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时代记战斗在襄渝线上五八五五部队学生六连

薛秀珍

<h3>音乐: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郁钧剑</h3><h3>图片搜集来源连队战友提供</h3><h3> 1970年6月10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联合发出陕革发〔1970〕51号文件《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h3><h3> 1971年初,宝鸡、咸阳、铜川、渭南、西安,分别发出关于选调学生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通知。</h3><h3> 宝鸡、咸阳、铜川、渭南选调了五千名,西安选调了一万名,动员的范围是家居城市吃商品粮的六九、七零届毕业生、社会青年、应下而未下乡的三届毕业生。<br></h3><h3> 经过动员、审核、批准等程序,一万五千余名青年、编成了81个连队,于1971年三月底以前,分批到达襄渝铁路工地。<br></h3><h3> 这批学兵配属铁二师两个连队,配属铁十师二十六个连队,配属铁十一师的有五十三个连队。<br></h3><h3> 至此,学生兵连配属在陕西铁道兵部队有141个连队。其中:铁二师22个、铁十师46个连队、配属铁十一师73个连队。<br></h3><h3> 于是,25800余名来自关中各城市的学兵,成为襄渝铁路陕西段施工的一支生力军,活跃在桥梁、隧道、涵洞、车站等工地。</h3> <p> 连队简介</p><p> 5855部队学生六连(女)(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41连)</p><p> 由西安市第23中学、西安市第1中学、西安市第9中学、 西安市第11中学、西安市第19中学、西安市第25中学、西安市第32中学、西安市第41中学、西安市第69中学、西安市第16中学、西安市第17中学、西安市第33中学、西安市第34中学、西安市第44中学、西安市第46中学、西安市第47中学、西安市第48中学、西安市第49中学、西安市第50中学、西安市第51中学、西安市第57中学、西安市第59中学、西安市第62中学、西安市第68中学、西安市第76中学、庆华中学、韶山中学等七零届毕业生和部分老三届生,部分社会青年213人组成。直属铁道兵5855部队。1971年3月24日进场,1973年7月退场。连长周秋菊(西北国棉六厂干部)、指导员马一戈(西北国棉六厂干部)、司务长马成甫(陕西省煤田堪探186队干部)。</p><p> 施工情况:驻扎在安康县关庙区皂树公社,参与了马槽沟大桥和安康火车东站的修建。我连先在汉江沙滩备砂石料,开挖安康东站枢纽站涵洞的土石方。1971年秋进入马槽沟大桥工地施工,打炮眼,炸石头,挖桥墩基础,制作钢筋、模板,浇筑高度为30多米的13座桥墩。并实现两孔桥梁就地浇筑成功,受到2107工程指挥部的称赞,并在我们施工现场召开观摩会。</p><p> 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发展团员158人,发展党员9人,选拔干部13人,多人立功受奖。1973年7月全连退场分配工作。三线期间没有人员伤亡。</p> <p> 连部及各排班名单</p><p>一、连部</p><p>连 长:周秋菊 副连长:陈惠凤</p><p>指导员:马一戈 副指导员:王 艾</p><p>司务长:马成甫 上 士:张兰娣 王花荣</p><p>文 书:高 平 张永红 通信员:杜爱英 赵 群</p><p>卫生员:徐 慰 郭宏侠 材料员:杨冬梅</p><p>炊事班:赵锦荣 吴秀兰 冯凉秦 倪爱菊 郑秀荣 焦彩云 张宝珍 杨锦荣 姚 红 李杨青 胡秀云 慈幼琴 杨 瑾 张玉茹 李菊惠 郝卫霞 王 瑛</p><p><br></p><p>二、排班</p><p>一排长:王亚莉 副排长:时爱云</p><p>一 班:滑尔华 高 卫 柴 平 焦传青 王 项 胡新荣 郭芝桂 高安拉 彭小平 张焕玲 马利君</p><p>二 班:焦小浣 李 英 王苏苏 侯维娜 张玉娥 高明路 白西勺 郭建媛 阎爱玲 安小玲 </p><p>三 班:段巧玲 杨腊梅 杨樱桃 房宗燕 王晶英 赵灵芝 贾福莉 李秀英 裴芳琴 白玉凤 赵根柱</p><p>四 班:程玉珍 佟亚范 马玉美 孙孟莲 王利霞 方向明 朱凤英 郭惠珍 张丽华 丁彩霞 孝雪兰</p><p><br></p><p>二排长:时桂香 副排长:白春桃</p><p>五 班:李小惠 石美丽 薛秀珍 刘芝芳 曹清范 张非池 郭 莉 李莲艳 管莉萍 魏淑英 杨春兰</p><p>六 班:王淑琴 张桂芳 朱艳琴 韩爱平 刘惠玲 鲍瑞萍 鲁 丽 刘爱连 岳金凤 尹东红 王金霞</p><p>七 班:路爱玲 郭媛秀 王秦安 杨香连 张小凤 周剑秋 赵清珍 贾菊香 刘英伟 李玉珍 沈新莉</p><p>八 班:白素芹 张淑芳 张小艾 邢菊惠 戴翔燕 王秀芳 李敏珠 王爱英 金淑琴 张莉珠 武巧莉</p><p><br></p><p>三排长:计秀君 副排长:马亚薇</p><p>九 班:冯 云 关筱璐 杨淑惠 刘珠薇 颜建利 张 晖 刘军梅 刘香维 杜省宪 贠晓雯 </p><p>十 班:任玉娥 朱英云 侯小琴 孟玉玲 韩惠若 苏玲梅 张西平 冯建荣 赵亚艳 苏 芳 </p><p>十一班:李素琴 李玉菊 丁秀玲 孟凡枝 袁美霞 孙雪玲 王汉英 马登明 闫新爱</p><p>十二班:宗鲜霞 杨 娜 张 燕 周爱环 霍树莲 张国珍 吕明珠 郭 兵 李凤英 徐霞芬 郭爱芹</p><p><br></p><p>四排长:任巧梅 副排长:杨小敏</p><p>十三班:马玉霞 杨培英 梁会先 车立群 孙丽华 王芳芹 胡桂芳 何 娟 王芹芳 王川桃</p><p>十四班:杨爱民 郑翠华 武玉梅 郭菊兰 韩菊红 金淑立 吕杏存 李秀平 赵江娥 强爱莲</p><p>十五班:赵浩平 孙良玉 金荣萍 张 玲 惠苗珍 刘凤娥 侯桂荣 冯宁君 王雨利 毛景梅 冯富云 </p><p>十六班:田广华 戴淑琴 高贯英 张春叶 宋卫平 高凤娥 王凤霞 李文英 马月琴 赵大双 韩水英</p> <h3> 难忘的记忆(马一戈)</h3><h3> 1971年3月,我们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就是同修正主义争时间”的伟大号召,告别父母,远离都市生活,来到秦岭深处,汉江岸边安营扎寨,为国家修战备路,为建设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贡献力量,奉献青春。</h3><h3> 经过两天的颠簸,我们到达安康关庙,时至半夜,天上下着大雨,我们踩着泥泞的土路,来到驻地。营房是油毡搭建的简易房,天上下着大雨,屋内下着小雨,毛竹搭建的大通铺,每人只能放下一个枕头位置。