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都四尚书一代宗臣郭朝宾(一、)

中国山东汶上尚书文化

<h1> 大明中都四尚书</h1><h1> 一代宗臣郭朝宾</h1><h1> </h1><h5>(重大历史题材大型电视连续剧《大明尚书郭朝宾》历史参考资料)</h5><p class="ql-block">郭朝宾祖父郭顺,字伯达,生于明英宗正统年间一农民家庭,去世于1501年,诰赠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夫人刘氏。</p><p class="ql-block">伯父郭伦,字大经,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卒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终年37岁,夫人高氏。生五子二女。长子朝卿,字御甫,次子朝聘,三子朝臣,四子朝冕,五子朝弼(中伤)</p><p class="ql-block">父,郭绪,字大绍,号竹庵,诰赠资政大夫、工部尚书,生于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卒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夫人陆氏。生五子二女,长子朝用,字新河;次子朝辅;三子朝贤,字应甫;四子朝宾,字尚甫,号黄涯,夫人刘氏;五子朝宗。</p><p class="ql-block">郭顺去世后,年隔七年,郭伦病故,终年三十七岁,整个家庭重担落在郭绪一个人身上,维持家庭生计,郭绪付出了很多,家庭发展壮大,人口达到百余人后才勉强分家。</p><p class="ql-block">今日汶上,古称中都,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孔子曾初任中都宰,留下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优良社会风尚,成为当时各诸侯国学习效仿的地方。这里历史悠邈,文明早现,使这个农民家庭成为当时广大民众歌颂学习的典范,谱写了流芳百世的篇章。</p><p class="ql-block">郭朝宾(1513-1585) 字尚甫,号黄涯。汶上城东槚柏村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建筑水利工程专家。明武宗八年(1513年)出生,幼年就读于昙山文昌阁。“少而博学强识”,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郭朝宾年仅22岁就进士及第,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同督饷及河南、陕西副使,浙江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右副都御使、浙江巡抚,户部侍郎、经筵讲官等职。出仕时,郭朝宾曾极力保一忠良,被权奸严氏父子所参,被贬为高邮判官。万历二年(1574)擢升工部尚书,诰受资政大夫。郭朝宾为人老成持重,判事准确果断,对下属不苛求,不计较,所到之处,无不受人拥戴。郭朝宾辅佐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四十余载,位极一品,为当时经济军事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任山西司郎中时,郭尚书被派往大同督饷。大同过去招商筹饷,权贵亲朋好友很多,占了位置却使粮饷极为匮乏。现在大同军务急迫,当局决心要清除积弊,所以选择郭朝宾来承担这个重任。郭朝宾来到大同审时度势,因为朝廷命令禁止游民来大同,而前任郎中因权贵靠近关防,剥夺商人的利益给予权贵,所以弊端就在郎中身上。在征得朝廷同意后,郭朝宾杜绝亲朋、权贵请托,张榜招边防商人,凡能转运粮草的,均可根据自身能力充实国家仓廪。官府根据商人多少付给银两或盐,然后迅速离开大同。这样一来,商人趋之若鹜,而游民却无利所获,自然就在大同留滞了。经过采取此项措施,不仅大同国库粮饷充裕,而且每年为国家节余白银两万余两。</p><p class="ql-block">郭朝宾任山西郎中两年后,被擢升陕西按察副使,在此任上,郭朝宾主要精力备兵西宁并处理民族事务。西宁地方有许多羌族部落,地方官吏对他们极尽虐待,激起当地民众揭竿造反。官军几次派兵镇压,反而激起更大的反叛,形势近乎失控。郭朝宾备兵西宁后,坚持以民族和谐为主,对地方官吏更加约束,并认真区分顺从和叛逆的羌族部落,有杀戮无辜羌民者一律处死。在西宁期间,一些羌族部落首领即使有反叛朝廷的念头,郭朝宾以诚相见,仅需一封书信申明大义,即可平息。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见,不妄剿杀,很快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保卫了西宁疆域的安全,促进了羌汉民族的和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郭朝宾在西宁三年,因父亲病故,回籍守丧,期满后出补河南副使。任职三年,迁升陕西参政,负责分守山西。