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一一唐山十五中老三届迁安插队知青五十年再回首

星岩

<h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8年是唐山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2019年1月7日是唐山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1968届,五千多名初中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日。</h3><h3>1968年9月27日、10月11日、11 月6日、12月10日,1969年1月7日唐山十五中66、67、68 老三届五批五百多名毕业生告别亲人、告别母校、告别城市,集体乘车奔赴百公里之外唐山北部山区迁安县(现迁安市)大杨官营、杨各庄、徐流营、新房子、建昌营等五个公社、三十二个大队、三百多个小队插队下乡,踏上了足够用一生来回味的知青生涯!</h3><h3>那是一段动人心魄的艰辛历练,那是一曲风华正茂的青春乐章。忆难忘岁月往事梦蹉跎;再回首至今鬓染银霜色!</h3><h3>半个世纪前,满脸稚气、青涩的我们插队来到了迁安山乡,第二故乡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我们挥汗如雨的青春,收藏着每名同学忘不掉的记忆,让我们用亲身的经历和感悟来记录见证这段难忘的经历!纪念永存的知青精神!</h3><h3><br></h3>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我在市重点小学开滦西山路小学六(丙)班毕业时参加全市统一严格的小升初考试,考场设在唐山女中,这也是我一生中在学生时代唯一进入的一次国考考场。我与同班同学王乐平、汤二存三人被第一志愿唐山市重点中学唐山十五中录取,分到一(4 )男生班,班主任是李浩老师。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统考时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最后一年小升初填报志愿参加国家统考。非常感谢当年小学母校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小学毕业照,这也是自己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张学生时代的毕业照。1966年至今,小升初取消填报志愿参加国家升学统考,改为就近划片招生直接入学。</p> <h3>我们的母校唐山十五中始建于1902 年,原称永平府省立中学堂,校址在今卢龙县,革命先驱李大钊1904 至1905年曾在此校就读。1928 年学校迁入唐山,1933年改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1956年学校改为市立中学,高中部更名为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原省中校址专设初中,更名为唐山市第十五初级中学。</h3><h3>图为1973 年老三届毕业生重返母校在校西门前合影。</h3> <h3>此为十五中前身《永平府中学堂》石匾额,珍藏于原唐山十五中高中部、现唐山一中校史馆。</h3> <h3>当年,1966年夏本该毕业的66届和未能完成学业在校的67届、68届三届同学统称为"老三届"。当时,十五中66届6 个班(3个男生班、2 个女生班、1个混班);67届8个班全部混班;68届8个班全部分班,(3个女生班、5个男生班) 。另单设一个68 届社会招生夜中班。总计1300多人。68年9月27 日66、67两届毕业生开始离校,部分同学首批奔赴迁安县及柏各庄农场,部分同学分配企业等。68年12月22日毛主席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新的热潮,68届同学离校分配时"全部拉"上山下乡集体插队或个人回乡。</h3><h3><br /></h3> <h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一批风华正茂的初中同学离校时没有毕业证,也深深遗憾的没能留下初中学生时代班级合影。这是我离校前16 周岁时满脸稚气的照片,回城后一直摆放在家中玻璃板下,76 年7.28 唐山大地震时房屋倒塌玻璃板被砸碎,照片上留下了多道划痕,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记!</h3> <h3>这是当年插队前,我与同班同是班委同学,下乡同在一个大队、同住一个知青大院、同睡一铺土坑的韩惠庆合影留念。</h3> <h3>《唐山知青》一书整理出唐山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此为1968年9月首批及第二批知青下乡时的记载。