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胡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忽而白了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丁酉年行将告别,戊戌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不经意间,我将踏进古稀之门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几度夕阳几度晨,几度春风几度秋。脆弱的人生如一叶扁舟,穿行于时光的长河之中,摇摇晃晃,随时都有被风浪掀翻的危险,能在这险像环生的历史长河中飘流七十载,足矣。接下来的飘流风险更大,生命之舟随时可能搁浅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这把年纪,岁月的风霜经历了,历史沧桑有了积淀,磨砺的艰辛渐行渐远,此时对人生似乎才有了些许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人生如书,记载着赤条条的来又赤条条去的多姿多彩的人生; 人生如戏,在生活生存的舞台上演绎着或悲或喜的活报剧; 人生如梦,数十载人生如梦似幻,梦醒时分,人生之旅却即将收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与共和国同岁,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岁月悄然前行,丝毫没有停留之意,客观规律当然不可能被个人主观意志所左右。回望七十年的人生征程,一路坎坷,一路蹉跎,一路辛酸,一路彷徨,也曾有那一路笑声,一路欢歌,一路鲜花……交织着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真可谓人生百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褪去了少年的青涩, 卸下了中年的沉重,岁月并不如歌。无须为岁月华丽装饰,不必给岁月太多的美言,让这一幅幅照片忠实地记录下自己人生之路上留下的或深或浅、或左或右那一串串的脚印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拜读了胡哥的自传体美篇《岁月留痕》后,感慨万千。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在邓公的引领下,华夏航船又乘风破浪前行。特填词一阕寄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同学 胡 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诉衷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欣 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年努力炼红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累也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顶风冒雨实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只想不输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孰未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左嚣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划旁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改革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拨乱求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欣慰逢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6月29日(已丑年六月初四),一个小生命诞生于刚刚解放一个月的上海,虹口区长春路341号二楼是我的出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7年12月我专程寻访到此处,很幸运,这是一座1928年建造的砖木结构的联排住宅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而永久保存。</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12月25日,离开上海64年后在我的出生地留影。</font></h3> <h3>1950年6月,1周岁时留影。</h3> <h3>1951年6月,2周岁时留影。</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3年3月,父亲从上海公安局转业至南京生建砖瓦厂,1954年冬,全家随父亲又迁至刚创建2年的新洋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记得那年的某冬日,北风肆无忌惮地呼号着,父亲用泥担挑着我和正一弟弟,从兴桥西的暂住地步行10多里路到新洋村。