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谈及故乡典故,干驿一带的人都会自豪地念出三则乡偐:“一巷两尚书,对面一天官,座后一祭酒,挂角有都堂”、“五代皆进士,父子双鼎甲”,以及“乾镇驿,田二河,文才大似我”,家乡人文之盛不言而喻。岁月淹久,其说渐纷,今辨正于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一巷两尚书 ,对面一天官 ,座后一祭酒 ,挂角有都堂</b></font></h3><h3><b>“一巷两尚书”指居于乾镇驿陶家巷的陈所学、魏士前,“对面一天官”指周嘉谟,“座后一祭酒”指鲁铎,“挂角有都堂”指尹应元。</b></h3><h3>古代官名与称呼十分复杂,一种是正称,即以官衔作为称呼,二是官职的略称,三是官职的别称,别称比正式的称呼更加亲切自然,因而使用更广。清代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有云:“自明嘉靖、隆庆以来,士风文字雅好古风,官名称谓亦多从古,如称六卿为大司徒、大司马之类,此皆周官旧名。今之左、右都御使,乃汉之御史大夫,左、右副佥都御史,乃汉之御史中丞。”明清时六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六部类似《周礼》六官,故又有用周官称呼六部正、副长官的,如吏部尚书亦称天官、大冢宰或冢宰,侍郎称少宰;户部尚书亦称地官、大司徒或司徒,侍郎称少司徒;礼部尚书称春官、大宗伯或宗伯,侍郎称少宗伯;兵部尚书称夏官、大司马或司马,侍郎称少司马;刑部尚书称秋官、大司寇或司寇,侍郎称少司寇;工部尚书称冬官、大司空或司空,侍郎称少司空。</h3><h3>又有“散官”和“追赠”制度。散官制度包括对考绩显著者,赐加官衔,以示尊崇,与实职和俸禄无关。追赠,或作追封,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明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尚书赠官》:“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如侍郎之赠尚书及左右都御史是也。”</h3><h3>“天官”指周嘉谟、“祭酒”指鲁铎当无争议。周嘉谟由两广总督迁南京户部尚书,又拜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鲁铎累擢南祭酒。这里重点讨论“一巷两尚书”和“挂角一都堂”。</h3><h3>“一巷两尚书”,一说是指陈所学两任尚书,因其曾官北京户部左侍郎、加工部尚书,转户部尚书,如果这样,周嘉谟曾先后执掌户部、工部、礼部又当何解?故此说不可取,另一位尚书应是指魏士前。魏士前曾任南京礼部郎中,《明实录•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七略云:“天启元年(1621年),升南京礼部郎中魏士前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此后历官冀宁道、川北道、榆林道,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东昌道,未赴任。魏士前辞官归乡时,已是明亡的前一年,其辞世时当已入清(见民七志魏士前传),魏士前被追赠事未见于载籍。愚以为此乃里老讹传,或是故意为之的溢美之词。</h3><h3>“挂角有都堂”,或作“拐角一将军”,吾乡未闻曾冠将军衔者。至今民间口头流传多数指向尹都堂即尹应元,后世恐因尹氏为汉川人而模棱或曲解之。</h3><h3>尹应元(1551年—1625年),名祎,字乾泰,号春寰,湖广汉川张池口人,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二年(1574)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任清丰县令、刑部云南司主事、凤阳府知府。丁忧服满后任大名府知府、真定府知府,重视农业,修缮学校,提倡文教,深得民心。万历二十年(1592年),擢河南按察司副使,迁山东武德道兵备佥事,升任陕西兵粮道参政,后兼佥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陕西右布政使,升任按察使,翌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浙江巡抚,加强海防,修缮城池,抗击倭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遭弹劾辞官归里。居乡二十年,年七十五卒。有墓,至今祭祀不绝。</h3><h3>明朝称各官署长官为堂官,“都”是总揽之意。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例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的总督、巡抚,皆称“都堂”。张池口与乾镇驿十数里之遥,尹应元在乾镇驿置有宅邸亦属情理之中。</h3><h3>乡偐虽然俚浅,亦不乏倚人自高之意,然而究其要用,仍在于追思前贤、勉励子孙,所谓“慎终追远、正谊明道”是也。故而,争论“挂角有都堂”不必引起尹应元籍贯之争,正如周嘉谟民籍汉川还是庠籍汉川之争一样。<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五代皆进士,父子两鼎甲</b></font></h3><h3>天门得“状元之乡”之殊誉,实自蒋立镛始。至于“五里三状元”、“五代皆翰林”等说,都不准确。</h3><h3>净潭乡七屋台蒋氏,自蒋祥墀起,五代皆高中进士,蒋祥墀、蒋元溥父子先后荣登状元、探花,但蒋启勋、蒋传燮均未曾入翰林院:</h3><h3><b>蒋祥墀</b>,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进士,由庶常授编修。</h3><h3><b>蒋立镛</b>,祥墀子,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h3><h3><b>蒋元溥</b>,立镛子,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h3><h3><b>蒋启勋</b>,元溥子,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进士,官至湖南衡永郴桂兵备道。