当时有一家姓韩的大户,侵夺民田,被侵害百姓告到官府,但因原租田佃户藏匿,官司久久不能结案。郭朝宾到任后立即派人把被告缉拿归案,审问清楚后将田地归还被侵害百姓。</p><p class="ql-block">在山西三年后,郭朝宾因继母去世后回汶上守孝。至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补故官浙江,转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郭朝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报朝廷奏疏和修议,在东南沿海援戚继光抗倭,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隆庆五年(1571年),郭朝宾被诏入朝,擢顺天府尹。时有一朱姓宗室仆人仗势在集市上与人斗械,被军尉制止。这位仆人深夜潜入馆舍击伤军尉。仆人后怕,竟杀死自己小儿诬陷军尉。郭朝宾深入访察,从速予以查明惩办。</p><p class="ql-block">在顺天府尹任职时间很短,郭朝宾当年拜都察院右都副御史,巡抚浙江。在浙江主持土特产品收购时,系统调整了收购办法和价格,稳定了市场,避免了豪富权贵从中渔利。第二年(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即位,郭朝宾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政治、军事、建筑工程、河渠水利之学,郭朝宾被诏入京为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朝中一宠臣,为表现自己,几次奏请开挖珈河、胶河两条河道,郭朝宾经实地考察,发现开挖两河工程量巨大,国库银两不足,同时看到京杭大运河堵塞,南北交通经济命脉受阻,认为应该先治理大运河,而不是重新开河,劳民伤财,于是不加附和,不一味媚上,结果几次廷议,均以他的力谏而否决。此后,一谈起此事,人们都以“持重”二字称颂他。郭朝宾治理京杭大运河的奏折被皇帝准奏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岁修劳费越来越大。实施堆石溢洪道,改石滩坝为石坝和灰土坝,根据国库财力,逐年推进的方案,得到了国民的大力支持。郭朝宾等人奉命征调民工,京杭大运河的疏通治理工程在次打响。因工程巨大,生活艰辛,郭朝宾首先赶回家乡汶上,动员家人、好友及社会各界积极带头投入治河大军。黄河泛滥的泥沙所淤积清理完工后,第一批民工返乡,还有因思念家乡心切都想早日返乡。郭朝宾安排首下优先远路民工返乡,留守家人及运河两岸民工坚守抢险和后期工程,现在京杭大运河两岸已城为村庄,如梁山县毕庄村、刘肖仁村,东平县大峨山,台前县,阳谷县郭家围子,郓城县、邹城县等。两岸现郭氏人口已达两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万历(1580年)万历皇帝微服私访京杭大运河,一天上午郭尚书在尚书府“后乐园”接到“圣旨”,明日去大运河梁山段接驾,这次皇帝私访不通知地方官员。吃住农家,郭尚书接驾后把皇帝请到坚守抢险及后期工程留守的郭家小院,在此地休息停留,郭氏家人把唯一的雅间以尽有的粗荼淡饭招待了皇帝,万历皇帝很是高兴,起驾前并让随从人员留下文银。而后,在梁山大地上有一农家郭家小院,皇帝住下歇脚、喝荼吃饭的消息不胫而走。此事过后,这家郭家“小院”变成了人们的“观赏品”,一些人获悉后,专程跑来看看,座座,和沾沾皇帝的福气。</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县太爷怕犯下“大逆不道之罪”引火烧身,于是下令封口,人们很好奇,还是私下的议论,渐渐地,人们便把郭家小院,说成毕庄了。这次万历皇帝微服私访京杭大运河有很大的收获。工程官员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官民融合,真正了解到郭爱卿乃国之栋梁,是文武百官学习的楷模,皇帝对他说:朕可否到你府上歇歇脚?也好顺便考察一下古中都的风土人情,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郭尚书高兴的答应了。在郭尚书府“后乐园”皇帝和郭尚书两人谈论国事的灯光亮到天明。</p><p class="ql-block">元代会通河水源,曾采用“遏汶入洸”即在汶河上凿堽城坝引汶水入洸河,洸水流至济宁,通过会源闸(又称天井闸)分流南北济运。由于济宁地势比南旺约低5米,洸水入运后,水小时难于北流南旺段运道,水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走捷径的航线,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首先对山东省内会通河进行疏浚整治。因为古代开凿运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这样可以大减少工程量,会通河南北走向,是联结海河支流卫河与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线。在元朝末年,会通河,被黄河决口泛滥的泥沙所淤积,运河中断。