炊事班的同学只能住在老乡家放杂物的所谓“阁楼”没有梯子。没有电,晚上同学们去睡觉,手举蜡烛,踩着老乡家为老人准备的棺材爬上去。十几岁的小女生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注:因同学们害怕我去给她们壮胆,我都是挤着眼爬上去的,也害怕,在同学们面前装着不害怕)。</h3><h3>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都为能参加襄渝线建设,为国家修战备路而感到最大的荣幸。同学们经常用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激励自己。</h3><h3> 初到三线做饭不会烧石碳,饭都煮不熟,饿肚子是经常的事。尤其是炊事班,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怎能一下子做200多人的饭呀!真是难为第一任炊事班长韩菊红了。那时吃粮都要到离营地十几公里的粮库去买,背回来,百分之四十的杂粮,有时给的是原粮——蚕豆,我们无法加工,只好煮了,囫囵着吃,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都是装在口袋,在上工路上,边走边吃。</h3><h3> 由于劳动强度大加上不服水土,初到安康的几个月,同学们70%都不来例假。请大夫来连队给同学们看病,看到同学们用稚嫩的身体干着成年人都感到吃力的重体力劳动,那位女大夫流泪了,给开了中药,用大锅煮了,让大家喝,才逐渐好转。但仍有个别同学留下了终身后遗症。</h3><h3> 吃水更是困难,要到离营地一公里外的汉江去挑水,绝大多数同学在西安没有挑过担子,路远,坡陡路滑,挑回来只剩半桶水,从大路到连队要下一个陡坡,不小心滑一跤,水全倒了害的不少同学哭鼻子。如果遇到雨天就更困难了。 </h3><h3> 我们是边施工边安家。每天早上利用出操的时间,到汉江边搬石头,运来修路、盖房、打基础,自己动手盖起简易的房子,改善了居住环境。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养猪,逐步改善了生活。特别是司务长来了以后(注:开始两个月没有司务长。司务长一职,由学生冯云代理)找水源,挖,修蓄水池,盖水房。在西安自来水公司的帮助下,安抽水机,接水管,为连里引来了泉水,解决了吃水问题。通水那天,同学们在大雨中欢呼跳跃,“不用挑水啦!”其情景犹如解放区人民欢庆解放的盛大节日。连队修建了简易“洗澡堂”,篮球场,乒乓球台,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h3><h3> 炊事班的同学们在班长赵锦荣的带领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改善伙食,提高饭菜质量。如果工地要连续施工,就送饭送水到工地,是我们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h3><h3> 那时的施工条件非常艰苦,根本没有施工机械,全是原始的肩扛,锹挖,钢钎,大锤,最先进的工具就是水泥捣固棒。我们在安康枢纽站挖涵洞土方时,没有运输车,都是锹挖肩挑,一挑就是百多斤。在马槽沟大桥施工工地,经常来了一车水泥,上不了陡坡,同学们就肩扛运上去,搬运完,汗水和着水泥,脊背上的衣服就像油毡一样坚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同学们用稚嫩的肩膀,同心协力,战高温(三伏天,40度高温,很多同学身上都出滿了痱子,痒痛难忍),斗严寒(三九天很多同学手,脚都冻的裂口子,生冻疮。炊事班用大锅把辣椒杆秧子煮水让大家洗手,洗脚),(住的房子夏天像蒸笼,冬天,四面通风像冷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肩挑、手挖完成了安康枢纽站涵洞开挖土方的工程。</h3><h3> 完成了马槽沟大桥从13座桥墩基础的开挖,浇筑(模板、钢筋是我连五班、七班、八班制作)。在铁道兵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首创马槽沟大桥东、西两孔桥梁就地浇筑成功。施工时11师还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受到部队首长的赞扬。到马槽沟大桥铁路道轨两侧步行板铺设全部工程的工序。以及马槽沟西边铁路两侧护坡工程。</h3><h3> 特别是在马槽沟大桥施工中桥墩、桥梁的浇筑需要连续作业,才能保障其坚固性,同学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连轴转,这个工作面的浇筑未完成,绝不收工。</h3><h3> 那时同学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马槽沟大桥挖桥墩基础,遇到石质坚硬,挖不动时,只有用大锤钢钎打炮眼,装炸药才能崩开,每逢要放炮,大家都争着当炮手。同学们那时真是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同学在施工中,抡大锤砸伤手,砸伤了脚,有病了都咬着牙继续干。特别是15班副班长冯宁君在四米多深的桥墩坑里拿着捣鼓棒正在作业时,上面帮助往下放片石的民工,不小心把一块片石砸在冯宁君头上,人瞬间倒在水泥里,满脸是血!我马上不顾一切跳下去和其他战友迅速把冯宁君扶到公路上,拦了一辆顺车到卫生队,检查结果头骨薄膜破裂,头骨有伤痕。多亏头上戴了柳条安全帽,否则后果不歁设想。(注:冯宁君人很瘦小,军代表称她为红小兵)。就这,她休息了两天就上工地了。冯宁君至今落有后遗症,天阴下雨就头疼。副排长白春桃送生病的同学去卫生队看病,医生看她气喘难受,就问了病情,才知她有支气管哮喘病,给她诊断后,做了手术。回连后一声没吭,一天也没休息。(到现在她都很感恩这位大夫,根除了她哮喘疾病)</h3><h3> 工作环境那样艰苦,但是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个个都是豪情满怀,争先恐后,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在工地上,不怕苦,不怕累,生龙活虎。工地指导施工的部队工程技术人员都说,六连的学生热情,有生气、真诚、正直、坦率、无私。</h3><h3> 在营房同学们积极要求上进,都是好学的学生,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学习心得,谈心,歌声不断,生活充满了朝气。