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Sierra Trail由西向东六天五夜直达Mt Whitney穿越之旅

刘浩源

<h3>作为同属于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群山之中的璀璨明珠,Sequoia国家公园可能没有她北面的邻居Yosemite那样出名。首先唤起游客记忆的自然是高大的红杉树-著名的General Sherman Tree-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单棵树🌲。<br></h3> <h3>看看公园的地图👇就一目了然,最热门的景点都分布在几条🚗可以通过的道路附近,很多人在不经意间都忽视掉Sequoia公园原来和Yosemite一样,也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br></h3> <h3></h3><h3>确实,不是每一个游客都有时间有体能完成几十英里的距离、几千英尺的海拔上升。对参天大树的先入为主也“错误”的造就了某些人对公园单调的印象。但是,事实却是,成千上万年的地球物理运动,同样造就了冰川切割出来的险峻山谷,数不清的高原溪流、湖泊,生机盎然的野生动物乐园,以及我们加州人最为之感到幸运和骄傲的美国本土48州最高点-惠特尼山。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建设,在几代公园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的努力下,Sequoia公园现今包含长达400英里以上总长度,多条以美景、挑战难度闻名全美的经典徒步路线。所以,每年夏季这里同样是户外运动迷聚集的天堂。 YouTube上有一个很好看的视频,叫做Gentle Ribbon Of Rock,是国家公园的官方出品纪录片,链接在<a href="https://youtu.be/6jgiU6Kq1nI"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这里</a>,详细介绍了High Sierra Trail(简称HST)的历史。大概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Sequoia公园由原先的只包括参天大树的西部公园用地,大规模扩张到包含内华达山脉的东面部分。即便在汽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当时,人们也曾经试想建立一条公路来连通公园的西部与东部。但最终还是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方案得到了赞同并最终实施-一条高水准的连接东西的步道成为最终的建设目标。工程大约于1928-29年大萧条时代开始建设,1933年左右完工。期间,简单的位于“泥土”森林部分的路段往往迅速取得进展,在坚硬险峻的巨石之间曲折前进的部分自然而然遇到难以想象的阻碍-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说所有的设备工具材料都要或者肩挑人扛,或者靠牲畜运输。影片中谈到某些长度不到1英里的段落的开凿居然要整整用去一个夏天来完成!</h3><h3> 不管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最最灾难性经济危机划上尾声的年代,HST和她的姊妹John Muir步道几乎同时完成了建设。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从内华达山脉西侧向东横向穿越,或者从北面的Yosemite Valley开始纵向穿越了。 <br></h3><h3>到目前为止,我完成过HST全部两次横向穿越,分别是2016年的“独闯”和2018年的“八人组”大行动!</h3><h3> 2016年春天就早早做好计划,大约三月的时候向公园的Wilderness Office申请了Permit。当时的计划就是一个人在7月中完成HST的穿越,所幸许可证的申请没遇到什么麻烦。2018年春天,我结识了一群可爱的颇具实力的来自北加湾区的同是徒步爱好者的朋友。同是三月初,我们按公园的规定,提早寄出了申请。我们计划在9月初完成同样的穿越! 