俗话说,路远无轻担,行进在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上,父亲气喘吁吁的。跨过一条小河,终于踏上新洋农场的土地,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片坟场,父亲说这是“剥皮坟”,大大小小的坟墓,高高低低的墓碑,阴森森的,把我和弟弟吓得……一路上只见满眼是刚翻耕过的盐碱地,白花花的泛着盐霜,路边枯黄的芦苇、盐蒿随着北风摇曳,一片荒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真正较完整的记忆就是从新洋村开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新洋村,一个在盐碱荒滩上建起的上海公安转业人员家庭的集中居住点,整整15排住房分成三大块,每块一溜5排草房,每排住房10间,住10户人家。我们的新家,住在五组最东边一间草房,临近围河。这草房用毛竹为骨架搭建,茅草顶芦芭墙,芦芭门芦芭窗,家与家之间以芦芭为墙相隔,不隔音,透亮光,家与家之间没有隐私,放个屁都得憋着。地上挖个洞就是锅灶,一烧火,烟漫l0家,人人陪着流泪。不久那毛竹就被烟熏得烏黑的,阴雨天毛竹上都是黑色的水滴向下滴落,滴到哪里哪里就是个大黑点,洗都洗不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9月,7周岁的我走进了在新洋村新开办的初小;1958年9月三年级时转到了场部小学就读,并在这年的六一儿童节加入了少先队(9周岁);1959年春父母调至四站,我随之转学三站初小;1960年春父母调农中(原新洋村旧址),已四年级的我又转学场部小学直至1962年7月小学毕业。(场部小学全称为“国营新洋农场职工子弟小学",创建于1955年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新洋村,家庭发生变故。一是正致弟3岁时在围河溺水一亡(母亲生伦弟时,因没有托儿所,正致弟随一群小孩到河边摘芦叶溺水而死);二是奶奶和大哥正言从四川老家迁来新洋村。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9年一1961年,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亲身体验了生活的困苦和艰辛。全家就靠父母46元工资,粮食不够吃,就靠瓜菜代,常是盐蒿子胡萝卜果腹。即使这么困难,父母都没有放弃我们兄弟三人读书,这为我们今后成人成事打下了文化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小学毕业时留影。这是到农场后第一次照相,这是从小学毕业证书上翻拍的。</p> <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录取在新洋农场初级中学(与小学合并办学)。1965年元旦,初三时我的作文《南征北战闹收花》荣获中学征文一等奖,从此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结果写作成了我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初三时我订了《中国青年报》,被当时党的政策"出身不由己,重在无产阶级政治表现"所激励,思想上极其要求进步,多次打入团报告而石沉大海。看着哪些学习成绩不如我的所谓出身好的同学纷纷入团,实在想不通,于是与其他三个同学向团县委、团省委、团中央写信反映,结果回信被学校拦下,唯一的党员教导主任把我狠狠训了一通,并威胁:“再写就不给你毕业!"可悲啊,在哪个特珠的年代,因"出身"问题想进步都难。</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15日到射阳中学参加了中考,填报的志愿是射中和南京地质学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p> <h3> 1965年7月初中毕业时留影,青涩少年。</h3>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1965年在十四队参加4个月劳动后(不满17周岁只能算童工,月工资14元),1966年2月考入新洋农校,当时称这是一所万岁的半农半读的农业技术学校。</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特想继续学业,当时给农校的贾寿增校长写了封信,诚恳地请求能被录取。11月30日我是第一个报考的,故准考证号码为001号。报名时贾校长正好在场,说了句:“哦,你就是胡正行。"不知录取是否与写信给贾校长有关,报名考农校的农工子女不少,有些人也许就因为父辈的政历问题而名落逊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11日,与同学陈尔盛、吴炳贤、范荣良等11人组成串联队,融入到全国轰轰烈烈的大串联热潮中。返校后我们11人成立了“中南海红卫兵团司令部"。这是串联时本人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留影。</p><p class="ql-block"> 年轻气盛,积极投入运动,终因出身问题,在班级受到批判,从1968年6月至1969年1月10日,共写了8次检查都未通过,不给参加正常的学习活动,同学们拿着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我只能站在队伍旁低头“认罪"。1月10日被宣布全校首批"解放"的"小牛鬼"。