每逢节日同学们都自编自演,说身边事,演身边人,人人都有故事,个个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都有整台的歌舞联欢活动,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观众。那情,那景真是让人感动。</h3><h3>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人人都在争当五好战士,班班、排排都在争创四好集体,没有一点私心杂念。</h3><h3> 同学们真是太辛苦了,每当我想起半个世纪前一群青春靓丽,活泼可爱的女学生,飒爽英姿,艰苦奋斗的情景,我都会心情激动,难以抑制,心里总是酸酸的,想流泪。</h3> <h3>5855部队学生六连全体学兵和带队干部及部队领导(1973年7月1日)合影留念</h3> <h3>部队带队干部、连领导干部、学兵排干部合影留念</h3> <h3>一排战友们和连领导、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二排战友们和连领导、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三排战友们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排战友们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炊事班战友们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炊事班战友们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炊事班战友和司务长合影留念</h3> <h3>炊事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炊事班战友合影留念</h3> <h3>连队宣传队战友合影留念</h3> <h3>一排一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一排一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一排二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一排三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一排三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一排四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一排四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二排五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二排五班战友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六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六班战友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六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六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二排七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二排七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二排七班战友在马槽沟大桥下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八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八班战友合影留念</h3> <h3>二排八班钢筋班加工钢筋作业</h3> <h3>三排九班战友合影留念</h3> <h3>三排九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三排九班战友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三排十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三班十一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三排十二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排十三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排十四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排十五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排十六班战友和连领导合影留念</h3> <h3>连队班排干部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陈惠风、王亚莉、时桂香、周秋菊、任巧梅、马一戈、王艾合影留念</font></h3> <h3>部队熊指导员和司务长合影留念</h3> <h3>张兰娣、王花荣、张永红、徐慰、杜爱英、杨冬梅和军代表合影留念</h3> <h3>王 艾 时桂香 陈惠凤 任巧梅 周秋菊 王亚莉合影留念</h3> <h3>连队卫生员徐慰和材料员扬冬梅合影留念</h3> <h3>徐慰、杜爱英、杨冬梅、陈惠凤、张永红五战友合影留念</h3> <h3>前排左起:丁秀玲、高安拉、张焕玲、后排左起郭芝桂、柴萍、马丽君、焦传青七战友合影留念</h3> <p>徐慰、焦传青等五战友合影留念</p> <h3>李敏珠、张淑芳等几战友合影留念</h3> <h3>李敏珠、张淑芳等五战友合影留念</h3> <h3>何小娟、冯宁君等五战友合影留念</h3> <h3>李敏珠和沈新莉战友合影留念</h3> <h3>三排十班战友:侯小琴、朱英云、任玉娥、张西萍、苏玲梅、冯建荣、赵亚艳、韩惠若、苏芳、杜爱英合影留念</h3> <h3>四海皆为学兵家,奋战襄渝绘宏图(1973年2月27日)陈惠凤、王艾、张永红、焦小皖、鲁丽、王秦安等合影留念</h3> <h3>我们连修建的马槽沟大桥</h3> <h3>杨冬梅 徐 慰 焦传青 丁秀玲 王亚莉合影留念</h3> <h3>徐慰、杨冬梅、王亚莉等四战友合影留念</h3> <h3>王亚莉、马亚薇、孙孟莲三战友合影留念</h3> <h3>沈新莉、王秦安、周剑秋等六战友合影留念</h3> <h3>杜爱英和杨瑾俩战友在汽车上合影留念</h3> <h3>徐慰和王花荣在马糟沟大桥上合影留念</h3> <h3>王英、李菊惠、张兰娣、李杨青四战友合影留念</h3> <h3>李杨青、姚红、张兰娣等四战友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十八年前咱们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揣着美好的梦想,背起行装,告别爹娘,远离都市,走进秦岭深处汉江岸边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山筑路生活。