虽然2018年的申请稍微遇到了一些困难,毕竟我们从单人“小组”升级成了“八仙过海”🤓🤓。比起臭名昭著的John Muir Trail许可证申请,HST还是容易的多的。 不管怎样,Permit必须在穿越的时候随身携带,两次“成功”的样品我都收藏起来了!👇<br></h3><h3></h3> <h3>16年的一些背景介绍:夏季孩子们放假,我组织全家在我出发的日子之前两天分别游玩Kings Canyon和Sequoia国家公园😘😘😘最后一天,我专门带孩子们停留在Crescent Meadow,我后来的出发点,给这个著名的HST里程牌子👇来了一张合影。之后全家人结束参观回家,我中途下车入住公园附近Visalia市的小旅馆。第二天早晨有公园的Shuttle将我送至出发点,开始为期六天的征程!<br></h3> <h3>18年的队友们在出发前一天集体住在公园中心的Lodgepole Campground(夏季一定提早预定,也是非常的热门),9月1日一大早,我们赶到了Trailhead,开始征程!🐻🐻</h3> <h3>因为时间已经过两年了,装备的明细不敢100%保证准确,大概罗列一下供山友们参考吧:</h3><h3><br></h3><h3>2016装备明细:</h3><h3><br></h3><h3>Osprey Aether 70L背包</h3><h3>Bear Vault大号熊罐</h3><h3>六天的食物,包括Mountain House12 包左右各种口味开水一泡就可食用的Meal,能量糖,能量胶,Energy Bar,本地华人超市选购的煎饼(很实用,吃到肚子里很饱,又不占空间),牛肉干,咸花生若干</h3><h3>餐具、炉具、点火所需燃气罐、防水火柴</h3><h3>Sierra Design双人Backpacking帐篷</h3><h3>REI 45 华氏度鸭绒睡袋</h3><h3>Therm A Rest充气垫</h3><h3>REI Flex Chair折叠便携式座椅</h3><h3>Kataldyn“重力”滤水器</h3><h3>Hydroflask保温水杯(应该再带一个Camelbak那种背水囊,算个失误吧)</h3><h3>备用内外衣物,鞋袜,手纸及卫生用品🤪🤪</h3><h3>头灯和太阳能充电设备</h3><h3>手机</h3><h3>GPS</h3><h3>登山杖</h3><h3><br></h3><h3>脑子进屎还带了Microspike和冰雪Axe,简直是大累赘😖😖😖</h3><h3><br></h3><h3>2018年显然在总结之前错误的基础上,在反复向公园询问了一切关于冰雪等潜在危险的信息更新之后,去除了以上提到的冰雪装备。当然,随着“投资”的增加😋😋我的背包换成了Osprey的最新一代“抗重”系列AntiGravity Atmos 65,帐篷换成了MSR Hubba,重量也更轻了一点。除了放在背包里的“水囊”用于常规饮水,多余的备用水杯在最后登顶惠特尼时确实发挥了作用!</h3><h3><br></h3><h3>第一天回到了Crescent Meadow,正式开始穿越!👇照片是刚刚离开Trailhead,首先要穿过一片Sequoia树组成的密林。HST总体的坡度是比较平缓的,我之前提到过那个视频里说,国家公园有特别的建设标准,一条Trail要至少4英尺宽,顺势的坡度不能超过8%。当然,我走这个穿越全程的速度在16年没有超过一小时1.5英里以上的,在2018年感谢广大队友激励,基本能达到每小时1.8-2英里的速度,原因主要是身上30几磅的大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第一天,全身的装备尤其是一点没消费的食物,是全程重量最大的时候;对于未来背包徒步的重要经验总结就是:第一天一定压住步伐,千万不要贪图长距离!</h3><h3><br></h3> <h3>如陶渊明所言,行走一英里左右,豁然开朗。旁边是深深的Kaweah河谷,对面的大山石代表着内华达山脉特有的白色坚硬石头的强悍。仿佛真有些像大🦅展翅,所以这个地方叫Eagle View。</h3> <h3>队友们前后一队,在不是很宽敞的一字型步道上稳速前进。早起出发也是一个重要的窍门。虽然不时有密林把步道“包裹”起来,还是有不少部分完全向南,毫无遮挡,在上午10:00之后阵阵热浪袭来会增加作为第一天的难度和强度-毕竟,从身体到心理,这都是旅程的开始。适应背包🎒的重量,找到自己舒服的步行节奏是首要任务!</h3> <h3>随处可见的小溪流。可以任意给自己的饮水设备加以补充。通过时也要加以小心,不要让溪水浸湿鞋和袜子!