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人认为“凹”是后起字,这种认识不正确。凹,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一期(《英》2398;《合》19852)、四期(《合》32393)的卜辞文献中,都有“凹”字。</h3><h3> 关于“凹”的构字法,有的说是象形,有的说是指事。我们从字形上看,“凹”就像周围高、中间低的坑洼地的纵剖面。如果说它是象形,字形上确实非常形象。如果说它是指事,大概因为“凹”的词性是形容词,而象形所像的往往是物象,比如“日、月、山、水”这些象形字大多属名词,而“凹”在字形上尤其是金文“凹”字,确实有指事“低洼”所在的笔划。</h3> <h3> 【本义】周围高中间低。《说文解字》没有对“凹”作解释。《广韵》上说:“凹,下也。”《集韵》、《韵会》上都解释“凹”是:“低下也”。这些解释和字形正好是相合的。比如,明代杨慎《丹铅录》上说“土窪曰凹,土高曰凸。古象形字。”东方朔《神异经·北方荒经》上有“大荒石湖,千里无凸凹,平满无高下。”其中的“凹”都是本义。现代汉语常说的凹凸不平、凹陷、凹面镜等词语,也都是用的本义。“凸”和“凹”相对。《玉篇》中说:“凸,起貌。”是指中间高周围低。</h3> <h3> 凹面镜,镜片边缘厚、中心薄,起聚光作用。平行光照在凹面镜上,经过凹面镜反射后聚在镜子面前的一个焦点上。如果光源刚好在这个焦点上,所发出的光经过凹面镜反射以后就形成了平行光。凹面镜也叫凹镜、会聚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