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出大力,流大汗,流过血流过汗!我们哭过,笑过,唱过,跳过。在现在有些人无法想象的艰苦环境中,战友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发扬老前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祖国修建军事,经济建设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贡献了青春,贡献了力量。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些事我印象很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初到营地吃水要到汉江去挑水,同学们谁挑过水啊?好不容易挑回来,到营地要下一个很陡的坡,稍不小心摔跤、倒水、哭鼻子,司务长来了,找水源,挖蓄水池,在西安自来水公司的援助下安了抽水泵。当水抽到炊事班水池时,全连同学冒着雨高声欢呼。其景犹如解放区的人民欢呼解放一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咱连修建的马槽沟大桥的十三座桥墩基础全都是用钢钎、钢锤打出来的,要放炮炸石头,同学们都争着当炮手,有董存瑞炸碉堡的气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咱们是边施工边安家,有一半房子是咱自己造的油毡房子,有时刮大风,下大雨,房顶的油毡从这头揭到那头,立刻房顶上爬满了人,同学们都争着抢着修房子,没有袖手旁观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四)一个周六傍晚安康骤降暴雨八级风。马槽沟方向火光冲天,铺轨队营房电线着火情况危急,咱们姐妹们不顾自己房子漏雨冒着大雨沿着铁路奔向火场。当时马槽沟大桥两侧的步行道咱连正在施工未完,曾有老乡在步行板上踏空坠落。还有七月初同学们正在照纪念照,又是铺轨队发生火灾,姐妹们立马拿上工具奔向现场去救火,连队都空了。……想说的太多太多(连队指导员马一戈撰稿)</font></h3> <h3>王英、李菊惠、张玉茹、李杨青、郑秀荣五战友合影留念</h3> <h3>文/王爱英</h3><div>花季年华赴三线,</div><div>为国贡献流血汗。</div><div>不畏艰苦何惧难,</div><div>嫩肩挑起千斤担。</div><div>钢铁烈阳学兵连,</div><div>誓将修通襄渝线。</div><div>现已近暮鬓霜染,</div><h3>回忆青春无悔怨!</h3> <h3>曾经连队发的学习资料(上面有公章)</h3> <h3>  看到秀珍、白桃制作的像册,使我们一下子又回到了那青春似火的年代,那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工地。</h3><h3> 虽然已离开四十五年了,可当年战友们英姿飒爽的身影历历在目。连队进入驻地时,炊事班有二名女民工帮助我们做饭,最难的是火不行,馒头蒸不熟,我就向指导员请战到炊事班,当伙头军,下决心把火烧好。</h3><h3> 当时的炉子就是一个大坑,没有炉排,而最最重要的是,煤里面的石头含量竟然高达百分之六.七十,说是煤,还不如说是含了少量煤的石头,因此,火种保不住,每天生火都特别难,燃点太低了,为此,我和郑秀荣、韩菊红三人伤透了脑筋,拼命的琢磨怎么样才能把火烧好,我们整天围着炉子转,尤其是有一次中饭没有蒸熟馒头,那天全连都没吃上,下午在工地,连热带饿,晕倒了好几个人,这件事对我的刺激特别大,总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很内疚。后来,还是司务长给炉子彻了烟囱,加了炉排,火,才由烧不着到烧的着,由天天生火到能封着,炊事班的战友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了能使战友们吃上可口饭菜,真是起三更睡半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蒸出了又大又白开着花的杠子馍,那天,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花。</h3><h3> 每逢休息日,各班都派出一名战友到炊事班帮灶,帮忙砸煤,煤还是不好砸,石头煤太硬了,战友们挥起大锤一下又一下,轮圆了膀子才能砸碎,手上打起了血泡也不叫疼。</h3><h3> 那时,战友们年纪虽小,可是胸怀祖国,心系襄渝线,团结一致,亲如姐妹,现在想起来,那真是最最美好的回忆!永生难忘!愿我们三线精神永存,战友情谊永久!(方向明撰稿)</h3> <h3>  指导员提到了当年的炊事班,就应了战争前的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兵六连的领导英明决策,先用自己的学生成立炊事班,为了学生六连二百多号的人吃喝,连领导操碎了心。首先要解决饭熟的问题,先抓火食,火字当先,火头军方向明,郑秀荣,炊事班长赵锦荣,吴秀兰及炊事班的全体为火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先解决燃煤的问题,煤实际上就是石头煤,一人掌钎,一人抡大锤,那个费劲呀,但为了全连能吃上熟食,炊事班上下齐动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炊事班为了连里在工地上施工的战友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炊事班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重大责任,困难摆在每个人面前,不能退缩,都得有担当。</h3><h3> 周连长,马指导员,为成立自己的炊事班付出心血,由于炊事班的每一个人都是从零做起。