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忆阀门厂那个火红的年代》

清水书画

<h3>  又是一个隆冬腊月天,窗外一片银白冷风习习,给人一种冷呀的感觉。信息里传来张祥萍大姐保存的一张四十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四十多年前小阀车间全体职工珍贵的合影,我看着照片记忆已经模糊了,三十一人的合照,我居然大部分都不认识了,难过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暮年里的我感慨万千千,不悠然我的思绪又回到四十年前。</h3> <h3>  往事如雾如烟,如梦帆点点,在那个六七十年代里,那火红的岁月让人留恋,让人铭记在心间,那朴实的日日夜夜,那时平淡而现实的工厂生活,是那么平凡自然,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是一种神话在流传,她美丽、静雅好像就在昨天……。</h3> <h3>  那是七五年的秋天,我走进了阀门厂,开始了我十三年的工厂生涯,在我的记忆中,阀门厂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占地近三百亩,是一个中型企业。这里是我未来的家园,是我工作和学习的明天。</h3> <h3>  进的门来广阔的厂区,一片绿油油大树,掩映高大的厂房,厂院中间是一个足球场,高高的水塔矗立在厂房之间,车间厂房错落有序,窗明几净,办公室一间挨着一间,院内干干净净,十分整齐严肃,一看就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营企业。</h3> <h3>  厂区近处是一排排的平房,那是厂部办公区域院落整洁自然,院内高大的杨树错落有致,把办公室掩映在绿荫里,院内绿茵融融,透着一派宁静整洁怡人的办公环境。财务科是我后来工作过的地方,左临保健站,右临技术科,厂长办公室,广播室,交换台,保卫科,武装部,院内大操场足有一个足球场占地大小,在院子北侧有一排平房,其中一部分是职工单身宿舍,一部分是库房。七六年地震后在这一排平房前面,先后盖起两座小楼,一座带地下掩体的三层小楼,一座两层小楼,这是后来形成的办公环境。</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忆那遥远的岁月,工人阶级这个词汇,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回忆起来真令人痛心啊,那时阀门厂里什么都有,我们有自己的工人俱乐部、图书馆、食堂、大礼堂、幼儿园、学校,整个厂区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职工在保健站看病不要钱,需要外出就医,开出三联单在指定医院就医。家属看病也能报销一半。我们下了班就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或去俱乐部,那里总有一些活动。职工有大宿舍只要符合条件,住房问题就基本解决,那时有福利分房,符合要求条件的职工都能解决住房问题。生活上有困难的职工,每月提出申请可获得一定困难补助,那时候干部也要进车间的,干群关系融洽真如一家人。</font></h3> <h3>  到了中午厂里铃声响起,那是午休的时间到了,各个车间都有自己的篜箱,带饭职工提着乘饭合的网状铁蓝子,提前放入蒸箱,有人到点负责开启,十一点半准时打开蒸箱,取出一整篮子的饭盒,回到各车间班组,共同午餐。中午不带饭的同志去食堂买饭,有毒有害作业的岗位,有保健菜待遇,一张菜条可以买两角五分的菜,也可以把菜条存起来集中买罐头午餐肉或鱼罐头。食堂还为自带干粮的同志提供烩饼等热餐。那时饭菜有一角五分的,有两角的,有两角五分的那是有鱼有肉的菜了。带孩子的妈妈一天有喂奶时间,还可以享受提前下班的待遇。</h3><h3>这时厂广播室里传来一天企业快报,传来叶健、李寰那甜美的嗓音,传达着企业完成任务及各项指标……</h3> <h3>  出了厂办公区来到一车间,一排平房是车间办公室,对面是高大的铸钢车间,24米跨18米跨一墙之隔,锻工车间,清整车间,露天跨,水爆池。车间班组分为炉前、炉后、清整、混砂、造型一、造型二、电工、机修、调度、技术、化验、统计、核算形成一套完整生产体系,管理体系。</h3><h3>铸钢车间电炉弧光闪闪,天车起吊频繁,车间里带着温度钢件满满,造好砂箱平放车间,钢炉出钢天车吊着钢包已等在炉前,出钢的一刻钢花四溅,又是一炉好钢,钢水映红了工人师傅们的喜悦的笑脸。