</p><p class="ql-block"> 在农校三年,因为运动没有上几天课,有人统计一共上了28天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9年1月31日,农校宣布解散,万岁学校没万岁。原本学制4年的三班四班全部提前一年匆匆毕业,而毕业证书直到毕业16年后的1985年才补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农校就读的职工子女全部回原单位,我于1969年2月1日回到二分场十四队参加劳动,月工资19元。</span></p> <h3>  1969年冬新洋农场二分场十四队组建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二团四营二十一连</h3> <h3><font color="#010101">1970年春</font></h3> <p class="ql-block">1971年秋。这年初春,21连被作为全团“阶级斗争复杂"的典型分别两次进驻了师工作组和团工作组,很多知青无辜被关进点上学习班被残酷批斗,我也因给班长写检查而在面上学习班隔离批判一个月。直至兵团建制撤销本人都没被批准为兵团战士。</p> <h3>1972年秋</h3> <h3>  1973年2月于上海。2月中旬从上海回来后,突然头痛厉害,送场部医院初诊为病毒性脑炎,但两次脑脊液抽检,查不出病毒。后送盐城人民医院(附医)住院三个月,抽脑脊液三次,仍没发现病毒和结核杆菌,但按结核性脑炎治疗,没有根本好转。转到上海中山医院门诊,打发回盐城治疗,附医给了三个月病假,回来后却好转了莫名其妙地逐步康复。</h3> <h3>1974年10月</h3> <h3>1975年2月</h3> <p class="ql-block">  1976年一1977年担任了两年大田班长,所带领的5班连续两年被评为农场"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自己也被评为农场“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这是本人首次获得农场级荣誉。</p> <h3>  1977年5月1日,28周岁的我与同为上海公安转业人员子女的她结为伉俪,门当户对,举行当年颇为新奇的"旅行结婚"。</h3> <h3>1977年5月于上海人民公园</h3> <h3>  1978年11月24日,正在大田劳动的我被通知到四分校做教师,担任小学毕业班五年级班主任,教学语文。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岁的我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大田劳动,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h3> <h3>1980年2月于四分校</h3> <h3><font color="#010101">1981年2月</font></h3> <h3>  1981年4月,我与严家钰、李荣珍两位老师一起被评为四分校优秀教师。严家钰老师是我的初一、初二班主任,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不是之一)。文革中,严老师受到批判,被流放到十二连劳动,后恢复了名誉,到四分校担任初中语文老师。有一次在利民河码头偶遇,严老师看到我情绪低落,于是就开导我: 这样的时局不会长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她劝导我尽量多读点书,以后会有用的。严老师的一席话,如明灯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没几年我也进四分校做了老师,我们竟成了同事。但严老师永远是我尊敬的老师,我们夫妇每年春节(只要在农场)都要上门拜年,数十年坚持不懈,直至她老人家90多岁仙逝。</h3> <h3> 女儿1978年1月降生,两口之家成了完整的三口之家。女儿降生后我萌生了学摄影的念头,要为女儿留下连续不断的影像。正好弟弟正伦添了架红梅照相机,我就学了起来。第一次摄影不懂底片的成像原理,于是就买了两卷胶卷,拆了一卷看一看究竟。洗印和放大照片只和别人草草地学了一次,以后完全靠自己摸索。几年后添了一架二手海鸥牌4B相机。摄影后来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改变了我的人生。</h3> <h3>1981年5月</h3> <h3>  1981年暑假,本已托人要转出教师队伍到场部某厂任职,可颇感意外的却是调我之二分校任校长。</h3> <h3>1982年4月于二机队梨园</h3> <h3>1983年9月于二分校</h3> <h3> 1984年寒假,农场教卫科王科长找我们夫妇谈话,调我们到五分校,明确是去改变其每次统考垫底的落后局面。我在射阳师范接受一学期小学校长培训后,于9月1日到五分校任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五分校落后面貌很快得到了有效改变,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h3> <h3>1984年7月一家三口于五分校</h3> <h3><font color="#010101">1984年夏,第一次打领带,真有点象模象样的。</font></h3> <h3>  参加了射阳县师范为期五年的中师函授学习,圆满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于1985年取得中师文凭,并被评为优秀函授学员。