周连长,马指导员最能体量炊事班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大家的心情。时间己经过去了快五十年,但是,炊事班所做的一切工作,我还都记忆尤新,不能忘,永远不会忘。</h3><h3> 为了改善连队的生活水平,培养了自己的猪倌李杨青,慈幼琴。而这两位猪倌,为了养好猪,到别的连队学习经验。猪下仔的时候,她俩位晚上都不睡觉,为了猪仔安全,一直守到猪圈。她们两个这种忘我的精神,是值得三线学兵连宏扬的。(焦彩云回忆感言)</h3><h3> 焦彩云回忆的真真切切,炊事班每个人都肩负着重任,各尽所能,为一个共同目标,让战友们吃上可口的饭菜献计献策,饭菜也多样化,我们连能完成那样繁重的体力活,炊事班也是功不可抹的。(方向明评语)</h3><h3>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饭是个大问题,炊事班的同学们为了大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费尽了心思,想办法。你们辛苦了,大家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敬!(连长周秋菊感言)</h3> <h3>战友们用过的笔记本</h3> <p>  回顾我们的人生最难忘的就是“三线”这段经历,两年多的三线学兵连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p> 寻找过去的故事,给我们留下岁月痕迹,留下我们曾经的方华——难忘的青春年华!</p><p> 三线生涯满载了三线学兵辛劳的汗水。二年多的日日夜夜,凝聚了多少酸甜苦辣,战友们携手走过了难忘的成长历程,同时我们也收获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p><p> 这就是载入我们人生的一段三线故事,是令我们终生难忘!(薛秀珍撰写)</p> <h3>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二十周年(1991年)二排部分战友聚会合影留念</h3> <h3>  我们五班刚到安康时,没有随连队浩浩荡荡上工地,而是留下来搞连队基础建设,编排竹墙,竹床,房前屋后排水沟。这都是我们亲手修建的,营房是干打垒的墙,有1米左右高,周围上边里外用树技、竹片编成篱笆用泥糊成墙,房顶是用油毛毡打顶,床是用竹子编排的大通铺,一住就到三线结束。曾经大风暴雨揭掉过房顶。</h3><h3> 我们班还随采购员外出买粮食及蔬菜等,记的买粮那大麻袋米,有一百八十斤重吧,粮店在山上,我们从山上往下搬,稚嫩的肩膀搬不动就四人一人一个角扛着慢慢下山,下山腿都是颤的。那时往炊事班扛粮食,同学们一次扛三袋面粉(50斤一袋)的都有,想想当时稚嫩肩膀哪有那么大的劲。</h3><h3> 因工地上急需手推车,我们又到部队仓库集中装配手推车,开始组装轮胎、附条、车零件都不会,在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细心学习,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积极圆满完成了任务。</h3><h3> 55团修建澡堂,我们班任务又来了,和民工一起,每天上脚手架上,砸夯拍打泥墙,很是劳累,但也很快乐。</h3><h3> 真正为三线襄渝铁路做贡献是修建马槽沟大桥的木板模具的制作和安装,要小心翼翼从地面扛到层层渐高的桥墩上,在当时对于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讲是多么恐惧,害怕。为了制作桥墩模板我们班经常是加班加点到天黑才收工。我们班做水泥板踏板时,有的同学要搬水泥,有的同学要和水泥,还有同学还要拿起搅拌棒人工进行水泥搅拌捣固,每天早出晚归,从没怨言。</h3><h3> 我们五班是一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集体,无论是严寒酷暑的挑战,劳累阻挡不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收工很晚,天黑了劳累了一天回连的路上,同学唱着歌欢声笑语还精神抖擞。三线虽然很辛苦,但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不可想象的场景。</h3><h3> 我们是为修建一条襄渝战备铁路而奋斗的学兵,为襄渝铁路建设贡献了我们青春年华。</h3><h3> 这是一段难忘的乐章!是难以忘却的三线情结!是载入我们人生的一段三线故事!(五班长张非池、薛秀珍撰稿)</h3> <h3>参加襄渝线建设二十周年二排部分战友聚会合影留念</h3> <h3>  谢谢你做的相册,也感谢咱们连队的热心姐妹们,刚刚看了指导员的短文,好感动,我怀念那个两年多的时光,同吃同住同劳动,思想单纯,干活不偷懒,不会斗心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回忆起来当初苦累,但还是很有意思的。还是那句话,我们青春无悔!(刘珠薇留言)</h3> <h3><font color="#010101">张非池、管莉萍、郭媛秀、魏淑英、薛秀珍五战友合影留念</font></h3> <h3>   那时在炊事班值班,每天要用大锤砸三筐含石量很高的石碳,还有十担水,一天下来,那真是全身酸痛,翻身都疼的。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下了全连的面条,累的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还有一次,好像是半夜两点,我和王秦安去马槽沟大桥保养,路两旁的磷火忽明忽暗,我魂都吓飞了,还害怕有坏人出来,我俩紧紧的拉着胳膊,一声不吭,快步如飞,直到走上桥墩,心才从嗓子眼放下来。</h3><h3> 就像指导员说的,当时炊事班住在老乡的楼上,有时候不知怎么就一个人在楼上,一有脚步声,就感觉有坏人要上来,我那时真的快要吓的晕过去了。 </h3><h3> 三线既锻炼了我们的筋骨,更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对我们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br></h3><h3> 现在想当年指导员是多么不容易啊?比我们才大了几岁?就要操心受累,担惊受怕,一点都不敢疏忽,两百多人的安全都系在她心上。这对于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姑娘来说,那是何等的压力?</h3><h3> 三线的事历历在目,让人一生难忘!(沈新莉回忆感言)</h3> <h3>曹清范、郭莉、管莉萍、薛秀珍四战友合影留念</h3> <h3>秀珍,辛苦了。