</h3> <h3>1968年9月27日,唐山十五中66、67 两届毕业生迁安插队知青乘车奔赴迁安县新房子、建昌营等公社大队。</h3> <h3>迁安县位于唐山市区的东北端,东邻卢龙,西接迁西,北以长城为界与青龙相接,南与滦县相连,距唐山市区二百多里。这是当年的迁安县老地图。</h3> <h3>1969 年1月7 日,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68届毕业生登上汽车,集体奔赴迁安下乡插队。车在进入迁安境内野鸡坨北十多里处一道口停下来,我们六男四女十名同学身挎着背包,随着带队留校高年级同学喊着手中的名单依次走下了车门。当天刚过小寒,正值二九期间,我们下车后,冷风扑面,茫然放眼四周,只见东西北三面不远处都是大山,道路两旁停着马车,站着迎接我们到来的乡亲们。他们黑红的脸庞透着善良朴实,有的人脖子上套着小鼓,用手使劲的敲着,还有的人吹着喇叭,敲锣打鼓欢迎我们坐车拉着行李木箱进入大杨官营公社卜官营大队。</h3> <h3>进村后直接来到了大队部,正赶上村里部分老乡在院子里开会,当时大家用热情又新奇的目光投向我们,有的还相互说着,瞧,这都是城里来的大洋肖(学)生啊!</h3> <h3>当晚,大队革委会主任张琢为我们讲了进村后的第一课,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并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要安下心来,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接受艰苦的劳动磨炼,安心扎根。在煤油灯下,我在日记本上记下了插队下乡第一天的详细经过,在结尾写道,从学校走入社会,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学习走向劳动,新的一天开始了!是啊!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即将开始的崭新生活,那时年少的我们不谙世事,在物质匮乏的农村,不晓得今后的日子会如何的艰辛。伴随着这一天,我们开始了早起晚归与贫下中农同甘苦的岁月,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一个时代的召唤!</h3> <h3>当年我插队的大杨官营公社归赵店子区委管辖,(当时全县辖八个区四十一个公社、安置知青 两千五百多人)该区管理五个公社,其中大杨官营公社安置的是十五中知青,赵店子公社安置的是唐山女中知青,野鸡坨公社安置的是天津知青。这是赵店子区当时整理留存下来的几百名下乡知青的资料册。多年以后,当亲手打开这本已泛黄的登记册,翻到有自己和同学名字的那张当年大杨官营公社卜官营大队知青登记表的瞬间,恍如隔世,无限感慨,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h3> <p class="ql-block">卜官营大队(村)男知青:</p><p class="ql-block">一(4)班 韩建华 刘小星 王乐平 刘春生 韩会庆 、张云波 张清瑞</p> <p class="ql-block">卜官营大队(村)女知青:</p><p class="ql-block">一(2 )班 牛一珍 刘丽杰 周以诺 于淑珍</p> <p class="ql-block">毕业时,风华正茂的大杨官营公社卜官营大队女知青与新房子公社军屯大队女知青及回乡女知青六名同班同学离校前合影留念。</p> <h3>四名女知青在村知青大院内女宿舍门前合影。当年知青大院盖的是东西一排六间正房,女宿舍西墙外两房间曾为市下放干部居住,东墙外是一间知青伙房,伙房东紧邻的是一铺炕上可以同时睡下十人的两间一明男知青大屋宿舍。多年以后,每次回到第二故乡的同学们都要来到旧址这里驻足停留久久凝视,因为这里留住了我们一生挥之不去荡气回肠的别样青春芳华!</h3> <p class="ql-block">当年下乡时,背包里带上了喜爱的重音口琴和自己喜欢的小说、老歌本,特别是珍爱的老电影插曲歌片集(那时老天桥下口有摆摊的小贩卖一、二分钱一张歌片,买回家中用水彩颜料涂上彩色后,用相角套上粘贴在笔记本上制成歌本,陪伴着度过知青岁月) 夏日里晚饭后空闲时,知青点小院中也不时飘起"远飞的大燕"、"九九那个艳阳天"等欢快旋律的歌声,借以冲刷掉苦乐年华中辛劳的一身疲惫。</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农村人是很少有进城里电影院看电影的。农村里时而来放映队演上一场电影就是一件轰动全庄的大事。全村老少吃完晚饭差不多都要去看,虽然大都是《南征北战》《奇袭》等反复放映多遍的电影,但本村看完之后,还要全公社四外八庄去追着看。在插队五年里,记得唯一一次过滦河北上二十里外迁安县城电影院花二毛钱看的一场电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朝鲜故事影片《卖花姑娘》。