</h3> <h3>几尺宽的路面还是要小心些,一不小心从悬崖的一面掉下去就不好玩了。2016年因为我自己速度比较慢,到了下午虽然处于7000英尺左右海拔,仍然觉得其热无比!还有密林中的蚊虫叮咬总是问题,一定要事先在暴露的皮肉上涂抹一些药水!</h3> <h3>Mehrten Creek是第一天经过的一条主要小溪,这里的山石已经显示出一些“险要”势头了。</h3> <h3>由于海拔变化不是太剧烈,很快就到了所谓的Nine Mile Creek。不少人认为第一天到现在旅程适应到这里已经不少了,又加上处在树荫遮盖的树林里,还有防备🐻的储物铁盒,这里是不少队伍第一天的宿营地!<br></h3> <h3>临近第一天结束的Buck Canyon和小溪流Buck Creek被一大片白石包围着,80年代这里曾经遭受过大山🔥!</h3> <h3>HST在这里显然为了适应溪流的海拔,迅速的下降一段高度。别看河边一小块狭窄的平底,这里也是一处理想的宿营地!</h3> <h3>到了对岸,经过一段迅猛的上升后,很快就到达Bearpaw-熊爪营地了。11.5英里,第一天走完的距离,开始休息、煮饭。2016年穿越的第一天,学着隔壁扎营的朋友的样子,我也用石头堆成一圈,给自己准备一个小小的篝火。那次旅行我学会了很多篝火的作用,当然首先是好玩,你一天换下来的衣物鞋袜如果比较湿甚至是洗过,烤一烤就很快干了;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辛苦了一天的双脚尤其是脚底板享受一个温暖的马萨基😇😇还有,宿营地往往离水源都距离近,所以蚊虫叮咬比较多。点起🔥特别是飘散的烟熏味道也有助驱走这些讨厌的害虫!晚上睡的舒服些。</h3> <h3>如果说初来乍到者被第一天貌似平缓稳速的前进所迷惑,把第二天想象的简单就大错特错了。16年第一次穿越时幸好同住Bearpaw的几个老美告诉我第二天最多规划12英里的距离就很好了,景色迷人,但同时几乎是全程最艰难的爬升全在这一天发生! 第二天6点刚过就早早出发了,开始的部分很平缓,甚至还有一些下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Bearpaw“简易”旅馆😀😀自然价格不菲又极难预定了!<br></h3> <h3>但随着景物的变化,我能感受到,我是真的进入远离嚣尘的原生地了。<br></h3> <h3>HST仍然紧贴着险峻的巨石,聆听着旁边谷底的流水声,经过几组曲曲折折的下降,海拔从7800尺进入到7300尺左右的Lone Pine Canyon。</h3> <h3>👇Lone Pine Canyon桥和下面的深谷,我想中文里这个可以叫"涧"了,从上看下去非常刺激,一定要默默祈祷桥不会被我们这些背着大包的徒步客压垮😢😢</h3> <h3>这是已经废弃了的过去的桥,相信把它移出的人工成本太过高昂,只能任由它在此自生自灭了!</h3> <h3>过了深涧之后,上升开始有了一些挑战。步道也不时出现一些大角度的“急弯”。站在悬崖的边缘不禁感叹人类的眼球真是世界上最好的相机,看景的同时也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安全!<br></h3> <h3>上升平缓了之后,Lower Hamilton Lake首先映入眼帘!</h3> <h3>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前进,HST全程最有名的高原湖之一Hamilton Lake和所在的一个Basin状地形终于到了。16年我只是停下来照相,用湖水泡泡脚,接了一点湖水过滤之后喝(自己的洗脚水味道很好🤫🤫)。</h3><h3><br></h3><h3>18年,我和队友们兴致勃勃的享受阳光和湖水,把之前没能拍摄下来的景色尽情弥补。一位同行的大哥还亲自下湖戏水,畅游了这难得的高原天池。</h3> <h3>不要小看👇这张照片,远远望去那个凹下去的山口,就是我们第二天必须跨越的最高点-Kaweah Gap。此时从海拔计算距离我们还有2500尺,近800米的垂直上升!从心理上要准备好打硬仗啊!</h3> <h3>Hamilton湖之后之字形上升就开始了。Sequoia公园队伍管理人员骄傲的称这里是他们的"Yosemite",山水相间的样子确实似曾相识。不过不断上升的徒步加上身上的背包,以及脚下坚硬的岩石,我感觉这段两英里多的部分是前半程最头疼的!😥😥好在周围的景色太好了!</h3> <h3>我和队友们不时被折磨的气喘吁吁,速度也几乎降到了我们出发以来的最低值。