如果想恢复这条航线,必须进行疏浚,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九年(公无1411年),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乡官白英。白英虽居乡里,但人品刚正不阿,无视权贵,认为官宦锦衣肉食者多为蠢才,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采纳白英的建议,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p><p class="ql-block">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p><p class="ql-block">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经过民工历时9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在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宋礼治运工程主要有疏浚会通河,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济运,建南旺运河分水枢纽等项工程。宋礼治运成功,保证了明代漕运的畅通。</p><p class="ql-block">这次引汶济运工程有三项,一是筑戴村坝,二是开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枢纽工程。戴村地形两岸夹山,坝基稳定,距南旺较近,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是分汶河水济运最好的制高点。戴村坝初建时为土坝,“坝长横亘五里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南岸开引河一道,名称小汶河,长90里,纵贯汶上县至南旺入运河,作为引汶水渠。同时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北岸坎河口(大汶河支流),筑一道滚水坝(沙坝),当大汶河水量小时,可拦汶水不傍泄,影响济运水量,当大水时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坝泄水入大清河,以确保戴村坝、小汶河及运河的安全。戴村坝建成之初,并不完善。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岁修劳费越来越大,到隆庆末年(1572年),经过几次廷议,郭尚书治理京杭大运河的力谏被皇帝准奏实施,总理河道万恭令工部主事张光文用工1.5万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长宽各一里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岁修的劳费。万恭说:“坎河者,旱则止汶以济漕,涝则泄汶以全漕。”万历十七年(1589年),总理河道潘季驯改石滩坝为石坝,长40丈,面宽1.5丈,底宽1.75丈,是一座溢流坝。清代延长到126.8丈。戴村坝枢纽工程分三部分组成,一是汶河河床段溢流坝、全长437.5米,这是戴村坝的主体,由坎河口溢洪道演变而来,第二是窦公堤,起导汶水济运水量的作用,全长900米:第三是灰提土坝,是非常溢流坝,在大洪水时,可减少河床下泄 量和小汶河水量。全坝总长1599.5米,兼有雍水、导流和溢洪的功能,至今仍在发挥防洪拦沙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始于战国吴越、开凿于随而盛于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局部通航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元代经过山东的全程通航也有七百余年,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他是一条运输的河,文化的河,生态的河,更是一条科技的河。它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更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及政治上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水运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可以和长江、黄河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大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巧合的是这次大火也是发生在四月时节,当日(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楼,奉天门,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因为烧毁过重,使当时的嘉靖皇帝不得不颁诏“暂设朝仪于端门”,但对于如何重建,究竟是先做朝门好,还是先做三殿好,一时拿不定主意。