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怀旧】二

王宜法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船歌(中)</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89年,战国七雄纷争,狼烟四起,归入楚国版图的洪湖,自古水网发达 ,西通巴蜀,东达吴越,北连汉水,南及潇湘。航运业经久不衰二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洪湖交通辐奏海内,中心轴就是襟江带河的茅江口,(我们现在的荷花广场)。</p><p class="ql-block"> 茅江口呈“丁”字型结构,老辈子习惯以江堤为界,称堤里为里河,堤外为外河,上篇欣赏的是里河的悠扬船歌,现在让我们再领略外河的航运盛况。</p><p class="ql-block"> 外河码头,据《 洪湖县志》记载,有盐码头,竹码头,窑货码头,散货码头十三座。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当夕阳西下,江心那片沙洲上的浩荡芦苇,尽染红霞时,就在那一刻,江面上呼啦啦黑压压一遍,米船,盐船,沙船,窑船,散货船,八方来汇,蜂拥归港。大呼小叫的吆喝声,“哗啦啦”的落蓬声,“控隆隆”的下锚声,一遍喧哗,一遍骚动。数百艘舟船争抢泊岸,眨眼间把码头前沿,铺排成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水上长廊,森林般的桅杆齐刷刷地指向蓝天。</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泓轲巨舰,千舳万艫,交贸往返,未旦永日”。</p><p class="ql-block"> 从船上卸下来和准备装上船的大宗货物, 在岸上成堆成垛的堆积如山,需要人工来疏解。这就催生了新堤的另一支规模庞大的产业大军,旧称箩行。解放后改称搬运工人。搬运站最初设在西岸茶馆一楼,属官办组织,另有一拨人独立门户,独自揽活,被正规的搬运工人戏称为野鸡班。新堤从事搬运的人数,几乎占了全部劳务市场的三层。</p><p class="ql-block"> 搬运大军,无论是中央正规军还是地方杂牌军,装备绝对一样,一律青灰短衫短裤,老蓝布汗巾盘在头上,古铜色肌肤,鼓凸的臂肌和胸肌。货物堆积而成的山与山之间,就是他们广阔的战场,扛的扛包,挑的挑担,“嘿嗬,嘿嗬”的劳动号子响彻十里外滩,这充斥着浓烈汗味儿的旋律,延续着原始部落“吭唷”派歌手的阳刚。</p><p class="ql-block"> 每天往返翻越长江大堤的货物,足有成百上千吨,全靠每人一副肩膀,一担箩筐,一辆板车搬运。站在长江大堤,俯瞰大堤内外,但见一遍涌动的人潮,一遍飞扬的尘土,一遍嘈杂的声浪,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人海战役,什么是蚂蚁搬家。</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群“蚂蚁“和他们的付出,才使得源源而来又源源而去的蜀盐,吴布,鄂米,湘竹日以继夜,在洪湖港埠吐纳集散;才使得洪湖经济命脉,血液欢畅地循环……</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与河流文化同兴衰,共进退。</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内河与外河的船歌交响乐,才有了洪湖一地,在漫长农耕社会里的相对富庶。“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此言不虚。</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洪湖陆路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辐射南北的公路网的全面铺展,洪湖一域的物流,转而依靠更方便快捷的汽车运输。因此,古老的木帆船运输业最终退出了货运市场,那传唱了千年的洪湖船歌已经离我们远去,只缭绕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宜法常年谋生在外,又是一年回乡省亲。</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江滩公园,这里是当年外河码头的遗址。凝视长江,河滩上几只水鸟,悠闲地梳理着白色的羽毛。江面上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十里港区,一遍死一般的沉寂。</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外滩啊,你当年的繁华去哪儿了?我落寞。</p><p class="ql-block"> 脚下是凄凄芳草,头顶有缤纷的落英,晚秋的景致固然美好,但我依然怀念那远去的船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待续 内荆河上第一艘机动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