同村的七名男女知青同学在迁安县城照相馆也留下了知青年代唯一一张合影照片。</p> <h3>回忆我们那时候……</h3> <h3>1972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我们将养了一年的两头猪准备杀了过大年。当年农村穷,平日里是不吃肉的,旧历年关前大都有杀年猪的习俗。那时养猪是从来不用饲料的,知青中轮到谁做饭责谁管喂猪,喂的都是剩饭和白薯秧子等,养肥猪出栏是要养一年的,猪肉的味道要比现在强很多。到准备杀猪时我们才知道,当年按规定杀猪是要在发生屠宰行为时向国家交纳屠宰税,每头猪要交一元钱屠宰税。当时我们请来我所在的四小队杀猪匠张良,知青们亲眼目睹並参与了杀猪放血、吹猪褪毛等全过程。赵店子税务所人员下乡来到知青大院 东南侧猪圈验猪后现场收税开票,这是知青生涯中唯一一次交税的记忆,这张两元钱记录当年知青生活的杀猪税票四十七年来保存完好如初。</h3> <h3>当年去公社所在地丁庄供销合作社,修补知青点一副水桶时保存下来的发票。</h3> <h3>插队时我们11名知青被分到十个生产小队同老百姓一起出工劳动挣工分年底分红。后来大家集体吃住在大队专门为我们插队知青盖的知青大院内,每个人轮流排班值日当厨做饭一直坚持到最后。搬进知青大院后,我被大家推选担任了知青点生活管理员。在插队五年后,1974年1月回城前夜整理物品时,煤油灯下,面对几年来保管的知青点包括杀猪交税票、去公社所在村丁庄合作社修白铁水桶收据、赶着小驴车驮着粮食去野鸡坨粮站换回家探亲的全国粮票、去二十里外迁安县城赶集购买生活用品等等各种单据,望着屋内窗外的熟悉的院落,沉思许久,挑出了每人一张年终工分支出收入分红单据和几张其他有意义的收据,做为这段知青生活岁月痕迹的历史见证平整珍藏在日记本内至今。这是一队知青同学韩建华下乡第二年出工生产劳动白天加早战午战夜战等辛苦挣工分年终总支出收入分红单据。透过这张近五十年前的一纸下乡小队会计年终分红单据,可以从分分角角的流水记录中见证到知青时代历历在目的日常生活状况,再现送粪春种收麦收秋季节披星戴月耕耘田间的劳作,彰显了知青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艰辛!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知青时代历史往事的沉重并不如烟,今日翻看此表,又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当下!</h3> <h3>1970年11月12日,卜官营大队一队知青韩建华参军入伍,第一个走出了知青大院。</h3> <h3>这是四十九年前(1970年底)韩建华在部队寄给我的知青书信。当年的知青与家人和同学之间的往来书信见证了那个年代、那段难忘的往日时光,弥足珍贵!</h3> <h3>1972 年12月11日,卜官营刘春生、丁庄王世龙、张都庄白树旺、李家峪杨铁流四名68届知青参军入伍赴张家口驻地时的合影留念。</h3> <h3>返城前,我将插队时贴在知青男生宿舍土坑头旁的1973年历画取下珍藏,也留存住知青岁月的时代印记!</h3> <h3>1974年初,告别洒下青春汗水的卜官营村,即将踏上返程之路时,大队知青领导小组成员、治保主任韩志宽在赠送纪念的日记本上深情留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临别赠言。</h3> <h3>在举办纪念唐山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展览时,当年的下乡通知书、日记本、老照片、手提包、税票、发票等众多参展物件吸引了前来参观的老知青及众人关注,无限感慨这段无法让人忘却的历史!</h3> <h3>卜官营村知青三十年后再相聚。</h3> <h3>卜官营知青插队三十年后重返故里,与当年的村领导班子成员合影留念。</h3> <h3>当年卜官营村干部与知青三十年后重返故里时的签名纪念封。</h3> <h3>插队五年,经受了磨砺的同时,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三十年后,父老乡亲们与当年知青再次紧紧握手相聚时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当年知青于淑珍所在的三小队会计韩志礼无限感慨,临场赋诗高声诵读倾诉乡情!</h3> <h3>在当年有两名女知青曾在这里代过课,业余时间大家经常欢快切磋乒乓球艺的完小学校院内留张影。</h3> <h3>来到当年一同植下果树的北沟林业队。</h3> <h3>手拉着手,与乡亲们再次走进那间熟悉的,糊着窗户纸的林业队部屋里,亲切的在铺着旧炕席的土炕上盘起双腿一坐,瞬时一下子找到了那种纯朴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岁月。</h3> <h3>下乡四十年时,卜官营当年村干部及时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知青的签名纪念片。