由于明代诸司实行的是三年一朝觐的制度,下一年正是大朝之年,届时天下官员都要来朝,考虑到“兹因明冬万方入觐,目前悉端门行礼,颇不雅观”,而三殿的营建,“事体重大,工费浩繁”,所以还是决定先做朝门和午楼。这样实际上可以使已经一片荒凉的外朝地,即有朝所,又遮荒僻。因此当时对门、楼工程催办甚急。但留下来的营建记载却是: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三十七年六月辛卯“新建朝门、午楼、东、西角门,左、右顺门,阙左、右等门工完”。一直到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三殿工成”。明朝万历年间,郭朝宾尚书修复北京故宫,据《贺大司空祖考绩叙》、《明故资政大夫工部尚书黄涯公墓志铭》中载,在任工部尚书期间,郭尚书接连修复祭坛、宗庙、朝廷、奉先殿、后宫、椒宫、甲观(藏书馆)等,修复城郊河道、钓盾阁道,郭公召集工匠动工,聚集材料务必节约,谨慎施工而不延误工程。皇上曾经拿着珪璧、小牛犊请他向天地、群神修礼,曾经在东序居,被皇帝询问治国之道。曾经被诏修订皇家的典籍,筹备劝农的三推之礼。在修复后宫时,一天上午,烈日当头,郭尚书在撰写宫中题词,热的他汗流浃背,老太后经过,看到郭爱卿不分昼夜的工作,颇感欣慰,顺手从侍女手中接过自己的伞亲自为郭尚书撑伞纳凉,郭尚书埋头疾书良久,忽抬头看到太后亲自给自己撑伞,忙跪下说:“谢太后,微臣热点没什么,我们这些工匠为加快工程进度,没黑没白的辛苦劳动,他们比我更辛苦。”。太后很受感动,当场把自己的歪把子伞赐于郭尚书。并命赐宫灯一对。(注:藏有十九道皇帝圣旨,歪把子伞、宫灯、官轿等遗物已传至文革时期)</p><p class="ql-block">在苏鲁两省交界,黄河与黄河故道之间,有一片狭长的湖泊——南四湖。明嘉靖年间,黄河在丰、沛一带决口,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处境悲惨,黄河水自龙堌湖陵城至徐州间,分十多段漫入泗河运道。为避开黄河干扰运道,据民间传颂,郭朝宾曾视察督办南阳近河工程,将运道移至南阳,由于腾、邹两县山水被阻隔,在新运河以东无法穿过运河入湖,形成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片相互连贯的湖泊,即南四湖,这样水患得意消除,百姓恢复了安宁。直到现在,郭尚书疏通运河、治理南四湖的功绩流传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据《明故资政大夫工部尚书黄涯公墓志铭》中载,黄河决口,雀镇总臣想要堵塞决口,管理漕运的官员不想堵塞。郭公现场调研,分析利弊后,认为应该堵塞决口,这样能让百姓生命财产得以保障,不再流离失所。官员要亲自靠上,要有所作为,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应该做贪生怕死之徒。于是奏请皇上,并就各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皇帝同意了郭公的意见,派员堵塞缺口,一场更大的水患灾难得以避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此处没再发生水灾。根据兴华寺院碑文记载和郭林西南角三皇庙中碑文记载:在中都,郭尚书先后修复了南旺分水龙王庙、文庙、修建东关大桥、建粮仓、修缮昙山顶峰老奶奶庙、昙山文昌阁、古戏楼等重大工程。(注:戏楼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唱大戏,也是当时最大的庙会)。昙山顶峰东侧修复了让贤庙,西侧修复了文昌阁、荣子墓碑。昙山北侧修复了兴华寺院(兴华寺院中有碑文记载,寺院已建成学校,文革期间把碑文推倒,兴化寺村因此而得名),还有四面环山的三皇庙、关帝庙(遗址在郭林西南角),为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郭公阅历丰富,悉心揣摩世事利害,预言成败,料事如神,遇大事谨慎稳重,明白义理与大局的道理,不为众人所淆惑。</p><p class="ql-block">《贺大司空祖七十寿辰启》,朝廷写下了美好的祝词:乡间共相庆祝,恭祝您呀,一代宗臣,三朝元老,江聚海内天下灵气的学士,鲁国文化的本源,承前启后的辅弼良臣。治国之策位列圣朝之首。</p><p class="ql-block">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于慎行奉旨前来,在祝词中说,我正是向郭公学习的年龄,非常有幸说说家乡附近的松萝,胆敢说一说郭公的高寿。学习华州这个地方对古贤者唐尧的美好祝愿,祝郭尚书上应北斗星,承应天上居所的光辉,平平安安还能牵挂天下苍生。</p><p class="ql-block">小县不大四尚书</p><p class="ql-block"> 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藉的户部尚书王皋、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他们任尚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仅三十二年。