走这样的险路,合理分配体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毕竟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br></h3> <h3>离开Hamilton湖两英里之后的Hamilton Gorge曾经在30年代有过一座类似Lone Pine Canyon那样的桥,可惜在1937年左右被雪崩摧毁了。后来的解决方案就是用炸药把Gorge更靠里面的部分炸平,这样步道就可以弯曲绕行通过了,其中最坚硬的部分,建设者们开凿出了👇隧道,登山客们可以轻易平安的通过。<br></h3> <h3>离开Hamilton湖两个小时之后,上气不接下气的上坡终于缓解一下了。</h3> <h3>内华达山脉最著名的高原湖之一,Precipice Lake进入我们的视野。好像名副其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垂直绝壁湖"。著名的摄影师Ansel Adams在这里拍摄过著名的一组照片。远远望去高耸直上的黑色山石点缀着几处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湖水自然就是所谓的“冰川水”了,刺骨寒冷,游泳🏊的大哥没勇气再下去一展雄姿了。😂😂</h3> <h3>终于到达了👇第二天的最高点,Kaweah Gap山口。这张照片后开成了我的微信头像😎😎沉重的包把肩胛骨勒的难受,不得已拿块手帕垫上了🧐🧐两次穿越我都“明智”的准备了生活常用的小毛巾。晚间用来擦身擦汗,经过一夜风干之后,白天置于肩头可以大大缓解背包给身体带来的疼痛!</h3> <h3>越过了Kaweah Gap,就等于是到达旅程前半的最高点。即翻过所谓Great Western Divide(GWD)。GWD是内华达整个众多山系的一个分支,位于西侧,惠特尼山一侧则是东边的分支;我们现在就正好向两山之间的高原和河谷进发了!</h3> <h3>之后一路下行三英里多,从10000英尺以上返回9300左右的Big Arroyo营地,结束第二天12英里的征程。Big Arroyo就是大沟壑之意!</h3> <h3>第三天主要的上坡部分就是在这天的一开始,从昨夜的营地上升到Chagoopa Plateau。如果一早出发的话,趁着天气凉爽,一般10点前后就可以完成了。之后,整整这一天对绝大多数走HST的徒步客来说,都是除最后一天冲顶之外完成距离最多的。因为从“高原”上下来,我们即将进入一路下降,从10000英尺以上出发到向着6700英尺Kern河谷谷底进发。小水塘👇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休息和接水的地方,也有不少山友在这里宿营过夜。2016年的照片看上去之前的降水量还算丰沛!</h3> <h3>可惜,到了2018年,池塘几乎全部干枯了。干燥的加州啊!😔😔</h3> <h3>HST保持在"高原上",旁边就是“大沟壑”。</h3> <h3>周围的山石树木仍然是那么壮丽!天空的蓝色配上树木的绿色和山石的灰白色,我不禁感叹生活在原生态的大自然里感觉真是从里到外的干净!</h3> <h3>这一天前半部分的路线图。</h3> <h3>2016年我到达Moraine Lake时已是临近中午,这一天也有些热,事先准备的饮水杯在Moraine湖之前很远就喝完了,被干渴折磨了好一会。</h3> <h3>如前所述,2018年跟着队友整体速度快了一些。加上已是九月份的天气,到达湖边时间尚早。我们同样戏水玩耍了一会!</h3> <h3>湖边的Trail被倒下来的大树干阻断,背着大包左右逢源找出路还是挺费力的😡😡</h3> <h3>远方的大草地,临近傍晚,看到几只成群出来觅食的小🦌!😛😛</h3> <h3>结束Moraine湖和周围森林草甸部分后,HST完全进入之字形下降模式。陡峭的之字形步道强烈的折磨着膝盖,所以即使是下坡也不能走的快。</h3><h3><br></h3><h3>离谷底越近,Kern河的轰鸣声越来越清晰,空气的湿度也变得浓烈,虽然处在相对高海拔得山区,处在下午的我们也不时满头大汗!</h3> <h3>2016年我自己独行时,下降到Kern河谷底就完成第三天并且扎营了。2018年,我们八名队友一起突破以往,坚持走到了更靠北1.5英里左右的Kern Hot Springs🤩🤩</h3> <h3>沿着河畔平直的步道,经过Kern河的小木桥后,就到达地热泉了,天然115华氏度左右的热水池。