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国内外学者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种理论在各时期年龄阶段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所描述的特征也略有不同,但在儿童绘画发展的过程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且各个阶段的核心特征也是相似的。因此,综合各种理论,我们把学前儿童的</h3><div> 对国内外学者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种理论在各时期年龄阶段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所描述的特征也略有不同,但在儿童绘画发展的过程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且各个阶段的核心特征也是相似的。因此,综合各种理论,我们把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div> <h3>(一)涂鸦阶段</h3><div> 儿童在1岁半左右,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便开始信手涂鸦,在纸上乱涂乱画。处于涂鸦阶段的儿童,在乱涂乱画的时候极为专心,并经常接二连三地作画。他们仅使用一支画笔,一张接一张地画,并不注意颜色,从没有想到要用一下其他颜色的笔。</div><div> 涂鸦阶段,先是漫无目的的涂鸦,逐渐过渡到有控制的涂鸦,再发展到命名涂鸦,每一阶段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和规律。</div><div> 1.无控制的涂鸦</div><div> 最初,当儿童有机会接触笔、纸时,会在纸上乱涂乱画。他们还不懂得手中的笔是能够供自己驱使的,其结果便显示为无控制的涂鸦,只是依靠手臂在纸上有节律地来回移动。因此,涂鸦的第一阶段是随意涂鸦或是无控制的涂鸦。由于此时他们的肌肉控制能力较差,动作还不协调,经常把线条涂到纸的外面。画出的线条不分化,横线、竖线、斜线、弧线、锯齿线、螺旋线、点参杂在一起。从他们的涂鸦作品中,很难看到线条的起始点。不过,孩子们却对涂鸦乐此不疲。为此,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在纸上重复地画那些毫无意义的线条。其实,使孩子们感到有趣的不仅是一种愉快的机械运动,还有笔在纸上留下的各种痕迹。</div> <h3> 2.有控制的涂鸦</h3><div> 孩子们的涂鸦方式是不教自会的,没有人坐下来教一个1岁半的孩子乱画。“一旦儿童开始反复他的动作,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儿童已经发现了以视觉来控制动作。从这时候起,儿童会有意识地上下或左右地画线,还经常把可以控制的线条与不能控制的动作混在一起。能控制肌肉动作是儿童一项很重要的经验,他不但从这种控制的感觉中得到信心,同时,他也首次从视觉上面体会到肌肉的运动。”</div><div> 这一阶段,大部分儿童发现自己的眼、手能协调配合,手中的笔运用得较为自如。这种发现刺激他们 不断地画出新东西来,在他们的涂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波形线、锯齿线。随着儿童手臂动作灵活性的增加,他们便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动作,这些动作使他们在纸上画出圆圈的线条,开始出现各种封口及不封口的圆形、复线圆圈、涡形线等。</div> <h3>3.命名涂鸦</h3><div> 当有一天,儿童在涂鸦时开始对着自己画的东西说故事,如指着画上的圆圈说:“这是马路,两边是树”,虽然我们认不出他所画的人或是树,但是可以肯定儿童已进入了涂鸦的命名阶段。“这种‘命名的涂鸦,对儿童进一步的发展却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这种进步显示,儿童的思考已经完全改变了。直到目前为止,儿童才能完全满足于他们自己,此后,儿童便把他的动作与想象经验连结在一起。他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变到图画的想象思考。”</div><div> 命名涂鸦期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命名出现在画出图形之后。儿童对图形的命名往往具有不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div> <h3>(二)象征阶段</h3><div> 此阶段的儿童能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所画的形象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标记,看不到完整的形象,基本保留了对象的形式特征。比如,此阶段儿童所画的“蝌蚪人”,头、躯干、四肢等各部分还未分化,仅仅保留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基本的特征。他们画的图像与生活中真实的物体相距甚远,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象征阶段。象征阶段具体又可以划分为早期象征阶段和中后期象征阶段。</div><div> 1.早期象征阶段</div><div> 这个时期的幼儿视觉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眼动较有规律,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幼儿已能把基本形状结合在一起构成形象。他们已能意识到自己所画的形象与实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想通过绘画表现客观事物的意图。由于知觉的不完善并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因而儿童所画物体仍缺乏完整性,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某一部分,形象比较粗劣,与实物相差较远,还常以娱乐为动机在游戏中作画,并用语言补充画面未能表现出的意图。例如,这一时期所画的蝌蚪人,只有圆圆的头、单线条表现的手和脚,或加上某些特别注意到 的细节,如纽扣、头发、眉毛等。