王皋、路迎、又是小时的同学,并且同朝为尚书。</p><p class="ql-block"> 王、路、吴、郭四尚书各自“上演”的或爱、或恨、或喜、或悲的人生“短剧”早已落下帷幕,成为短短一段尘封的历史。但透过其人和“短剧”,我们会由衷的感到;在明王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经济凋敝的大背景下,他们怀爱民优国之心,行利民益国之举,持清廉节俭之德,秉不弊权贵之气,基本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足行河边不湿鞋”,闪辉出人性的光芒,着实难能可贵,堪为后人师表,深令我们扪心自签,自励自进。子孙文武济天下</p><p class="ql-block">郭朝宾尚书教导族人:先祖子仪公,为人表帅,彪炳千秋,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权倾天下朝不忌,功高震主主不疑,居功不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尊祖、敬宗、事亲、睦族”的祖训,弘扬“崇礼尚德,忠孝治家,友爱互助”的家风,并使它成为郭氏全族共同遵守和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让郭氏族人在实现大明、社会安定,国富民强的社会进程中,以特有的血脉精神,从自已做起,从家庭做起,为后世树清正家风,为国家养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其子箕川公,在任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期间,勤抚恤丁民,施惠于鳏寡,兴办学校,办了很多民生实事;长孙宪武公恩贡生,授泺州同志,为官清廉,做事谨慎,忠君爱民,敬业尽职。次孙士奇公;明朝爱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郭士奇在鲁南抗击叛军,扫平了多年为虐山东的叛军及贼患,确保了山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致力于当时的军事及研发,熟谙西器,能征善战,他是改革创新派,作为一位爱国者他忠于国家,他的国家观念是和封建王朝一体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p><p class="ql-block">同时郭士奇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药、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战车,使明军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城池和城外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其特色的军事工程。</p><p class="ql-block">郭士奇在鲁南一带发现官军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山东人比较彪悍,于是郭士奇招募了五百义兵,在郭士奇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后称“郭家军”。郭士奇根据峄山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部队配备火器、兵械等装备,郭家军因此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明末,山东南部发生了以徐鸿儒为首的白莲教叛乱,邹县是其较早占领并最后陷落的据点。山东巡抚赵彦率重兵镇压,双方死伤数万人。面对严峻局势,山东巡抚赵彦见仅杨、廖部难平叛军,急征荐故大同总兵官、山东沂州人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赵彦亲临镇抚,分守道王从义、分巡道徐从治、天津道来时行、海防道田一井同至监军,以精兵强将围剿叛军。叛军固守邹城,“又由羊绪、季寨直抵峄山之阳,连结数营,与邹犄角。每攻城,辄有外援,攻是以不集。”眼见,济南即将沦陷,叛军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郭尚书之孙郭士奇自荐请缨,引兵发起进攻,改变策略,由强攻转为诈取,由攻城改为歼灭教军邹、滕之间的主力。表面上,散布流言,约期攻打邹城,并以散兵游勇牵制住城内叛军。暗中,却以重兵“掩旗卧鼓,各易红巾”,伪装叛军,率中都义兵奋勇先登,偷袭邹城外围的教军精锐黄阴、纪王城诸,三战三捷。叛军溃败,退守峄山,郭士奇率强军穷追不舍,竟拔峄山。至此,中对既拔,犄角失势,邹城孤立。郭士奇率军“乃筑长围以攻邹。鸿儒抗守三月,食尽,……鸿儒单骑走,被擒。抚其众四万七千余人”。