状“分布,已成为濒危物种。如果保护不当,该物种将有灭绝的可能。长柄双花木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江西一级珍贵稀有濒危树种,并收录《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 》,为濒危物种。</div> <h3>[资源现状与典型群落]</h3><h3> 分布于中国江西省东部的军峰山及湖南省的常宁及道县,以及湘粤交界的莽山,只见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h3><h3> 赣东北武夷山、三清山有分布记载。本次调查仅在三清山有发现。位于海拔1000~1300米的山谷与两旁峭壁地带,呈间段片状分布,树高为4~11米,胸径6.0厘米以下,与浙江大青、显脉新木姜子、红豆杉、水丝梨、三桠乌药等混交成林,长势良好。</h3> <h3>[主要价值与用途]</h3><h3> 科研价值:本种原变种产于日本,本变种为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的替代种,对探索植物系统发育和东亚植物地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h3><h3> 观赏价值:每当金秋时节,长柄双花木树叶变红,点缀于青翠的常绿阔叶林间,景色十分秀丽。</h3> <h3>[保护与利用建议]</h3><h3> 1,保护资源。湖南宜章莽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本种的管护。浙江龙泉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和杭州植物园已引种繁殖与迁地保存。</h3><h3> 2,利用建议。①本种尚无栽培记录。可用种子育苗,或试用嫩枝扦插。人工繁殖长柄双花木,以弯枝压条和空中压条成活率最高,达95%以上。②通过试验得知,把它栽在山顶或山坡上部也能生长,但长势不如位于山坡中部或下部的植株。由此可见,在不积水,不干旱的条件下,可以将长柄双花木引入气温适宜的公园或作盆景栽培,以观赏其圆圆的红叶、红花和双果、曲枝多态的树姿。</h3><h3><br></h3><h3>参考文献:</h3><h3>[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79.中国植物志(第35(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h3><h3>[2]傅立国.1992.中国植物红皮书一一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h3><h3>[3]汪松,解焱.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h3><h3>[4] 郑万钧.1983.中国树木志(第1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