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术者:</h3><h3>刘杨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h3><h3>赵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h3><h3>韩进 贵州省道真县人民医院</h3><h3> 患者男,42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发现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2天”入院。2年前患者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遂建立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第6周使用该瘘规律透析。2天前患者发现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h3><h3> 查体:左前臂近腕部可见一长约3cm纵行陈旧手术瘢痕,左前臂可见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走形轮廓,沿瘘血管走形轮廓可见多处穿刺瘢痕,沿瘘血管走形未扪及震颤,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h3><h3> 我院彩超示:左上肢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后,桡动脉近吻合口内径4.8mm,吻合口内径2.6mm,头静脉近吻合口内径2.2mm,头静脉于前臂近肘部分为两支,分叉前头静脉内径5mm,分叉后头静脉外侧支内径1.2mm,内侧支内径1.9mm,吻合口至头静脉分叉处腔内可见中等回声,CDFI:未见血流信号。 </h3><h3> 考虑患者此次血栓形成原因可能为吻合口狭窄所致(因患者自吻合口至头静脉分叉处全段有血栓形成,超声测值仅供参考)。考虑患者血栓体量较大,单纯介入治疗效果不确切,重新建立内瘘又会造成血管资源浪费,本着保护血管资源的原则,决定为患者实施杂交手术。首先在头静脉分叉前的膨大处将头静脉解剖出来,从此处切开取栓,然后从该处直视下置入血管鞘先处理瘘血管远心段,然后根据造影情况看是否需要原位翻转处理瘘血管近心段。</h3> <h3> 于头静脉分叉前膨大处切开,解剖头静脉。(注意此处切口勿选择在血管正上方,因为切口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可能会影响日后穿刺)</h3> <h3>于头静脉侧方切开血管,见管腔被大量血栓充填。(此处血管切开也应选择在侧方开口,尽量减少对血管穿刺的影响)</h3> <h3>使用血管钳对血栓进行钳取</h3> <h3><br></h3> <h3>对于远心段无法钳取的血栓可使用“milk手法”将远心段血栓挤压取出,该方法适用于早期比较新鲜的血栓。(此处可能会有小伙伴说:这样挤一挤血栓能完全清除吗?为什么不用取栓导管?考虑患者血栓形成时间短,用挤压的手法还是能将一部分血栓清除,况且我们取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血栓完全清除,能清除大部分血栓就OK,还可以节约一部分费用)</h3> <h3>切开取出的血栓</h3> <h3>大部分血栓取出后,阻断头静脉两段,7-0普理林线缝合血管</h3> <h3>血管修复后,避开原切口直视下穿刺头静脉置入5-F微穿鞘</h3> <h3>通过C2导管造影吻合口未显影,考虑吻合口有狭窄</h3> <h3><br></h3> <h3>考虑患者病变位于吻合口及移行段血管,该位置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多发位置,且该段位置病变一般较顽固,普通球囊难以撑开病变,遂使用6mm*40mm高压球囊对吻合口进行扩张,扩张过程中可见两处狭窄,加压致20个大气压时“蜂腰征”消失。</h3> <h3>反复扩张两次后,狭窄已完全扩开。</h3> <h3>再次造影吻合口及整个瘘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狭窄。</h3> <h3>TIPS:</h3><h3>1.自体动静脉内瘘晚期失功的最常见原因多为狭窄,因此定期的通路监测是避免血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预防措施,血栓形成前预先治疗狭窄可以延长通路寿命,PTA是这类病变治疗的首选,成功率超过95%。6月时为57%-77%,1年时为35%-69。</h3><h3>2.AVF血栓治疗的初步成功率为88%-100%,6个月初级通畅率为20%-56%,1年为27%-40%。6个月和1年次级通畅率分别为54%-83%和51%-80%。外科方法治疗AVF血栓与血管内治疗相比较无显著差异。</h3><h3>3.有些情况下自体动静脉内瘘会有瘤样扩张,形成血栓后血栓体量大,采取腔内治疗的方法来进行处理有可能引起肺栓塞,单纯采用腔内治疗来处理这类病例需斟酌,因此杂交手术是解决该问题很好的一个方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