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

黄旻

<h3>  现今,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食用油中,几乎买不到无任何添加的纯正油了,吃点好油,很有必要,于是决定亲力亲为一把:亲自买菜籽,亲自去榨油,亲自来吃。</h3><h3> 一早来到溓水河畔的一家油坊,老远就有股股浓香扑鼻而来;这是四间通敞的老式瓦房,房顶还盖着几片亮瓦&lt;玻璃制成,用来釆光&gt;,进门便见对面靠墙角处一台二米见方集炒制、榨油为一体的设备正工作着,整机都是油腻腻的,连地面、台秤和所用工具都油光可鉴,前面已有两家,我排第三,此时能做的只有等待,我有足够耐心,因为亲历过那老式的漫长的榨油过程。</h3> <h3>  依稀记得是七、八岁的时候吧,在家乡一座山脚下的小河边也建有一处油坊,这油坊在记忆中也就见过一两次榨油,以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那生话极度单调、贫乏的年月,碎娃们都盼的是过年过节,除了能犒劳一下缺油水的肠胃和满足满足口福外,更多的是图一个热闹,以至于将榨油这繁重而枯燥的劳动场面也能闹腾出几分节日的愉悦来。 </h3><h3>  大人们在做榨油前的准备,碎娃们在院坝里尽情地追逐.嬉戏,时不时又一窝蜂地拥进屋内看稀奇。那时炒菜籽的设备是一口大铁锅,锅斜放&lt;方便操作﹥在土砖垒砌的灶台上,首先将收拾干净的菜籽分批在锅里炒好,掌勺者必是经验老道之人,因为火候的拿捏、菜耔炒的老嫩直接决定着出油量和油的香味,炒好后趁热用稻草将菜籽包成直径约半米、厚十来厘米的圆饼&lt;技术活,难度大&gt;,大家齐手八脚将饼依次紧紧码入榨油机&lt;用硬杂木铆制外加铁箍的矩形模具&gt;内,然后在另一端嵌入木楔,接下来四个精壮小伙子共同平端一根粗圆木&lt;圆木中央有绳子悬吊在房梁上﹥弓了腰身奋力将圆木撞向楔头,很像冷兵器时代攻城破门的架势,这活要体力也要技巧,需协作统一,做到劲往一处使,要稳、准、狠。他们的劳作是整个榨油过程最重要一环,他们出力的多少与出油率高低是绝对的正比,出油过程是漫长的,那真是等到花儿都谢了的节奏。<br> 不知撞击了多少次,小伙子们着单衫的背上巳洇出大片的汗迹,尽管是在山里巳微寒的深秋,额头上也都有了亮晶晶的汗珠滴落,随着楔子的不断增加,在强力挤压下,油饼与油饼间终于渗出了黄亮的油珠,一滴、一滴…慢慢吊线汇入导油槽,悄无声息地注入油桶,并不飞溅更无涟漪,油面与出油口如一段小金柱儿稳稳立着,久看无任何变化,呈一种静止的假象,碎娃们就好了奇,便有了想凑近去验证的冲动,此时就有大人吼叫不让靠近,于是一群调皮鬼做鸟兽散,各自又跑屋外野去了。<br> 榨油的日子里,寂静的山村又活了起来,院场上满是孩子们的嬉闹声,"嗵…嗵…"的撞击声整日在山谷回荡,菜油的醇香弥漫整条山沟,并随上河微凉的风儿飘散很远,很远……<br> 在生活异常丰富多样的现在,孩子们对这样的事物早巳没有丝毫兴趣,今天排在第一的家长也带着个六、七岁的小孩,但自始至终安坐在角落里,毫不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双眼一直未离开过手机屏幕,直到家长装好油叫他回了,他还忙得很,头也不抬地强烈要求等他打完那盘游戏,一幅善始善终的姿态。<br><br></h3><h1><br></h1> <h3>  很快轮到我了。电力替代了劳力,机器略去了繁杂的工序,自然也不再有壮观的劳动场面,榨油机旁就只有老板和一名辅助工操控着设备,我只需搭把手将菜籽倒入烘干机的斗形入口即可,烘炒约半小时,滚烫的莱籽便送入榨油机,瞬间在条形的出油口就有几根金线儿挂下,旋即汇成一片如金箔般溜入容器。</h3> <h3>  接下来将榨出的油倒入"离心沉降分离机"进行澄清。</h3> <h3>  十分钟后将油放入容器,加一定量用凉白开兑少许盐的溶剂慢慢搅动,进一步消除泡沫,稍许就成清亮的油了,再把装油的容器放入盛有凉水的大盆里,外加风扇双重降温。</h3> <h3>  最后把晾凉的油装桶带走即全部搞定,接下来就是亲自享用了 !</h3> <h5><font color="#010101"> 本次所购菜籽&lt;2.7元/斤&gt;质量不错,粗略估算:出油率0.38 ,油渣抵加工费,每斤成品油约7.1元。</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