正好农校的毕业证书也补发了,于是手里有了中专、中师中等学历双文凭。</h3> <h3>1985年5月于盐城人民公园</h3> <h3>1985年夏于五分校</h3> <h3>  1986年6月29日,是我的37周岁生日,正是这一天,五分场党支部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年后顺利转正。</h3><div> 从此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温暖在党的怀抱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div> <h3>1986年冬</h3> <h3>  为提高学历,1986年开始参加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0门课程有8门课一次性考试通过,哲学竟考了91分高分。而外国文学和古代文选两门课太海量,几次考试都没有通过,最后忍痛放弃。尽管没有取得大专文凭,但刻苦的自学,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h3> <h3>自学考试单科结业证书</h3> <h3>1987年春节于上海外滩</h3> <h3><font color="#010101">  凭着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摄影技能(在当时会摄影的人是极少的),又是党员,由于自己的努力,各方面的人脉关系,1987年7月22日正式调入农场宣传科,从宣传干事做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的工作,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一切从头开始。我刻苦学习宣传工作的新知识,不断提高通讯报道写作能力和摄影技术,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并小有成绩。在对外通讯报道工作上初见成效,先后成为中国农垦、乡土报、现代摄影报、中国花卉报、江苏农业科技报、中国消费者报、致富报等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8年8月,在南京街头拍摄的转盘赌博照片被“扬子晚报”刊用,并被评为新闻抓拍二等奖。这是我摄影作品首次获奖,后在中国农垦、江苏农垦报、盐阜大众报新闻摄影赛及省、市、县有关摄影赛中获奖20多次。 这是在南京接受扬子晚报颁发的新闻抓拍二等奖奖状。</font></h3> <h3>1988年秋</h3> <h3> 1988年11月,随美尔姿公司的领导在南京东郊宾馆与相声大师马季及其徒弟王谦祥、李增瑞、赵炎、刘伟等会面,商谈有关美尔姿羽绒服宣传事宜。图为本人与马季先生亲密合影。</h3> <h3>  1989年3月,在盐城农垦公司一年一度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副经理郭军向我颁发一九八八年度优秀通讯员奖状。这是我首次荣获“优秀通讯员“称号。郭经理在大会上说:胡正行是宣传报道工作上的新手,一度担心宣传报道工作一直先进的新洋农场会不会受到影响,而事实证明,胡正行不胡真行。一时在盐城农垦8个农场宣传口子传为美谈。</h3> <h3>  1987年7月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始至2004年6月退居二线,先后被江苏农垦集团公司、盐城农垦公司、新洋农场以及中国农垦、农垦工人、江苏农垦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杂志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40多次。</h3> <h3><font color="#010101">1989年秋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font></h3> <h3>1989年冬在家中</h3> <h3>  1990年9月至11月,参加了北京农垦干部管理学院为期两个月的政工干部培训班,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h3> <h3>  1990年9月于天安门城楼上,这里是一代代领袖站在这里检阅的地方,颇感荣幸。</h3> <h3>1990年12月</h3> <h3>1991年5月于南京</h3> <h3>  1992年1月调之农场办公室,后任主持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宣传报道工作一直没丢。</h3> <h3>1992年3月于广州</h3> <h3>1993年夏于办公室</h3> <h3>1994年春</h3> <h3>1994年秋于办公室</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5年,通过3年的函授学习,各科成绩合格,取得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专毕证书。</font></h3> <h3>1995年春</h3> <h3>1995年5月于深圳</h3> <h3>  1996年4月,调至党委宣传部任部长兼农场文明办主任。</h3> <h3>  在职时,中国农垦每年都要组织在全国有关城市召开宣传工作年会,加之出差,尽管来去匆匆,先后领略了北京、南京、广州、南宁、南昌、成都、南宁、深圳等地风光。