并且有三个不同温度的“浴缸”供你选择。2018年我们运气极佳,基本没有大队人马在前面需要排队等待“洗澡”,每名队友都感受到了地热泉的舒适!</h3> <h3>长达15英里的第三天就这样结束了!</h3> <h3>经过三天艰苦的前行,第四天和第五天都相对轻松了一些。离开Kern Hot Springs,HST几乎笔直纵向从南到北穿过Kern河谷。首先经历的这一段平均上升坡度不超过5%,我们的八人团把速度稳定的控制到2.5英里每小时左右。迅速到达这一天的中间点-Junction Meadow。</h3> <h3>步道虽然平缓,但不时看着和听着旁边的Kern河,激流险要的地方还是屡见不鲜!</h3> <h3>数次的跨越河流小溪是这一天上午的一大特色,要小心谨慎,尽量用登山杖帮助身体平衡。同时,和之前一样,保持双脚的干燥不沾水。</h3> <h3>2016年因为我之前一晚没能到达地热泉,所以第四天的营地就是Junction Meadow,这次完成的篝火是我全程最满意的一个,因为即将进入禁止篝火的10000英尺以上,也是最后一次点火。</h3> <h3>18年我们团队第四天的目标就是黄色轨迹在图右侧大转弯处的Wallace Creek。天公作美,下午天气转阴,偶尔几滴小雨落在身上,给本该艰难的最后4英里左右降低了些许难度!</h3> <h3>离开Junction Meadow的第一英里左右海拔就剧烈上升800尺以上,一段平均陡度达到14%的考验!大家及时调整呼吸和步伐,稳健的完成这个阶段!</h3> <h3>虽然昨天下午才“入住”,但随着我们“爬升出天”,就要和壮丽的Kern河谷说再见了👋👋</h3> <h3>另一段3英里多的少许平缓的爬升之后,这一天结束。HST此时和著名的John Muir Trail完全重合在一起,直奔最后的目标惠特尼山!</h3> <h3>所有冲顶惠特尼山的背包客都会尽量把倒数第二天的徒步时间和强度降到最低。一般大家也都会选择紧邻山脚的Guitar Lake安营扎寨,提早休息。这样可以为最后一天的登顶养精蓄锐!毕竟冲上山顶,再沿着Mt Whitney Trail下山到Portal,有将近16英里的距离!</h3> <h3>在John Muir上南行了3.5英里之后,步道转向面冲东,Crabtree是一片有小溪同时也有大草甸和树荫的理想宿营地。同时,惠特尼山区“著名”的粪便💩承装袋这时必须“上载”了。所有即将登顶的人,包括在吉他湖宿营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固体废物”收集带走,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h3> <h3>树木植物已经无比稀少,之前看别的山友制作的视频把这片区域形象的比喻为“置身月球”之上。14500尺的高峰如一面大墙矗立在面前。Tomorrow is the day!<br></h3> <h3>值得注意的是,我16年偷懒住在了Crabtree,如果从那里出发,最后一天登顶再离开到Portal,全程会超过18英里。加上我当时饮用水耗尽,急于给家人报平安,所以我选择去掉最后的登顶,直接迅速下山回家。2018年,注定是弥补遗憾的绝好机会,从吉他湖一侧上山并登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h3> <h3>第六天,2:30起床,4:15吃完早饭整理包裹全部完成,上路!John Muir步道经过盘绕在大石头上一段曲曲折折之后,剩下了几段之字形上升,直至到达13500英尺与主步道的交口。16年在孤独、疲劳、口渴(离开吉他湖,下一个可靠的饮水处是翻过山7英里之外山另一侧的Trailcamp)的折磨中,几个之字形的分支几乎耗去我3个小时的时间-当然,当天从Crabtree出发,到达此处已接近10点也有关系。</h3><h3><br></h3><h3>此次和队友挑战最后阶段,时间不到早上5点,温度不是问题(甚至登上山口之后冷的厉害,要迅速穿上厚厚的羽绒衣,此乃后话)。加上我两年来有意强化的负重爬高稳速训练,同样的路段,我在1:5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h3> <h3>在山口喘口气的同时,“标准”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大包拿下,只带一点应急的食物,足够的水和照相机,去完成最后的登顶。