“明朝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郭士奇,官至中宪大夫、监军副使,位及三品,他为了保卫大明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军事发展、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大战十多年,功勋卓越,创造过“三箭定峄山,神勇收鲁南”、“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等等功勋(注:郭士奇“三箭”斩白大王首下号称“龙、虎、豹”三员猛将),也留下了“任政齐鲁国”、“爱民象州城”等千年万民敬仰的光辉记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明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士奇在平叛途中,所到之处,军纪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不犯,鸡犬不惊,得到各界人士及百姓的爱戴,纷纷杀鸡宰羊慰劳众将士。郭士奇了解时值当地大旱,百姓正在为生计畏难发愁,还如此款待将士,甚为感动,大赞“儒释圣地”、“仁义之风”也。感动之余,把结余军粮分给当地百姓,至今在邹城郭山一带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徐鸿儒传说是白虎星附体,终生喜穿白袍,因之,称其为徐为“白大王”。白大王徐鸿儒被俘,郭士奇劝他归顺朝廷,为国效力,白大王执意不改,后被押送京城。白大王之女(民间称白奶奶)看够了打打杀杀,祸殃百姓,多次劝白大王以天下苍生为重,放下武器,归顺朝廷,还百姓以安宁,白大王终不改,后被俘。郭士奇自幼年跟戚继光学习文武,聪明好学,不怕吃苦,练就一身真功夫,文武全才,名师出高徒,英勇无敌,精忠报国的风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奶奶的楚楚动人、以社稷为重,与家庭决裂勇气让郭士奇敬佩,忽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女汉子,两人心有灵犀,天赐良缘,遂结为连理。年方二八的徐肖杰非常仰慕“孝烈将军”花木兰。雄壮整齐的郭家军威风八面,军纪严明,更是让一心从军的徐肖杰神往不己。郭士奇曾与当地一传奇女子徐肖杰擦出火花,生出爱情,在齐鲁大地留下了一曲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徐夫人每年清明时节与郭府全家人上林祭祀,徐夫人回府时总同丈夫郭士奇登上塔山顶峰,面向东南跪拜,并祈祷天下太平,和平盛世,郭士奇看到大明首逢如此政通人和,繁荣发展的清平世界,乃在此建遥望亭,恭迎四方嘉客,共享人间欢乐!由于与家庭决裂,此后至死白奶奶一直未归。按照生前遗愿,白奶奶死后葬于凤凰山南塔山,面朝东南邹县峄山,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家乡百姓安居乐业,馨享太平的美好生活,遂如愿......(注:士奇公、白奶奶生平塔山有碑文记载)</p><p class="ql-block"> 风清日月明</p><p class="ql-block"> 望亭矗立塔山峰 儒释圣地一風景 </p><p class="ql-block"> 中都處處美如畫 放聲高歌唱太平</p><p class="ql-block"> 甲午清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天启年间,郭士奇奉皇上旨意,成立西洋火药局,并被任命监督研发制造军火。庚午年(1626年)三月某日,郭士奇正要开展工作,忽然听到霹雳声轰响,看到大火明发,制造火药的百余名人员遇难,瞬时化为灰烬,唯独郭士奇幸免于难,但也身负重伤。这次爆炸,震惊了整个京城。皇帝听说后,派员实际调查,认为这次一场无法预料的意外,因此,下温旨批准郭士奇回原籍调理静养,等病情痊愈后,继续重用和表彰。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认为这场灾难是由自己当政不端的原因,并书“罪己诏”来责备自己。为防止外来侵略,天启皇帝立即封锁了消息,在民间形成了“北京天火之谜”至今未解。1986年,北京地质学会等20多家团体发起了对这场灾难原因的学术研讨。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主要有“大气静电酿祸”说、“地震引发火药爆炸致灾”说、“地球热核强爆作用”说等。这些观点虽不乏新奇,但皆难解释灾变中的低温无火、荡尽衣物等罕见特征。辛巳年,遇特大自然灾害,饿殍遍野,父子相食。郭士奇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全部家当(包括尚书府在内),搭起粥篷,煮粥赈灾,并多次张贴告示曰:活着的人,有能力埋葬一死者者,发米五升,于城北门外拿出自己家的良田数亩作为坟地埋葬无主死亡难民。当时,由于灾荒年,造成了兵荒马乱。李青山、侯敬、朱鹤山等数以万计贼寇叛乱。当时,大中丞相王督军进驻汶上,无法控制局面,于是召集众多乡绅考虑应对办法,大家一致推荐少司马郭士奇抵御叛军,当时,官府推荐董某人负责剿抚守城诸务,此人坚决不应承。