看了你制作的美片,我流泪了。看到了四十八年前,战友们在那样艰苦的施工条件、生活环境中团结友爱,情同手足,不畏艰难困苦的飒爽英姿。看到了姐妹们那样小的年龄,用稚嫩的肩膀承担了那样艰巨的工程任务,个个都是心底无私、清纯、靓丽的笑脸,我流泪了。让我回想起了很多我们在一起的八百四十多天的日日夜夜。谢谢你!(指导员马一戈留言)</h3> <h3>1989年连队在丈八沟宾馆聚会合影留念</h3> <h3>  时过境迁,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三线的岁月还是忘却不了呢?那是我们青春年华揮汗洒血艰苦岁月。强体力的施工劳动,历练我们的意志,抒发了我们的情怀!有伤痛,有快乐。有付出,有收获。刻骨铭心了,所以难以忘怀。人生的长河中,三线的岁月只短短的两年半,却影响着毕生,伴随着一生!我不说青春无悔,我只说不负青春年华!(焦传青撰写)</h3> <h3>  思绪随着剑秋的文章回到了当年。遥想当年为了多挖土方完成任务,多拉快跑中午饭都是换着吃不休息,班长周剑秋,王秦安,沈新莉,刘英伟,路爱玲及众姐妹,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一天下来平均每人3立方土,超额完成任务。上了21O7战报。至今记得指导员说的话:七班是喇叭放在窗户上,名声在外。我们班还承担着汉江滩上沙石料的装车任务,每当蹦蹦车来我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姐妹们挥汗如雨,十分钟一车,装满3吨石料的车走了,姐妹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冷风吹来,很冷很冷。。。多大的干劲和热情,回想起来用江水也写不尽我们的曾经,十几岁的女孩子咋都不知道累呢?光阴如梭,如今我们都老了,望姐妹们且行且珍惜,安度好我们晚年生活。我们无悔!!!</h3><h3>供稿人:路爱玲<br></h3> <h3>参加纪念奔赴三线襄渝建设28周年游园活动合影留念</h3> <h3>2012年6月16日三线战友组织参加学兵吴南烈士逝世40周年。左起贠小文、白春桃、朱风英、李敏珠、强爱莲、孙孟莲合影留念</h3> <h3>2012年6月16日学兵吴南烈士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三线战友组织的活动留念</h3> <h3>谢谢秀珍的精心制作,谢谢桃及众战友提供的我们共同经历的合影,场景。谢谢马姐(马指导员),周姐(周连长),谢谢朱薇、建莉、李瑛、方向明、等诸多战友们的回忆赞扬。看到了四十多年前我们青春年少,热情、幼稚、单纯、积极向上,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为自己是咱们连一分子骄傲自豪!(焦传青留言)</h3> <h3>2012年11月10日参加襄渝线三线建没后第一次大型聚会战友们相聚在白鹿源合影留念</h3> <h3>薛秀珍,谢谢你做的相册,你辛苦了!也感谢咱们连队的热心姐妹们,秀珍制作的美片让人难忘,我们更应该珍惜战友姐妹情,姐妹们情谊永存!(杨冬梅留言)</h3><h3><br></h3><h3> 秀珍再次谢谢你的才华和你的辛苦,做的视频相册我看了,不由得眼眶湿润,让人想起我们一起战斗的场景,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再次谢谢你秀珍你辛苦了。(孙孟莲留言)</h3> <h3>2014年7月10日在临潼纪念三线建设聚会合影</h3> <h3>  永远的连歌 一一记 5855学兵六连连歌的创作经过 </h3><h3> 43年前,六连的连歌由六连副连长陈慧风谱曲配词,每当六连集合时都会听到振奋人心的六连连歌,当时的连歌只有一段歌词。</h3><h3> 43年后,在一次战友聚会中,周建秋战友的轻声哼唱,引起了刘珠薇、朱凤英、沈新莉、白春桃、贠晓雯、徐慰等战友的共鸣。大家都轻声唱起了这首43年前经常唱的连歌。由于时间隔得太久,有些歌词记不完整,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想,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将连歌全部歌词整理出来,战友们无比的激动,一遍一遍的唱着,歌声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斗情景。</h3><h3> 唱完了连歌的第一段,大家意尤未尽。时光过去了43年,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友们也都到了花甲之年,六连连歌也应该与时俱进,反应六连战友现今的精神面貌。为此大家决定立即创作六连连歌的第二段。在方向明爱人的帮助下,又进行了填谱曲,就这样在43年后,六连连歌又产生了第二段 。</h3><h3> 从振奋人心的连歌第一段到催人泪下的连歌第二段,时空跨越了43年,斗转星移。当年年轻的我们如今白发苍苍。可是我们曾经为祖国为人民的战斗精神不会忘却。更难忘却的是我们结成的战友情谊。六连连歌的两段歌词创作于不同的时期,延续43年,这真可谓的是我们学兵史上的一段感人的佳话与传奇。让我们唱着这首永远的连歌,度过我们美好的人生!</h3><h3> 下面请分享铁道兵11师55团学兵6连连歌</h3><h3> 第一段:涛涛的汉江水,安康的关庙沟,巍巍的大巴山冲云霄,陕南风光无限好,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三线战场把根扎,为祖国,为人民,彻底埋葬帝修反,跟着毛主席,永远战斗在襄渝线上。一二三四!</h3><h3> 第二段:涛涛的汉江水,安康的关庙沟,分别了四十年再相会,战友们啊你可好,夕阳如此多娇,学兵岁月记心上,战友情谊永不忘,常快乐,保健康,享受晚年好时光,珍惜战友情,三线精神永放光芒!</h3> <h3>战友们演唱连歌请分享</h3> <p>五十周年庆典,纪念我们三线学兵出发的日子,不忘初心,把我们特殊的经历,化为终生的精神财富,让三线精神永存吧!</p> <p>看到五十五团学兵六连的连歌,感到非常亲切。这首歌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六连所处的巴山汉水关庙沟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诠释了女学兵战天斗地,为国家为人民修建襄渝线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斗志!以及分别四十年再相会,三线战友情更深意更浓。并展示了学兵们坚守三线精神的崇高境界和向往美好未来的乐观向上的博大胸怀!</p><p>每次演唱我们都热泪盈眶!每次演唱我们都心潮澎湃!