注意,🐻罐是一定要拿出来的,不然大包有可能遭到“馋嘴大王”Marmot-土拨鼠的光顾😭😭</h3> <h3>在10000尺海拔之上连续生活了两天两夜之后,海拔给身体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了。加上终于摆脱了沉重的背包带来的影响,登顶的速度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h3> <h3>2018年9月6日早8点刚过,成功登顶!</h3> <h3>之后的故事就是简单明了,返回放背包的山口,经过令人窒息的99节大回转,在石质步道对脚掌和膝盖的折磨中,下山直奔Whitney Portal步道尽头。</h3> <h3>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和力气,在Lone Pine Lake停留一下!</h3> <h3>Lone Pine小镇已经依稀可见,近两年才修缮过的盘山公路都可以看到了。经过早上4点到下午3点的辛苦一天,我们的穿越之旅圆满落下帷幕。🤩🤩🤩</h3> <h3>记得16年完成时刚好有几个当天完成登顶的山友正驾车离开,我争取到搭人家的顺风车回到Lone Pine。我对远道来接我回家的老婆说,我在麦当劳买了两个汉堡一大包🍟外加一Supersize饮料暴吃一通👹👹店员小哥看我活像越狱刚逃出升天的!我对人家说:this is my first civilized human meal after a whole week😹😹😹</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6天,15000英尺的海拔变化,75英里的距离。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在原始山地森林里度过这不平凡的6天5夜,我觉得自己更加热爱家人,更懂得我不是只为自己活的道理。惊心动魄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了我永远值得回味的记忆。</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6年单人穿越时,在最后的时刻提早赶去向焦急等待的家人报平安。也加上最后一天的身体不适,水不足等因素,放弃了最后的冲顶!至今我任然觉得是我玩户外以来做出的最英明的决定之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确的取舍适合自己的装备,这第二次穿越我从始至终用Trail Running(越野跑)鞋,既轻便又透气,几乎做到了双脚“0水泡”。每天到达营地,即使不睡觉,也在晚饭后缩在帐篷里闭目养神,直到逐渐睡去,保证第二天的体能。这些都成为未来的宝贵经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igh Sierra Trail美丽的内华达山脉的山山水水,她们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其他山友把几天徒步的过程做成优美的电影配上适当的旋律,转载一下供大家欣赏一下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a href="https://youtu.be/FIwXT44hzKs"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视频一</a><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a href="https://youtu.be/LZGGYQ5cCj4"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视频二</a><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a href="https://youtu.be/6xFqubsfMG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视频三</a><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最后一个最快的融合了几天的精华,强烈推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