</h3> <h3>1996年3月于庐山</h3> <h3>1996年春</h3> <h3>1996年秋在农用飞机上航拍</h3> <h3>1997年春</h3> <h3> 1997年11月参加人民曰报社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新闻写作培训</h3> <h3>  从事宣传报道工作30年(退休后仍没放下手中的笔和相机),先后被人民日报(华东版)、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曰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电子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轻工业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农垦杂志、农垦工人、市场报、新华曰报、扬子晚报、华东信息报、致富报、江苏农垦报、江苏工人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全国200多家媒体录用图片、文字稿件5000余篇。</h3> <h3>1998年秋于广西北海</h3> <h3>1999年夏于办公室</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0年,个人辞条被收入百度百科。在百度搜索"胡正行",第一条就是胡正行简介。百度中有许多胡正行的信息,很多是同名同姓的,凡以胡正行冠名的新洋农场的有关文章即为本人的拙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进入新千年本应是十分开心的事,而我与兄弟正一两个科级干部因小弟正伦的跳槽,匪夷所思地遭到停职半个月的恶运。起因是美尔姿公司走下坡路,胡正伦跳槽单干,场主要领导要我们兄弟俩停职半个月去把正伦弄回来,否则两人下大田劳动。我俩出去了,农场召开了批判大会,火药味之浓不亚于文革,母亲看了农场电视新闻后不无感慨地说:“文化大革命又来了!"也许迫于集团公司的压力,事情不声不响了结了。场领导既没有解释,更不要说赔礼道歉了,这始终是我心头的结。文革结束20多年后还出现这种为所欲为、侵犯人权、任意践踏法律底线的事情,且发生在全国农垦先进单位的新洋农场,实在是令人费解。</font></h3> <h3>2000年春于周庄</h3> <h3>2000年秋于内蒙科尔沁草原</h3> <h3>2001年秋于贵州七星桥景区</h3> <h3>2002年9月于九寨沟</h3> <h3>2003年冬</h3> <h3>  2004年6月我55周岁被提前退居二线。按农场文件本应56周岁退二线,但农场新的领导班子为向上表现机关改革的成效,宣布男51周岁退二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层领导骨干过早退出了工作岗位,使如火如荼的农场改革改制受到了严重影响。更笑话的是一两年后,已退二线不满56周岁的几位科级干部又重新上岗,成为新洋干部任用历史上的笑谈。本人因提早一年退二线,还有两个月可申报高级政工师的机会而失之交臂,退休金因此受到影响。</h3> <h3>2004年10月于泰山天街</h3> <h3>2005年12月于供职的上海某公司</h3> <h3>2006年8月于上海外滩</h3> <h3>2007年12月于供职的新成立的新洋美尔姿服饰公司</h3>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旅游成了我老年生活的一部分,累并快乐着。至今到过的直辖市、省会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南昌、广州、南宁、贵阳、海口、成都、武汉、西安、济南、兰州、西宁、哈尔滨、乌鲁木奇、呼和浩特等以及台北;去过的大中城市除江苏各市外,还有深圳、厦门、三亚、珠海、嘉兴、北海、遵义、遂宁、\九江、井冈山、秦皇島、泰安、曲阜、青岛、威海、烟台、邯郸、海拉尔、满洲里、张掖、酒泉、敦煌、嘉裕关等,游历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天坛、香山、圆明园遗址、卢沟桥、潭柘寺、曹雪芹故居等;上海的一大会址、外滩、浦东、南京路、淮海路、豫园、新天地和田子坊(石库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民国建筑)、思南路(花园式洋房)、南翔、七宝、安亭(老街),中华艺术宫、各大公园等;天津的水上公园、文化街等;重庆的磁器口、朝天门码头等;江苏南京的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总统府、明孝陵、灵谷寺、梅花山等,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虎丘等各大园林,观前街、山塘街、金鸡湖、东山、西山等;无锡的鼋头渚、蠡园、勃公島等沿太湖景点,梅园、锡惠公园、寄畅园、灵山等,常州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镇江的金山寺、天下第二泉等,连云港花果山、云台山、海滨浴场等,南通的狼山等,扬州的瘦西湖、个园等,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大纵湖、大丰花海、洋马菊花、便仓枯枝牡丹、黄尖牡丹园等;河北的老龙头、姜女庙、北戴河等;山东的泰山、孔府孔庙孔陵、烟台、威海、青島、台儿庄、成山头等;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