每次演唱我们都思绪万千!六连连歌!我们喜欢你!我们热爱你!我们难忘你!🌹🌹🌹👍👍👍(撰写:赵灵芝)</p> <p>三线学兵多彩生活</p> <p>我带着深深的感情,观看了六连的花绳操表演,感到很亲切很激动!把鲜艳俏丽的花绳操和雄壮威武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之歌融入在一起,确实是一绝!在雄壮的弦律中跳着轻盈柔美的花绳操,刚柔并济,神采飞扬!心在沸腾,笑脸迎阳!好一首熟悉动听的歌声,好一场健美漂亮的操舞!我高兴的笑了!我深深的陶醉了!🌹🌹🌹(赵灵芝感言)</p> <p>战友毛景梅红拳表演</p> <p>毛景梅的红拳是这次展播节目中唯一独特的的武术表演。好一个国家武术六段,好一个花甲之年的毛景梅,打起红拳来,如妙龄少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如七尺男儿,刚劲有力,爆发如炮,掌落如锤!整套拳路,刚柔并济,动作明快,干净利落!看着她的表演,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依稀看到她在三线和战友们战天斗地,抢修襄渝线的风姿倩影,不凡身手,顽强精神,崇高境界!仿佛看到她义务到山区施教,传授中国武术文化的善举、壮举!坚持多年,不计得失,不图名利,高尚品质,让人敬佩!(赵灵芝点评)</p> <h3>2015年4月15日到曾经战斗过的襄渝线建设之地安康关庙沟、马槽沟大桥、学兵展馆等参观合影留念</h3> <h3>2015年4月15日一行到安康马槽沟大桥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战友们在马槽沟大桥下,这时正好有一列车通过,当战友们看列车从自己修建的大桥上驶过激动万分,兴奋极了,高呼“列车来了抓紧拍照”留影</font></h3> <h3>在曾经战斗过的我们修建的马槽沟大桥下留影纪念</h3> <h3>参观三线学兵事迹展厅</h3> <h3>到安康烈土陵园缅怀吴南烈士合影留念</h3> <h3>2016年4月到重庆重走襄渝线合影留念</h3> <h3>2016年3月24日纪念三线45周年聚会合影</h3> <h3>2017年3月24日纪念三线46周年聚会合影</h3> <h3>2018年3月22日纪念三线47周年聚会合影</h3> <h3>2018年3月22日连队部分战友聚会的一段视频</h3> <h3>  为响应《三线学兵连50周年纪念文集》,用一部约50万字的图书,纪念141个连队、25885名三线学兵参加襄渝线建设50周年。<br></h3><h3> 为了永久纪念我们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弘扬铁道兵精神和三线学兵精神。今天我们连指导员撰写并经征求战友意见及反复酝酿,提交一篇反映本连队襄渝线建设艰苦岁月且顽强奋斗的文章《难忘的记忆》。</h3><h3> 今天我们连部分战友相聚在这里,聆听指导员的述稿,认真讨论定稿。</h3> <h3>2019年8月18日战友们小聚合影留念</h3> <h3>  这部美篇在秀珍战友的不懈编辑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我们的三线经历。伴随着白春桃战友的辛勤组织,看到了指导员鲜活的总结 ,听到了陈惠凤付连长谱写的连歌被战友们唱响,阅读着许多个战友的回忆文章 ,栩栩如生的战友们一个个在脑海中涌现,可歌可泣的三线奋斗史,是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奉献,怎能不撼动心灵。在此 感恩各位姐妹,因为你们的热心参与,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要为我们每个人自豪,是我们用青春谱写了美篇。(王亚莉留言)<br></h3> <h3>时桂香:</h3><h3> 四十余载忆芳华, 秦巴汉江曾当家。 青春血汗留山川, 壮士暮年常忆她。 <br></h3> <h3>三线精神世代传(赵灵芝)</h3><h3><br></h3><h3>热血儿女 时刻听从党召唤</h3><h3>奔赴三线 豪情万丈不畏难</h3><h3>安康关庙 自己动手扎营盘</h3><h3>荒山野岭 英姿飒爽女子连</h3><h3>汉江岸边 沙滩备料装卸忙</h3><h3>烈日暴晒 汗水滴淌石沙上</h3><h3>关庙货站 竖模扎钢干得欢</h3><h3>高立边坡 手握铁锹风华展</h3><h3>抢修公路 严寒烈日汗如雨</h3><h3>争分夺秒 铁龙飞舞早实现</h3><h3>马槽大桥 简工陋器创奇迹</h3><h3>齐心协力 擎天巨柱平地起</h3><h3>浴暑淋寒 血汗洒遍秦巴山</h3><h3>历史丰碑 遍地英雄学兵连</h3><h3>工程结束 英勇奋战新岗位</h3><h3>再接再厉 各条战线做贡献</h3><h3>岁月如梭 弹指一挥青丝白</h3><h3>如今再见 回顾此生无悔怨</h3><h3>激情犹在 三线精神世代传</h3><h3>情谊无价 初心不忘度晚年</h3> <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初的学生,现在都是两鬓白发,都过了耳顺之年,岁月无情,人有情,看夕阳无限好,愿战友们永保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让晚年活出精彩来!<br></h3> <h3>热门评论</h3><h3>评论</h3><h3>薛秀珍:这就是载入我们人生的一段三线故事,是令我们终生难忘!</h3><h3><br></h3><h3>白春桃:纪念参加三线建设50年征文终于可以定稿了。感谢指导员几天的彻夜难眠,揪心的回忆。难忘的岁月撰稿,(难忘的回忆)谢谢秀珍一次次不厌其烦的修改更正制作美篇!感谢连姐妹们大力的支持参与!共同搜集整理资料,一遍又一遍的校对连成员名单,仔细到一个班,每个战友的名字,才使连成员名单准确报出。美篇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永久的纪念! </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春桃!这次咱连的美篇制作你是功不可没,劳心费力,积极搜集资料、照片,动员战友使咱连美篇制作比较完整、全面。</h3><h3><br></h3><h3>刘珠薇:秀珍谢谢你制作的美片。我又看到了48年前的6连队。我流泪看完美片,太好了。这就是三线精神,这就是我们的芳华时代。愿我们的战友永远铭记,愿我们的战友永远健康美丽。 </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珠薇!感谢战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圆满完成了我连美篇的制作。