</h3> <h3>  一车间党支部是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一切为了为了工人为了群众,那时严格要求实际是一种爱护,是管理的需要,赵玉璞书记、李德祥主任、老班长、李芳华、卢万云、张俊茹、张文阁、曹俊、苏贯来……组成的领导班子,与工人们亲如一家,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处处是我们的带头人。那时的领导也没有架子,中午领导们拿着自己的饭盒,去到班组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干群关系十分融洽没有差别,人人平等,只是岗位不同罢了。</h3> <h3>  进入二车间这里完全不同于一车间了,这里是机加工车间小阀、大阀、老安装、机修车间、大小五金仓库、分厂车间,毛坯库房及各类库房、露天货场、化验室、水锅炉、修缮、大锅炉房等。红色的厂房由马路所环绕,柳绿成荫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小阀、大阀车间负责生产军工、民用产品,车间里机器声隆隆作响,划线、粗车、精车、抛光、电焊等工序齐全。制作好的另部件,生产出的半成品,采用五五排放,车间地面标明个个不同区域,车间内部窗明几净,采光条件十分良好,环境井然有序。</h3> <h3>  工人们带着工作帽,兰套袖,手套。车床一律斜放30度,防止抛物伤人,每台机床都有护栏,防护出现意外事故,进得车间一看机声隆隆,工人们都在低头工作,真是一派劳动景象,至今仍感人至深……</h3> <h3>  到了月底,年底安装车间一派繁忙,记得那是八零年的最后一天,工人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几天,各科室只留下几位老师傅,其余人员一律到达安装车间劳动,一早我们就戴上工作帽,手套,穿好工作服,随同其他科室人员一起来到安装车间参加劳动。这时厂党委书记陈贵堂</h3><h3>厂长李章勋已在安装车间组织人员分配,由安装车间班组师傅们带着我们,分别进入填料组</h3><h3>,打磨组,组装组、打压组、运输组、油漆组、铭牌组等等。</h3> <h3>  运输组由两辆电瓶车组成,一车车阀体、零部件纷纷运来,球阀、止回阀、大肚阀、截止阀、闸阀、逆止阀、管道阀、保温球阀、单向阀等等。通过安装生产线,按其不同技术要求,不同指标进行最后安装,由技术科长岳长荣带队负责,厂技术员孟庆华、汤志弘、程金泉,马凤祥、孟宝生亲临把关,检验科王玉红负责检验,安技科杨兆森带着红绣标负责安全,生产科综合统计负责统计报产。</h3> <h3>  安装车间负责运输师傅张庆发,负责库房的陈荣珍大姐更是忙做一团,李凤海、鲁秀英、王秀云、张国春、刘家明、王洪生、张文珍、楚金茹、史玉荣、王秀玲、裴健强、尹连生、闵兆明、石万吉、吕元文、刘瑞芳等工人师傅们各司其职,好一派英姿勃发的劳动场面。</h3> <h3><font color="#010101">  夜深了安装车间灯火通明,所有参加夜战的同志们,各个精神抖擞,已忘记了工作一天的繁忙。那个晚上保健站也亮着灯光,那是大夫们在加班,防止工伤病号的出现,陆连城站长赵海翔坐镇保健站。年轻的的大夫刘国旗、田迎宾也来参加夜战,看见保健站的灯光,给人一丝丝的温暖,锅炉房也在保证送暖,电工们也在加班,保证送电,机修车间保证机床正常运转。感谢领导考虑的全面,午夜时分食堂送来可口的饭菜和一桶热汤,在车间的一角案子上吃起了夜餐,基本上没有坐下的,都是站着吃而且每个人都自觉不超过十五分钟。又回到自己工作场面,这短短十五分钟啊,他是工人阶级主人公精神的体现,是劳动者们最光荣的体现。</font></h3> <h3>  在这个不眠之夜,光辉灿烂,到了凌晨六点,综合统计戚恩金掐表计算一声停止令下,全体工作结束,全部安装完毕的产成品,已统计计算完毕,全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工作任务,车间里响起一片欢呼声,早已准备好的锣鼓车辆,挂着红色的彩绸,一路敲打奔向上级公司报产……。</h3> <h3>  追忆那个火红的年代,时光荏苒老一代的师傅们已纷纷作古,中年的同志已致暮年,年轻的同志已步入中年,阀门厂已不复存在,只有记忆中的热土在回忆中体现,让我们健在的同志们记住我们那个年代吧。</h3> <h3>作者: 宋铁夫 2018年元月</h3><h3>感谢当年参加阀门厂建设的人们,</h3><h3>祝您们健康长寿,合家幸福</h3><h3>感谢那些提供当年照片的人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