无奈之下,于是拜郭公士奇担当此任,郭士奇当众表示,汶上不是打仗之地,众人委托于我,我将任劳任怨,不问以后功过如何,首先要筹集粮饷,士绅、富人都要出力出钱,壮年穷苦百姓投身沙场,为国杀敌。御敌神奇火药、甲胄、弓箭、刀矛、旗帜、鞍马等项需资金万余元。召集义士千余人,每天加强训练,铠甲精致、号令统一,从声势上震慑了贼寇。前任兵曹想把粮草转运到榆关,见沿边皆设敌楼,于是选择归家,归家后便于城南一村庄筑战台多亩,高达几层,而且挖深壕,可容纳千余人,能攻能防,这样做到了内外呼应,成为城南一大屏障。当时,方外几个城域被贼党攻破,郭公士奇说:要想打胜仗,必须要从内部清除奸细,任何权贵不能袒护。于是,清剿了城内窝藏的敌人,稳定了人心。有消息传来,贼军一夜攻陷三城。士奇公威名远扬,防守严密,致使贼寇唯独不敢攻打汶上城。后来,郭士奇劲军俘获贼寇,平定了叛军。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发动首次入关征明战争,史称“己巳之变”。 此时援明铳师队伍因大铳体重难行,才抵达山东济宁,忽闻后金已围北直隶的遵化。因金军突入关内,京师告急,崇祯帝召廷臣问方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即以先前辽阳和宁远之役为例,建议凭城用炮,而不应冒险在北京城外列营防守。称后金因己巳之变而掳获大量火器,故今后“惟尽用西术,乃能胜之”,于是建立了15支精锐火器营。至三年二月中旬,诸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先用查获协理尚书闵梦得的赃款银1200余两打造鹰嘴等铳;并命都司陈有功率营军100名操演于宣武门外将军教场;次在兵部推荐之下,任命郭士奇为监督西洋人等职方司郎中,掌管钱粮出纳。至五六月间,始规划分批训练炮手,每批100人,并动支戎政衙门的库银铸造鹰嘴铳41支和鸟铳65支;至于首批培训的炮手,亦皆“谙晓归营”。崇祯三年(1630),皮岛刘兴治倡乱,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荐举郭士奇平叛,上疏说:“速召郭士奇、王徵于登州。”还建议募用洋兵,说:“西洋统领公孙的等,宜差官星夜伴送前来。”说郭士奇所率25名炮手“可成一营”。又说中西“兵各异习,将各异心,其间经营联络,剂量分配,齐众若一者,非郭士奇不可也。”(《徐光启集》卷6,崇祯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钦奉明旨敷陈愚见疏》)徐推荐“熟谙西器”的郭士奇,“为孙元化赞画,分理经营,成效必速。”(同上,崇祯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开送兵部》八条)从中看出,徐光启是多么信赖郭士奇,相信他熟谙西学炮术,必成大事,同时看出郭士奇西学西士的全新眼光。据郭士奇《崇祯长编》卷28第五页载:乔允升奏折推荐郭士奇: 城以外扎七八营摆列红夷大炮,一发挫其前锋,而弓弩佐之彼自披靡,而城守自固也。安插数营能知地炮者暗埋火药以乱其心,即设火药火炮二、三层以竭其锋本部郎中郭士奇先年白莲乱起,曾领五百名义兵杀贼成功,今宜一面送兵部备用。战火纷飞,风声传来,贼寇攻下附近三城,士奇公威名远扬,城池部下重兵,严加防范,汶上城得以安宁。后来,郭士奇带领官军使贼寇受到重创,自己组织武装抵御叛军,由于功绩卓越,被皇帝授予凤阳监军。还未来得及任命,即提出了破除闯的十二建议。皇帝采纳了士奇公的建议,并下旨各级官吏认真执行。因为士奇公的奏折建议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他们借题发挥、落井下石,士奇公被革职,听候新的任命。不久,贼寇南下,攻打汶上城,士奇公带领儿子明睿及官兵英勇抵抗,奋勇杀敌,次子明睿率部分官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因叛军众多,郭士奇浴血拼杀,终被阻挡,没有冲出敌阵,明睿长叹一声,我父被围,我岂能独生也。说罢,挺枪跃马,杀入敌阵,终因敌众我寡,汶上城沦陷,明睿与父士奇公壮烈殉国。郭朝宾之孙郭士奇以军功袭祖荫,累迁至兵部职方司郎中,特授中宪大夫,江南凤阳府监军副使,前甲申年间在与叛军作战中与其次子明睿一起壮烈殉国,葬军屯梅山东北,抒写了壮烈诗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据史料记载,郭朝宾后代子孙毓麟公,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22年),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08),享年八十六岁,葬于汶上城北庙口村东南郭林(现有翰林碑文记载)。历经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二十岁中举人,八十岁中进士,乾隆十一年入阁翰林院,晋升翰林院大司业。由于政绩卓著,被朝廷钦赐为翰林加封太师太保,成为乾隆帝的肱骨之臣,参政议事为皇家制定大政方针。家谱记载毓麟公性格刚毅,为官清廉,做事谨慎,忠君爱民,敬业尽职,身兼数职,没有怨言,既是小皇帝读书明理的老师,也是为皇家著书立说的大臣,遂是为朝廷出谋划策,撰写圣旨的秘书。