及九寨沟、黄龙、官鹅沟、都江堰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天星桥景区等;湖北的三峡大坝等;安微的黄山、古徽州、宏村、新安江、石潭等;浙江的西湖、千岛湖、舟山、桐芦、慈溪、余姚等;江西的庐山、井冈山、鄱阳湖、胡耀邦陵墓等;福建厦门的鼓浪屿等;广东广州的奥体中心、黄埔军校旧址、会展中心、珠江夜景、陈家祠,珠海的情侣路沿海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南山观音、亚龙湾、大东海、西岛及博鳌论坛会址、玉带滩、万泉河、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兴隆南方植物园等;陕西西安的兵马俑、华清池、大小雁塔、城墙、碑林、钟鼓楼、回民街等;青海的青海湖、塔尔寺、龙羊峡水库、茶卡盐湖、西宁大清真寺等;内蒙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满洲里、额济纳胡杨林、大召寺等;甘肃的丹霞地貌、莫高窟、鸣沙山、嘉浴关、金塔胡杨林等;新疆的天池、天山大侠谷、喀纳斯、那拉堤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赛里木湖、五彩滩、魔鬼城(雅丹地貌)、胡杨林、白沙湖、坎儿井、葡萄沟、火焰山等;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日月谭、阿里山、北回归线、鹅銮鼻、猫鼻头、太鲁阁、中山纪念馆,蒋介石士林官邸、故宫博物院等;还有朱家角、周庄、同理、乌镇、西塘、鸣鹤、沙湾等古镇…… &nbsp;<div> 国外只去过越南。 &nbsp;</div><div> 国内还有许多好地方、好景点没有去,自感体力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不追求,不强求,走一步看一步,能走到哪天算哪一天,一切随意吧。</div> <h3>2006月3月于三亚海滩</h3> <h3>盘点从事宣传报道工作20多年,有20余篇通讯报道被有关报刊和部门评为"好新闻"</h3> <h3>  2008年4月,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彭剑良到改制后的美尔姿参观考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研究生毕业后曾在新洋农场实习一年,当年我在农场办公室,和他算是老熟人了。</h3> <h3>  2009年6月29曰正式退休,退休金1900余元。2009年7月于家中。</h3> <h3>  个人辞条先后被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华骄子》《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中国摄影家全集》等丛书。</h3> <h3>2010年7月为农场通讯员授课</h3> <h3>2010年秋于家中</h3> <h3>2011年7月于黄山</h3> <h3>2012年7月于青岛</h3> <h3>2013年5月于台湾高雄</h3> <h3>2013年5月于家中</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9月于无锡渤公岛</font></h3> <h3>2014年7月于千岛湖</h3> <h3>2014年7月于杭州西湖</h3> <h3>2014年10月于厦门鼓浪屿</h3> <h3>  我祖籍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胡家小湾,这是一座远离尘嚣的幽静的小山村。原本这里贫穷落后,交通十分不便,到最近的石堰镇要翻过好几座山头。近几年国家出资修建了简易的水泥路,小汽车能开到家门口。据家谱记载,胡姓原籍湖北孝感,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祖上逆水而上,到重庆长寿落脚为家,后入川13世祖又到现址落户创建了胡家小湾,到吾辈为进川第17代。1920年父亲在胡家小湾出生,2岁时祖父被川军拉了壮丁,10年后升为营长时战死在沙场。1945年父亲在重庆考上国民党警官学校,日本鬼子投降后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毕业后到上海做了交通警察。1948年,母亲只身从老家乘长江客轮顺水而下奔赴上海与父亲团聚。父母出川后一直客居他乡,直至退休后1982年冬二老才回故乡一次。</h3><div> 2015年春节期间,我们兄弟4人及家人一行11人赴重庆长寿寻根问祖,受到了胡氏族人及母亲黄氏家人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体察了胡氏家族祖居地,祭扫近二十座祖坟,了却了我们多年来回故乡祭祖的夙愿。捧一把家乡的泥土闻了又闻,清香沁入心脾,这泥土养育了胡氏家族,培育了胡氏的根。游子漂泊得再远,漂泊得再久,故乡永远在心中。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乡中水。</div> <h3>我们全家三人在祖籍地留影</h3> <h3>2015年3月于重庆长寿湖公园</h3> <h3>2015年9月于连云港花海</h3> <h3> 2015年10月。韶华已逝,青春不再。</h3> <h3>2016年7月于家中小菜地</h3> <h3> 2016年8月于黄沙河中流击水。1957年夏天8岁时在新洋村的中心河学会了狗刨式游泳,到农校后学会了蛙泳、自由泳,1977年成家后基本上不再下河游泳。