所画的房屋、动物、交通工具等也是由几个不完整的部分组成,缺少相应的细节。</div><div> 画面上颜色的种类较少,常以线条画为主,也出现了小面积的涂色,但涂色不均匀,常涂到轮廓线的外面。图画的颜色与实物的颜色之间并没 关系,涂什么颜色完全取决这些颜色是否引起儿童的兴趣。</div><div> 从空间上看,这个时期幼儿所表现的都是独立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想到什么画什么的片段罗列,没有组成统一的画面,也未能形成整体意义。他们把物体随机地排列在纸上,物体在空间里的相互关系并没有任何法则。成人无法明白孩子们所画的东西,幼儿必须用语言说明才能让人明白所表现的形象的意义。</div> <h3>2.中后期象征阶段</h3><div> 这个时期,幼儿已掌握了较多的基本图形和线的组合,已能不断地构成新的图形,描绘的事物也越来越广泛。所画题材涉及人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交通工具等。</div><div> 儿童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物体。五颜六色是这一时期幼儿作品中色彩的典型特点。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幼儿逐步地能按物择色,如用绿色来涂树叶,用红色来涂太阳,用蓝色来涂天空。涂色能力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并能涂在轮廓线以内。</div><div> 这一时期,画面上开始出现空间关系,幼儿开始发现“在空间关系里存在着明确的秩序”。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并通过基底线表现出来,把所有的物体、人物放置在基底线上。</div> <h3> (三)图式阶段</h3><div> 这个时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不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但是,该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缺乏写实性,形象不完整,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概念化。由于幼儿表现的方式呈现出符号化、图式化的特征,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式阶段。该阶段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阶段。</div><div> 1.早期图式阶段</div><div> 在早期图式阶段,还保留有象征期的绘画特点。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但在 开始运用这种方式绘画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好轮廓线,所表现的物体看起来比较死板。</div><div> 儿童在色彩的认识上越来越精细,对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按物择色,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并在轮廓线内涂色,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div><div> 从空间上来看,逐渐摆脱了基底线,尝试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但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物体的比例和近大远小的原理。因此,他们表现的物体、人物,不管远近都一样大小,甚至是 “近小远大”。形象与形象之间已有了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较为简单,常用重叠、透明的方式来表现,所画形象基本上能反映主题。</div> <h3> 2.后期图式阶段</h3><div> 该阶段儿童已能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例如,儿童所画的人物形象不仅结构合理,而且能通过服饰、发型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又如,儿童在画车子时,除了表现车头、车身、车轮等基本结构以外,还能表现乘坐车子的人、车身上的广告以及车灯等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所画物体更为具体、生动。他们尝试用立体的方式来表现三维物体,但受到技能的限制,并不能客观地表现三维物体。</div><div> 此时儿童在按物择色的基础上,能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如画“过新年”时,儿童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形成暖调,突出渲染过年的热烈气氛。该阶段儿童画的整个画面色调能逐渐达到协调,给人以和谐的美感。</div><div> 同时,儿童开始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用雅表现感冒时候的脸,用红色表现生气时候的脸,用红色表现夏天的炎热,用绿色表现春天的春意,用金黄色表现秋天的丰收,用白色表现冬天的寒冷。涂色技能有了进一步提高,能均匀地涂在轮廓线之内,并学会用两种颜色的相接来表现色彩的渐变。</div><div>该阶段,有部分儿童尝试从一个固定角度出发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出现了遮挡式构图。此时的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主题,且所画形象都与主题有关,画面内容丰富。画面上,一些形象成为主体,另一些形象则构成背景,具有一定的情节。</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font color="#ff8a00">制作人:秦敏</font></b></i></u></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