</h3><h3><b>蒋传燮</b>,元溥孙,式榕子,启勋侄,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进士,殁于四川雅安县令任上。</h3><h3>作为天门东乡望族的代表,蒋氏的兴起绝非偶然,实际上从蒋遇开始,就屡有卓行传于乡里、载入方志, 五代进士、父子鼎甲,实乃累代积善之果报。</h3><h3>附蒋氏世系:大孝(字天仟,或天孺)--遇(号蕉园)--开径(字元三,号翊斋,配程氏)--其曙、其昇、其暄(字春照,号晴峰或晓峰,配曹氏)、其晖--祥墀(其暄子,字盈阶,配林氏)--立镛(字序东,配易氏)、立铣--元溥(立镛子,一名德瀼,字誉侯,配王氏)--启勋(字鹤庄)、式榕(配朱氏)、桐、廷栋--传燮(式榕子,字理堂,配贾氏)--芳圻</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乾镇驿,田二河,文才大似我</b></font></h3><h3>天门、汉川一带流传着“干驿田二河,蚊子大似蛾”的谚语,这是误传。真正含义为:“乾镇驿,田二河,文才大似我”。似,是比、超之意。</h3><h3>乾镇驿、田二河是两个历史悠久的古镇,相距五公里,有块石牌是两县的分界线,名为“界牌”,其侧有河,名为“界牌河”(即重石河)。明代汉水从三汊口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牛蹄支河为汉水正流,舟楫往来其中,在牛蹄支河与界牌河的分津处有一座码头。</h3><h3>相传,有位孟姓状元巡视湖广荆州,官船溯汉水而上,行至界牌河码头停泊,桅杆上竖着一面“状元”的旗帜。本地有个挑水百姓,被船挡住了码头,影响挑水,上前好言要官船让到下边靠岸,不料船上的人傲慢地说:“没看见吗?这是官船,你到别处挑水去吧!”</h3><h3>挑水的人见他盛气凌人,发火地说:“你是么官船,游玩快走远”。 </h3><h3>“你睁大眼睛看看,老子们是状元府的状元船。”船上的人更加肆无忌惮起来。</h3><h3>挑水的人毫不示弱,理直气壮地回敬道:“爷们这里一巷两尚书,对面一天官,座后一祭酒,挂角有都堂,你要再犟嘴,给你三扁担”。 </h3><h3>孟状元听了,生怕事情闹大,连忙叫随从们扯下旗帜,解缆移舟,临行时叹道:“乾镇驿,田二河,文才大似我,给我三扁担,船要飞过河”。 </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周天官一本𡎺九河</b></font></h3><h3>1999年《天门水利志》第七篇“人物、艺文”有“周天官一本疏九河”,其略如下:</h3><h3>明朝神宗年间,荆楚地方连年渍水成灾,汉水之滨的天门县地势低洼,民不聊生,纷纷逃往他乡。那时流传一首民谣:“男子不愿到七十二垸托生,女子不愿到七十二垸嫁人。鱼行鸟窝,鸟无着落。”在朝廷官居吏部尚书的周嘉谟得知家乡的惨状十分难过,他熟悉故乡的地理、水文,想出了治水的方法:在汉水上修筑、加固大堤,疏导天门境内的九条小河进入汉水。于是他绘制成图,上奏皇上。皇上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此事。百般无奈之下,一群在地上排成“人”字的蚂蚁给了他启示。周天官用笔蘸着糖浆,在御花园皇帝的必经之路上写下“准疏九河”四个大字。皇帝看到蚂蚁堆成黑乎乎的字,不禁读出声来:“准疏九河”,机敏的周天官立即从后山闪出来,叩头连说“谢主隆恩!”皇帝从来讲究“金口玉言”,只好传旨按照周天官的方法疏通九河。</h3><h3>1988年《天门纵横》“神奇美丽的传说”中则记述有“周天官一本塞九河”,情节相似,只不过“疏通九河”变成了“堵塞九河”。</h3><h3>家乡至今流传着“周天官一本𡎺九河”的传说。查《中华大字典》,寅集,土部十画,第117页:“𡎺(zhú),音祝,塞也。”乡言中𡎺字仍存,有时作动词,作“塞”解,如“鼻子𡎺了”;有时作名词,作“堵塞物”解,如“瓶𡎺子”。</h3><h3>“周天官一本𡎺九河”之说传到近世,居然引起了沔阳(仙桃市)和天门人中好事者的纷争,概言周天官偏袒家乡天门,致使汉水直冲沔阳,甚至导致了“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后果。其实,这都是把传说当成了历史的以讹传讹。无论是“周天官疏九河”,还是“周天官𡎺九河”,都不符合史实。</h3><h3>其一,时间有误。</h3><h3>据《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四卷1954页记略:周嘉谟生卒年为1546年—1629年,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1999年《天门水利志》第98页“汉江干堤天门段”载: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以水通献陵(应为“显陵”,见注一)﹝1﹞为由,从陵前修筑堤防至潜江境(今天门境),长280里,并塞铁牛关、狮子口、旧口(或作臼口)、张壁口、黄傅口、操家口、唐心口、泗港口、官祭口(或作官吉口)等九口。</h3><h3>可见,堵塞九口时,早则(1522年—1546年)周嘉谟尚未出生,至晚(1566年)周嘉谟尚未入仕,更谈不上“周天官”之称呼了。据《明史》卷241列传第129略云:“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嘉谟秉铨”。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于公元1563年至1620年在位,周嘉谟出任吏部尚书,当在公元1620年之前的数年内。</h3><h3>其二,未证之载籍。</h3><h3>河防乃历朝历代之大事,即使上述“以水通显陵塞九口”时间、事由有误,若周嘉谟参与“塞九口”事,当见诸载籍,而至今无闻,倒是仙桃市政府网在介绍“水利资源”时提及“初期围垸没有排水闸,为防洪排涝,将堤防夏堵冬挖,后在明末始有开沟建闸泄水之举。万历年间,天官周嘉谟首建汉北嘴石闸,天、沔、川三邑受益。嗣后,代有所兴,以嘉庆年间由湖广总督汪志伊奏建者居多。”</h3><h3>由此可见,“周天官一本𡎺九河”纯属以讹传讹,天门、沔阳、潜江地界相邻,水网相接,习俗相近,人民相亲,偏狭之争可以休矣。</h3><h5>﹝1﹞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历时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h5><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