2009年6月29日60周岁生日这天又开始到黄沙河游泳,天天坚持,这一年直游到12月18日。后每年5月初下河,到11月上中旬结束。</h3> <h3>2016年9月于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公园</h3> <h3>2016年9月于新疆赛里木湖</h3> <h3>2016年9月于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h3> <h3>  在海南琼海房价低潮时购置了房产,每年冬季在海南4个月左右,过起候鸟式生活。这里空气质量是全国最好的,本人的高血压、血糖偏高在这里不吃药都是正常值,这里确是养生养老的好地方。</h3> <h3>2017年1月于海南牛车湾</h3> <h3>2017年4月于扬州瘦西湖</h3> <h3>2017年4月于上海古漪园</h3> <h3>2017年9月于无锡鼋头渚</h3> <h3>2017年10于呼和浩特市大召寺</h3> <h3>2017年于10月于内蒙额济纳胡杨林</h3> <h3>  手中的相机已伴随了我近40年,改变了人生,增添了乐趣,留下了人生的点点滴滴。</h3> <h3>  回望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在逆境中夹着尾巴奋进,在顺境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行进,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大的作为,但尽了力,不图功劳,但求苦劳。</h3><h3> 到农场机关工作后,是自己工作的黄金时期,多年从事农垦经济研究工作、党的宣传工作、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闻报道工作和摄影工作等,被全国200多家媒体录用文字、图片稿件5000余篇,发表论文50多篇、长篇通讯65篇、报告文学12篇、散文60余篇。</h3><h3> 报告文学《高歌奋进的新洋农场》被选入发展农村经济指南丛书《绿色风景线》;</h3><h3> 报告文学《羽衣霓裳美尔翩翩》《美尔姿的风采》《艰难的开拓》《勇踏浪尖弄大潮》分别被选入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长河水》《鹏程万里》;</h3><h3> 报告文学《赞比亚的中国神农一来自中赞友谊农场的报告》作为一等奖优秀作品选入全国农民报协会编辑改革出板社出版的走向新世纪丛书《中国世纪颂》;</h3><h3> 报告文学《希望的田野》选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地颂》;</h3><h3> 论作《新洋农场实施人才工程成效显著》选入《中国当代优秀管理论文》;</h3><h3> 论文《多角经营多元发展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被选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改革与发展丛书《企业管理研究专辑》和中国径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并作为优秀科技成果被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收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 &nbsp;</h3><h3> 任新洋农场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期间,农场先后获农业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文化部"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江苏省文明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工作奖"等荣誉称号。这些并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归功于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但毕竟在我主持农场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上,也就在自已脸上贴点金了。</h3> <h3>这是几张自我感觉人生中较有价值的获奖证书</h3> <h3> 林林总总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有100余件,塞满了两只小箱子。这些证书浸润了组织的培养、领导的提携、同事的捧场、朋友的相助、自已的努力。我珍视这些荣誉,但并不陶醉于其中,一切都已是过眼烟云,随风而去吧,平平淡淡欢度余生。</h3> <h3>  在新洋农场这六十平方公里土地上,我已整整生活了60多年,和父辈一脉相承:“献了青春献终生。"这里有我的悔、我的恨,这里更有我的情、我的爱。我见证了新洋农场的发展壮大,将终身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它,参与了《新洋农场场志》的编写和主持了《新洋农场历史陈列馆》的制作,也许将守望着这片土地直到终老,把忠骨也埋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