</h3><h3><br></h3><h3>方向明:秀珍,相册作的真好,记录了我们连为三线建设做出的成绩,奉献出我们的青春年华,三线学兵,永远的丰碑。</h3><h3><br></h3><h3>薛秀珍:@方向明谢谢!</h3><h3><br></h3><h3>冯宁君:难忘的“三线”经历,难忘的“芳华”!两年多的日日夜夜,我们与艰苦为伴,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同时我们也收获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锻炼了我们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感谢秀珍辛苦的劳作,一遍又一遍的不辞辛苦的修改,感谢指导员以及为制作美片付出心血的姐妹们! “三线”经历,是我们抹不去的记忆! </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冯宁君,说的好!三线风风雨雨,历历在目。收获了精神财富,锻炼了坚强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无悔!谢谢战友们的支持!</h3><h3><br></h3><h3>秋雨: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倏忽间才发觉,我们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已经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那些我们同吃同住同流汗,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岁月,如今令人感慨万千!当年烈日暴晒,挥汗如雨;数九寒天,北风凌冽。我们这些女学兵,为了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战天斗地,投入祖国的三线建设,把美丽留在了汉江的沙滩上、把青春留在了巴山之巅!岁月漫漫,人生路远。如今,我们的怀恋感伤、我们的感慨苍凉,都随着襄渝线的蜿蜒,延伸到了看不见的远方。 </h3><h3><br></h3><h3>薛秀珍 :剑秋说的真好,为你点赞!<br></h3><h3>白春桃 :剑秋写的非常好!感谢支持参与,费心了感谢有你!</h3><h3><br></h3><h3>满满:看了指导员,秀珍为我们连编撰,整理的芳华时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当年的一切都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一幕幕都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难以忘怀。 看着我们那些稚嫩的脸庞,清纯的目光,是怎样的信念让我们挑起了祖国的重担?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我一直为此骄傲,为此自豪,我也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 在此,感谢指导员和秀珍,感谢白桃以及所有为此付出心血的战友们,你们辛苦了 收起</h3><h3><br></h3><h3>薛秀珍:谢谢新莉!说的好,感谢战友们的支持,谢谢!</h3><h3>白春桃 :新莉说的非常好!谢谢支持参与,费心了!</h3><h3><br></h3><h3>w.y:我含着激动的热泪看完了秀珍编辑的这部《美篇》,马指导员的回忆文章又将我引到那青春芳华的年代……。 人生的每一步履都值得怀念,它给我的一生都是一种坚实的铺垫,没有那难忘的一次次,一回回,一年年……。就沒有花甲之年的幸福回忆,那一张张熟悉可爱的战友的脸庞,常在我甜蜜的梦境中反复展现,战友情,岁月长,将永存在我时光的脑海中……。 四十余载忆芳华, 秦巴汉江曾当家。 青春血汗留山川, 壮士暮年常忆她。 时桂香 </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时桂香四十余载忆芳华,为你点赞!谢谢支持!</h3><h3><br></h3><h3>张莉珠:薛秀珍你好制作地美篇太好了,看了美篇仿佛有回到那芳华时代,为你点赞幸苦了!</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莉珠的分享点赞!<br></h3><h3><br></h3><h3>富云:秀珍看到你写的美片真的好,回忆起四十八年前。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有酸有苦也有感概。想起我们在汉江边给翻斗车装石头,当头烈日炎炎我们的干劲感动了部队的司机,司机说我开慢点你们休息一下好吗?当时的我们说人家啥思想我们还向解放军学习呢,哈哈哈这是我回想当时的情景。还有指导员当时还很年轻。但当年扮演的角色,像大姐,像母亲反正我说不清,現在想起指导员事务长,连长太不容易了我连无一人伤亡。评現在心情胡乱说一下。姐妹们好好活吧!珍惜我们的每一天 !</h3><h3><br></h3><h3>薛秀珍 :富云谢谢!</h3><h3><br></h3><h3>买丽亚:感人的美篇看了好几遍,思绪万千……你们辛苦了,谢谢!</h3><h3><br></h3><h3>薛秀珍 :谢谢!</h3><h3><br></h3><h3>幽兰清芳:我连美篇的圆满完成,得要感谢指导员不辞辛苦的撰写四十八年前六连概况总结。感谢秀珍和白春桃的资料搜集核校,精心编辑制作。看了美篇我激动不已,心情难以平静。三线的岁月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难以忘怀。那是我们青春芳华,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是我们度过的艰苦岁月。的确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有三线这段艰苦岁月垫底,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能得以克服。说起三线的岁月,有太多话想说,那时我们有快乐,也有伤痛,有付出,也有收获。虽然那时年少,繁重的施工劳动体力透支,落下了終生的病痛。我们依然是青春无悔,不负韶华。</h3><h3><br></h3><h3>薛秀珍 :焦传青谢谢!说的好!谢谢一直以来对咱连美篇制作的支持!</h3><h3>白春桃 :小青写的非常棒!写出大家同感,为你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