为官几十年,为皇家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清朝效力,生前遗言死后不进祖林,葬于汶上城北庙口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郭朝宾历任三朝,为人老城浑朴,志行端淳,雅有器局。穆宗帝称之为“有长者之风”,神宗皇帝称之为“能任大事,断决神敏,乃国之梁栋”。郭朝宾为官四十余载,虽身居要职,一生与工程钱粮打交道,却清正廉明,家无浮财。六十三岁时告老还乡,九年后寿终正寝。卒后,神宗皇帝为彰其德、显其功,御批于家乡汶上城东北三十里处建陵立祠。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于慎行奉旨前来视察陵地建设时,为其写下了世人传颂的墓志铭(现存于县博物馆碑林内),并为牌坊前的华表题写楹联:“水绕山环钟灵秀之气则千年不竭,虎踞龙盘萃形胜之区而万载长安。”后其子孙由城东门里尚书府迁此处安家,数百年来繁衍生息,已发展到五千余人口,(分居国内外)这就是现在的汶上县白石镇郭林村。(注:东平县孝直董姓世代给郭家护林守祠,董岭父子一家解放后1953年回原籍) 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郭尚书诞辰10O周年,远天近地思郭公,华夏千年感奇功。而今盛世飞赞歌,翻洋越海过山河。万历皇帝想起当年郭尚书生前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生为官清正,被尊为一代宗臣,三朝元老,治国之策位列圣朝之首。举大贡献可同日月争辉!为表章其功绩,下旨所有官员以郭尚书为楷模,命为其建祠,并圣谕在一六一三年腊月二十四日郭尚书诞辰,举行大型祭祀仪式,学习郭公浩然正气、忧国忧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精神!这在明代,为去世近三十年的大臣举行这样隆重礼仪是少有的。 郭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3年,距今400多年历史。明代建筑风韵、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银殿神台、楹匾辉映,祠前华表庄严,石狮雄踞。建筑极具特色,展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三进试宗祠,大门为拱券式门楼,左右耳房各两间,门内设影壁,刻万历皇帝恩奠祭品圣谕。前院有拜殿三间,有西门、东门,后院有月河,石梁平桥,二门、神殿三间,左右耳房,两侧为东厢西序,配殿十间。“兴汾迁汶利形勝之疆土,王唐明卿震永远之家聲”。对联高悬在气势恢宏,郭公祠后殿正门两侧的圆柱上,这也是支撑“郭氏家族”的精神支柱。  旗杆耸立,蔚为壮观,门旁立修郭公祠记事大司空碑。院内:月河清流汇心中,明代古龙柏巍然挺立,使祠院生气盎然,堪称风水宝地。是鲁南地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郭公祠峻工后遵照万历皇帝的旨意于1613年农历腊月24日命大臣主持仪式,各级官员、郭尚书之子-讳:澹字:冲美号:箕川(授:户部郎中)長孙讳:宪武,字:石萝(授:泺州同知)次孙郭土奇,字:平叔,号:玄圃(后因军功累迁兵部职方司郎中授忠义忠宪大夫江南风阳府监军付使)郭尚书侄子—讳:浚字:心泉公,(廪贡考授鸿胪诗序班,三藩使)郭尚书曾孙萬程:字:孟白:(由功贡武英殿辩事中書科带俸、中書舍人、敕封徵仕郎、首疏魏奸、廷杖削籍後、举边才、特授南京團練副繌、戎迁新疆五营水师提督,前甲申殉難、雍正丁末、特恩崇祀忠義祠。傳见人物誌于)郭尚书曾孙鹏飞:字:季白:由恩贡授福建顺昌縣知縣。郭尚书曾孙凝鼎:字:開浒:天啟丁卯科、举人、崇祯戎辰进士初任直顠任邱縣再任遵化縣封文林郎、前甲申殉難、雍正丁末、恩崇祀忠義祠。郭尚书曾孙兆垣、字:樞紫、号:缄菴、康熙庚午舉人、癸末進士,勑授文林郎大理府云南縣知縣、甲午科同考试宫郷 文惠两勤石於北倉道左。及汶阳郭氏族人、各界人士、社会名流近三千多人,在落成的郭公祠内,隆重举行了大型祭祀活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风浩荡,离不开家风的传承。汶阳郭氏,源远流长。自古名人辈出,族史辉煌,家风美德,万古流芳。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之裔孙,一支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太原府、左卫、军籍、明成祖定鼎金陵迁至山东省汶上县后转归民籍,传至第六代祖郭朝宾,官至工部尚书。后因战乱、生计等原因部分后裔留寓祖国各地及海内外,距今人口达二十万人之多,名门郭氏望族。(注:汾阳王郭子仪御影传至山东汶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故事核心或创意核心的来源 : 郭永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国 山东 汶上 </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5年7月6日 本文转载于济宁日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