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怀旧】一

王宜法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船歌(上)</p><p class="ql-block"> 王宜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有条内荆河 ,源出荆门山,东南流向,两岸林木苍翠,一河清水碧透,蜿蜿蜒蜒,穿越江陵 沔阳,监利,在洪湖县城的茅江口入注长江。 </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的故乡。 </p><p class="ql-block"> 故乡自古鱼米丰饶,然车马不畅 ,陆运不兴,惟有通过襟江带河的茅江口转运物产,长途贩运,与四川,湖南,江西 諸省往来贸易,互通有无。贩运的大宗商品,主要有棉花和稻谷。 </p><p class="ql-block"> 每至夏秋河水丰盛,最是航运繁忙之时。一艘艘满载货物的木帆船,先是出没于洪湖腹地的河湖港汊,然后源源进入内荆河,舳艫相接十余里不绝。</p><p class="ql-block">  木帆船全靠人力驱动,有风就扬帆,无风则鼓棹。船家一个个赤膊短裤,皮肤晒得烏七八黑,汗珠儿沿路撒在河水里。不过,也有船上伙计苦中取乐的,瞅空调戏起河边洗衣的村姑来,用撑船的竹篙拍打水花,溅得人家浑身透湿,惹得村姑们挥舞着捶衣的棒槌,跳起脚来大骂不止:“你个浪尸,砍脑壳的,少年亡哦嗬……。 </p><p class="ql-block"> 木帆船队向茅江口进发,集结之处是河的尽头。上起柏枝丫,下延老闸背;东岸黑爹爹庙 西岸衙门口。即现今一桥至三桥河段。 </p><p class="ql-block"> 日近黄昏,进港船舶越聚越多,把内河港口挤得水泄不通。密密匝匝,俨然一座浮动的城池。驾船的和挑萝的聚在一起,船夫和挑夫拢到一堆,嬉笑怒骂,吆三喝四,落蓬下锚,装货卸货,忙得是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当夕阳滑落下长江大堤,堤面泛出一抹胭脂红,船家又开始了闲暇时的忙碌。 老板夫妇把绳子拴着的一串伢们,苕货,贱货,荒货统统释放出来,随后在河坡上埋锅造饭,锅巴饭焦黄焦黄,噴噴香,河水炖活鱼,撒上一大把红京椒,煮得是“咕噜咕噜”响,一家子在船头平板之上盘腿围坐,大块吃鱼,大碗乘饭,大杯喝酒,其乐也融融。 </p><p class="ql-block"> 待到天擦黑时,看看两边相邻的船,不明就里的左右摇晃 ,船老板夫妇会心地一笑,钻进船舱 ,把彼此剥得精光,压抑地低吼尖叫,尽量不弄出动静。但小船儿不与他们配合,在河面欢快地摇曳,荡起一圈圈涟漪,演奏出人世间最销魂的小夜曲…… </p><p class="ql-block"> 无数先民后辈,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内荆河上,白帆点点,船歌声声,男人粗旷,女人柔情 ,这就是我原生态的故乡。抹去这颗明珠上历史的尘埃,你会发现 ,她闪耀的是农耕文明的光辉。 </p><p class="ql-block"> 夜深沉,如林的樯桅托举起一轮明净的皓月。月光下,故乡睡着了。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证 ,内荆河原本不是一条纯天然的河流。自战国监利人伍子奚执掌楚国水利起,历代官府,发动民夫,将一条条互不相连的沟沟渠渠,开挖沟通。他们利用东春枯水季节,冒着凛冽的北风,顶着纷飞的雨雪,成千上万双赤脚,踏进刺骨的淤泥里,人手一把铁锹,挖泥掘土,施工不息,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最终有了这条纵贯江汉平原东南部,全长358公里的水运大通道;有了这条长途贩运,贸易通商的经济大动脉;有了湖面鱼儿跳,天上野鸭飞的勃勃生机。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我们伟大的先祖们,以勤劳智慧,以坚韧不拔,向饥荒宣战,向温饱进军,在洪湖岸边演绎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旷世传奇!</p><p class="ql-block">  (待续,翻越长江大堤之后的另一组船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