</h3> <h3>卜官营知青插队四十年后聚首再返故里,在村东口合影留念。</h3> <h3>看见你们格外亲!当年老乡与知青分别多年后相见仍能清晰地唤出每位的名字。 </h3> <h3>这是插队五十周年,知青同学重返第二故乡时与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合影留念。当大家快步登上村北头旧称"大庙"的小学校高坡眺望村容新貌,当年的知青深深感概五十年后的岁月变迁!</h3> <p class="ql-block">哦,老井!当年村东头的这口老井,是沧桑岁月的历史见证!勾起了我们知青对青春过往的浓浓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简陋的院落面前,我们驻足久久凝视,这就是当年的知青点,大地震时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多年以后,这里仍镌刻着流逝的岁月和历史的沧桑,栖息着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和苦涩的青春芳华!</p> <h3>回城后难忘的每一次相聚。</h3> <h3>卜官营知青从插队三十年相聚重返故里时至今,每年的一月七日都要聚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那段历史的经历者见证人,大家将此下乡纪念日定为了我们的"知青节"。是啊,我们的青春贡献给了那个时代!历史也留下了我们浓墨重彩的这一页!共同的经历形成的特殊情感,日益沉淀,历久弥新!这是2010年相聚时,一同学即兴赋诗,字里行间真切地流露出深深的知青情结。</h3> <p class="ql-block">当年大杨官营公社共有六个大队安置知青,除卜官营大队外,还有张都庄大队、丁庄大队、李家峪大队、爪村大队和大山东庄大队。八十年代初大杨官营公社改乡,迁安县改市后,大杨官营乡并入野鸡坨镇。</p> <h3>张都庄村知青 </h3><h3>男生 一(4 ) 班 聂国光 管韫忠 唐贺明 张显迹 赵运来 张立生 一(8 )班 白树旺 路启明 韩长在</h3><h3>女生 一(1 )班 董庆霞 李欣生 李丽华 杨小芹 (夜中)班 石桂芝 张淑英 苏春梅 黄福英 刘素荣 王安静 张玉敏</h3> <p class="ql-block">1973年,张都庄女知青董庆霞作为赵店子区工委五个公社知青中唯一的代表赴唐山饭店出席唐山地区知青代表会议。当时迁安代表团成员中共有五名十五中知青:新房子公社新房子大队女知青刘湘萍,建昌营公社果园大队女知青李雪梅,杨各庄公社包各庄大队女知青马淑华,徐流营公社曲河大队知青姜文增。</p> <h3>丁庄大队(村)(当年大杨官营公社所在地)知青</h3><h3>男生 一(7) 班 王世龙 王永奇 李德顺 董春如 等</h3><h3>女生 一(1)班 付艳萍 孙淑玲 一(2)班 白雯 王美玉 王井芝</h3> <p class="ql-block">大杨官营公社丁庄大队女知青 白雯 付艳萍。</p> <h3>四十多年后,丁庄女知青与杨各庄公社、建昌营公社女知青相聚。</h3> <h3>李家峪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7 )班 刘大光 杨铁流 王述义 周和平 二(1 )任纪岐 三(1 )张保生。 夏家然</h3><h3>女生 一(2 )邓少玲 潘小琳 董丽英 杨 菁 朱克珉 朱克琪 丁会娟。二(1 )王志刚 三(5)陈倩君</h3> <p class="ql-block">四十八年后,李家峪大队女知青与一(2)同班同学迁安知青及回乡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爪村大队(村)知青</p><p class="ql-block">男生 二(1 )班 陈境全 田锁深 二(5 )班 刘旭明 三(1 )班刘占元。 张立唐 常 杰 韩炳长&nbsp;</p><p class="ql-block">女生 二(1 ) 班 吴淑芬 二(6 )班 王秀玲 二(7 ) 班 高秀荣 马春霞 二(8 )班 陈巧合 三(5 )班 金芝芬 三(6 )班刘艳珠 刘玉珍。&nbsp;</p><p class="ql-block">女中 马春芝 开三 田秀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八年后,爪村知青相聚重返故里。</p> <p class="ql-block">爪村大队知青与后窝子知青相伴一起同返爪村故里。</p> <h3>大山东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1 ) 班 宁玉增 二(3 )班张维新 闫小林 二(4 )班 部瑞林 史 平 王兰胜 二(5 ) 于福林 二(6 )班 邵 蒙 二 (8 )班 张介一 三(2 )班 耿双来 李海宁 三(3 )班 赵俊红 岳金山。荆天琪 李运忠 冀清石 </h3><h3>女生 二(1 )班 荆天一 二(3 )班 耿 沂 二(4 )班 王玉玲 二(5 )班 饶良章 何立丹 二(8 )班 梁小妹 三(6 )班 许连凤 刘秀芝 李金兰 宋念涛</h3><h3><br></h3><h3><br></h3><h3>此为当年大山东庄部分知青(左一 部瑞林、右一耿双来等)与大队干部合影。</h3>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大山东庄知青重返故里,在当年知青大院合影留念。</p> <h3><br /></h3><h3>四十年后,大山东庄知青相聚重返第二故乡合影留念。</h3> <h3>当年杨各庄公社有十个大队安置知青;徐流营公社有五个大队安置知青。八十年代初杨各庄公社改乡建镇;徐流营公社改乡后并入杨各庄镇。</h3><h3><br /></h3> <h3>楊各庄公社包各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5 )班 王家骥 路春元 一(6)班 梁朝群 刘 勇 芦利先 李运广 一(8)班 蒋世平 王湘洲 李冠祥</h3><h3>女生 一(3 )班 孙芝英 张晓颖 张晓凤 吴利人 罗之琇 马淑华 孙文哲 姚念远</h3> <p class="ql-block">包各庄男知青李冠祥(左)王湘洲(右)</p> <p class="ql-block">包各庄男知青梁朝群(右)</p> <h3>杨各庄公社杨各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6 )班 张润德 宋巨普 杨荣昌 李 伟 方崇元 刘晓明 王玉成</h3><h3>女生 一(1 )班 王淑琴 甄桂萍 郭宝兰 李小芹 张素香 一(2 )班 黄小优 一(3 )班 肖良敏 袁秀丽。</h3> <p class="ql-block">杨各庄男知青方崇元(左)杨荣昌(右)</p> <h3>杨各庄公社周各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4 )班 车永利 赵得全(赵得强) 一(8 )班 李宝生 罗应举 王庆田 张胜堂 董春生 王久昌 安宝仁 开滦三中赵得成</h3><h3>女生 一(1 )班 苏晓军 张秋香 解海燕 杜嘉林 牛淑兰 亢玉华</h3> <p class="ql-block">女知青苏晓军、解海燕与当地女青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杨各庄公社周各庄大队同班女知青苏晓军、张秋香插队一年后回唐探亲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弟赵德全与兄赵德成亲哥俩一同插队下乡到周各庄。当年迁安知青队伍中有十多对兄弟、姐弟、兄妹、姐妹一同插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15日,苏晓军与张秋香重返故里,在当年的知青大院合影留念。</p> <h3>杨各庄公社代家沟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5 )班 曾敏 宋忠海 胡卓民 貟 超 郭 龙 鄂铁军 </h3><h3>女生 (夜中)班 芮晓华 陈建英 刘淑芬 邓玉民 卓素敏 范玉香 赵莲花</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四十多年后,代家沟知青与本班同学相聚合影留念。</h3> <h3>杨各庄公社皇姑寺村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8)班 刘荣武 程昌党 雷风鸣 谷端仲</h3><h3>女生 一(3 )班 王素英 郭丽纯 杨素琴 门桂莲</h3><h3><br /></h3><h3>1998 年8月22 日,皇姑寺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时与当年村支书和老房东合影留念。</h3> <h3>杨各庄公社鸡鸣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 (5 )班 冯国龙 李学建 祁新民 孙东升 二(3 )班 张孝铭 二(6 )班 姚玉兰二(8 )班 张 本 王振起 许观宏 </h3><h3>女生 一(1 )班 王东权 蒋淑兰 徐凤霞 一(2 )班 郑桂芝 一(3 )班 郝桂荣 吴玉玲 三(6 )班 相兰英 吴瑞玲</h3> <h3>杨各庄公社张新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8 )班 王会民 王义刚 芦仲之 等</h3> <h3>杨各庄公社桲林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6 )班 王增权 一(5 )班李彦勤 二(8 )班 张金弟 贾大卯 袁志国。岳博然 </h3><h3><br></h3><h3>此为二(8 )班桲林知青与本班同学聚会合影</h3> <h3>杨各庄公社尚武旗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6 )班 赵建华 一(8 )班 王玉和 程健康 刘贺义 时光占 李铁柱 宋树开</h3><h3>女生 一(3 )班 李翠英 赵华荣 孙佩兰 刘玉兰 </h3><h3>四十多年后,尚武旗大队知青与一(3 )班知青合影留念。</h3> <h3>杨各庄公社揣 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4 )班 刘俊民 梁建宇 一(8 )班 刘东升 杨开民 甘润合</h3><h3>二十五年后,一(4 )班 揣庄大队知青与同班同学大杨官营公社卜官营大队知青、张都庄知青,徐流营公社曲河大队知青及部分同班回乡知青同学相聚合影留念。</h3> <h3>徐流营公社徐流营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 (7)班 王旭阳 孙印章 高盛发 艾福海 翟民勤 张 全</h3><h3>女生 一(3 )班 金玉玲 王兰芝 崔素华 蔡秀英 柴立华 李会珍 韩秀玲</h3> <h3>四十多年后,徐流营村女知青与包各庄女知青相聚在一起。</h3> <h3>徐流营公社尚场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6 )班 刘建新 二(7 )班 孔令金 刘新斋 陆家鹏 果继庆 二(8 )班 星国庆 三(2 )班 吴贵增 宋巨德</h3><h3>女生 二(6 )班 孟 琳 林秀彬 耿林雨 二(8 )班 李贵荣</h3><h3><br /></h3> <h3>徐流营公社曲 河大队知青</h3><h3>男生 一(4 )班 檀友学 张林溪 姜文增 李相台 张洪涛 张景纯 一(6 )班 张福成</h3><h3>女生 (夜中)班 艾 红 等六人</h3><h3>四十八年后,一(4 )班徐流营公社曲河大队知青与同班同学大杨官营公社卜官营大队知青、张都庄大队知青,建昌营公社大桥庄知青及部分回乡知青相聚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徐流营公社小套大队一(3)班女知青王毅红(前右一)、刘雅丽(后左一)70年与宣传队乡亲合影留念。</p> <h3>徐流营公社小 套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年级 董加华 胡广存</h3><h3>女生 一(3 )班 王毅红 边月荣 刘雅丽</h3> <h3>徐流营公社徐流口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4 )班 陈庆华 二 (7 )班 刘光彦 华宝晶 杨开诚 付秀岩 刘光奇 三年级赵云亭</h3><h3>女生 二(7 )班 齐玉珍 唐 春 周春芳</h3> <h3>徐流口村泥墙土瓦的知青老院,被村里乡亲保护为"知青屋"旧址。多年后,当年的知青同学们多次返回故里,走进这所当年熟悉的知青屋中,望着曾朝夕相处的老乡,看到山乡美丽乡村的巨变,在"知青屋"前合影留念,回顾过往的知青岁月,感慨万千!</h3> <h3>当年新房子公社有六个大队安置知青,建昌营公社有五个大队安置知青。八十年代初建昌营公社改乡建镇,新房子公社改乡后并入建昌营镇。</h3> <h3>新房子公社新房子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三(1 )班 路建生。于福来 翟 元 高 健 林 西</h3><h3>女生 二(2 班 王正新 高 迅 三(5 )班 林 霞 刘湘萍 刘湘芷 张增宁 张增康</h3> <p class="ql-block">1974 年元月,新房子大队女知青刘湘萍作为迁安县知青代表参加唐山地区上山下乡知青回市报告团合影留念</p> <h3>四十多年后,新房子知青再相聚合影留念。</h3> <h3>新房子公社军屯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3 ) 曹康白 倪育才 孙元怡 &nbsp;二 (8 ) 朱 凯 陈 平 三(1 ) 张建飞 三(2 )顾 星 黄郁仲 胡卓群 路 瑜 三(4 )计永增</h3><h3>女生 一(2 ) 夏 秦 二 (3 )徐珊身 夏伟荣 巴纪新 二(4 )白 翔 二(7 )陈玉环 三(5 ) 贾建园 三(6 )田秀荣 赵淑兰 梁润莲</h3> <h3>四十多年后,军屯知青再相聚合影留念。</h3> <h3>2008年,军屯大队知青在《唐山知青》发行活动展板前激动的看到了当年全村知青合影的老照片。 照片刊登在2009 年1 月6日《唐山劳动日报》。</h3> <h3>1998年8月9日,军屯知青回到当年插队的村庄,指着山顶的长城遗址对他们完全不懂得这段历史的孩子们说,那里就是我们林业队战斗过的地方……照片刊登在1998年8月底《唐山劳动日报》。</h3> <h3>1998年8月8日,十五中老三届579名同学举行了离校后大型联谊活动。三十年前,本该于1966、1967、1968 毕业升学的同学们,没有能够享受到父母的爱抚、家庭的温暖……大部分来到了迁安等农村或柏各庄农场上山下乡。三十年后,当大家在一起回首那段岁月时,並没有仅仅沉缅于慨叹,正如有的同学所说:"三十年来,我们艰辛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忍耐过,我们牺牲过,我们奉献过……" 我们还要努力向前践涉,向上攀登。这是联谊活动后军屯等村知青重返故里留影纪念。《三十年后的团聚》组照 刊登在1998年8月14日《唐山晚报》。</h3> <p class="ql-block">新房子公社闫场大队(村)知青</p><p class="ql-block">男生 三(1 )班 赵宝华 丁汝志 三(2 )班 杨 中 王德文 王学成 朱 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闫场大队知青重返故里合影留念。</p> <h3>新房子公社东三家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4 )班 洪学强 王顺福 贾玉书 王福泰</h3><h3>女生 三(5 )班 潘加里 二(2 )班 李捷先</h3> <h3>四十八年后,东三家大队知青与包各庄大队知青、东堡子大队知青欢乐相聚。</h3> <h3>新房子公社东堡子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二(6 )班 尹志刚 三(3 )班 王荣生 吴成全 三(4 )班 黄 健 王新民</h3><h3>女生 二(5 ) 马 明 马 黎 王 静</h3><h3><br /></h3><h3><br /></h3> <h3>新房子公社 郑 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7 )班 梁玉荣 二(3 )班 苏连友 二(4 )班 赵双生 二(6 )班陈德琪 三(3 )班 邓开季 三(4 )班 王毅民 李 军 纪树峰</h3><h3><br /></h3><h3>三十七年后,三(4 )班郑庄知青与同学们相聚在一起。</h3> <h3>建昌营公社冷口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三(1 ) 王晓东 黄林彦 张哲明 于冬立。 赵国维 张志平 张绍林 杨默</h3><h3>女生 二(2 ) 张大明。 李 军 王朝霞</h3> <h3>建昌营公社大桥庄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4)班 李大伟 一(8 )杨达明 张景华 一中 张景春 (夜中)班 艾振合 邓吕新</h3><h3>女生 一(2 )班 黄郁芳 罗 明 何芝荣 韦宜</h3><h3>一(3 )班 高秉丽 三(5 )韦 新</h3> <h3>建昌营公社前窝子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8 )班 阮宝生 芮继明 李冠祥 白和平 边绪海 等。</h3><h3><br /></h3><h3>四十多年后,前窝子知青与本班同学相聚合影。</h3> <h3>建昌营公社后窝子大队(村)知青</h3><h3>男生 一(5 )班 冯 凯 唐 凌 刘 力 李鸿义 段北元 彭树棣 沈久成 一(6 )班 杜少贵 一(7 )班 刘幼其 杜坤山 </h3><h3>女生 一(1 )班 黄素芬 杨素玲 代肖洁 一(2 )班 黄 镕 一(3 )班 梁丽琦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建昌营公社果园大队(村)知青</p><p class="ql-block">男生 三(1 )班 许建华 周功丛 唐 巍 毛荣生</p><p class="ql-block">女生 二(2 )班 李雪梅 三(5 )班 刁滨生 丰淑芹 王爱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后,果园大队知青许建华(左)与新房子公社闫场大队知青杨中(中)、东堡子大队知青黄健相聚合影。</p> <h3>上述公社一些大队知青中还包括<br /></h3><h3>男生 一(7 )班 孙信忠 张秀中二(1 )班 刘保军 二(4 )班 刘雁青 张全乐 田 勋 苏秀琪 三(3 )班 赵彩林 等人</h3><h3>女生 二(2 )班 刘国芹 二(3 )班 田国琴 二(4 )班 缪红霞 二(6 )班 刘瑞玲 三(4 )班 王秀兰 三(5 )班 何丽珍 等人</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知青岁月如白驹过隙渐行渐远,但回眸过去,一段知青史岁月如歌,永远令人荡气回肠!一代知青的热血青春奋斗精神会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不忘初心,永葆青春!</h3><h3><br /></h3><h3>感谢所有提供珍贵老照片和祥细人员资料的十五中迁安插队知青老同学!</h3><h3>向所有的知青朋友们致敬!</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