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岭古道游记

剑鸣

<h3><br /></h3><h3><br /></h3><h3>桃岭回望是古道</h3><h3> </h3><h3>早听说过黄山区乌石镇境内的桃岭古道,一直没走过。2017年12月27号早晨,仙鹤、画家和我(剑鸣)偶遇,三人一合计,便从汤口出发,来了趟说走就走的旅行。</h3><h3>我们选择的起点是桃坑,到达桃坑时已近十点。这个位于X039道路上的村落,没有几户人家,但乡村人好客的热情维系得很好。与其他乡村一样,这里留守的也多是老人。他们知道我们要走古道,便嘱咐要多带点水、带着干粮,说沿途没有商店,到郭村才有呢。</h3><h3>我们到一户老乡家添加热水,他便从一条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古谚开始,向我们介绍起桃岭这条古道。</h3><h3>"枞阳票子崭崭新,中朋不歇歇桃坑,桃坑有个好观音。腊梅一枝花,来珍盖过她。"老人说,这条段子是上一辈的老人传唱给他们的。大意是古代经桃岭古道往来的客商,都爱在桃坑这个地方歇脚,原因就在于这地方有位叫来珍的美女,那个美呀,连冬季的腊梅花都得低头。</h3><h3>看来这位让无数客商牵肠挂肚的来珍定是美得不要不要的。无疑这也为当下这条古道增添了"美丽动人"的背景。其实,这民谚段子的背后传递出两个史实是一定的。一是桃岭古道是青(阳)黟(县)古道在黄山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古代青黟古道北起青阳沙济,经广阳、夏村、乌石、桃坑、桃岭、郭村、山河,翻越羊栈岭至黟县际联,是古代徽州到池州的交通干线,也是枞阳、大通、池州、青阳至黟县、屯溪、江西的古干道。二是桃岭古道见证了徽商"徽州担"的荣衰。"徽州担"是徽商的别名。最早的徽商大多是挑着担子起家的,"徽州担"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将山区的木竹、茶笋等土特产运往大商埠,将城镇的丝绸、布匹、盐、烟、日用百货挑往山区,联系着长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的贸易往来。</h3><h3>老人说桃岭古道指的是乌石镇桃坑至焦村镇郭村石壁下这一段,当地人也称乾隆古道。称桃岭古道,想必是这条道路经过一个名叫桃岭的山冈;称乾隆古道,据说是当年乾隆下江南时途经过这条道路,并留下了"桃源古秀"四个字。老人还说,早年间在桃坑村口曾经有一座雕凿精美的拱月形门楼,上面就嵌有一块刻着"桃源古秀"的牌匾,可惜的是,门楼于1996年被洪水冲毁了。言语间,过往的岁月又爬进了老人的眼眸。</h3><h3>桃坑村旁有条小河,"小河"便是村里的乡亲对条溪流准确的命名。古道沿溪而延伸,我们也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徒步桃岭古道。</h3><h3>满眼的,都是这个季节最显著的特征水瘦山寒。小河本很小,若是雨季水量应该很丰满,但在"入九"的冬季,也着实委曲了还算规整的河床。好在沿途有零星的小水潭点缀,在高低落差下,静下心来,倒能听到更微妙更美妙的旋律古道之静、山野之静、心灵之静有机地合在了一起。</h3><h3>仙鹤、画家更在意的是山。古道两旁的山很高很有气势,一座高过一座,一座连着一座。这个时日的山体很干净,各类树呀藤呀的主干枝条没了绿叶的掩映,竞相地裸露在眼前,反倒给人坦诚、朴实的感觉。画家说,这枝枝干干没了修饰却显了力道;我说,这就像摄影,是减法艺术;仙鹤说这更有了想象空间,虽没了春红秋黄的迹象,但脑海中又无时无刻不呈现出这样的景观。</h3><h3>这就是桃坑段古道的特点。宽窄不一的古道穿行于原始森林与山涧溪水间,眼前的一段绝不过10米,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可最妙的还是想象一下路旁紫的、白的鸢尾花,前一株后一株的梅花,大朵的红紫地黄,一路追随,像有说不完的话,更怕是担心行人的旅途寂寞。哪里还有寂寞,不论哪个季节,来珍姑娘的期盼不说,鸟的歌唱不说,不时掬一口溪水润润嗓子应和一声,不时在路旁摘上几片野茶闻闻清香,只怕醉了才是。</h3><h3>桃岭古道的桥也都很有来头。这个季节走在铺满落叶的定心桥上,和着"咯吱"的节拍,便有心闲气定的感觉。也难怪,此桥虽不高大威猛,但处境清幽,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桥时便觉心旷神怡,于是便立即停下来,将此桥命名为"定心桥",用意为有家心方定、心定万事明。福祉桥也与乾隆有关,相传他路过定心桥后,一心想着治国方略,路过此桥时,恰恰想的是如何为民众谋福祉,因而此桥便得了个"福祉桥"的名号。如意桥是古道上不多的高大威猛型石桥,与其他桥体一样,工匠们就地取材石条、卵石码砌,因形就势,桥建造的高点长点,便利了来往的客人。如意桥相传得名于嘉庆皇帝,当年他为寻觅乾隆下江南踪迹路过此桥,为了胜过乾隆时期的安居乐业,将桥定名为"如意桥",以示嘉庆年间更要如意吉祥。</h3><h3>多么用心的桥名!当我们在桥头桥下拍照、怀古的时候,见到那有了年岁的一层屋石块、一方方青苔,便不由的想到"修善""养德"这些词汇。建桥修路是那个朝代行善的代名词,这个时代德行的符号便是公益。一起做吧,约起。</h3><h3>来到桃岭位于乌石一侧的山脚下,便看到一个凉亭。这个凉亭的屋顶已经毁坏,但石块砌成的石墙却很好的保存着,古朴雅致。凉亭本是用来供行人歇脚的地方,一坐下来,我便发现原本随身携带的腰带竟然落在了"中餐"地点。只得终止行程,原路返回找寻。</h3><h3>有些遗憾,这次徒步古道我们没有翻越桃岭更没有到达郭村。可我们还是富有的,除了寻找到了腰带及文中描述的景象,我们还考证了途中多处的"石臼",这可是古村落中不可缺少的谷物加工器具;还见识到了五星级"特色"茅房,这可是古道上现代文明的标志;还为那被侵害的黄麂伤心,这也是一条生命,是考量人性的标尺。我知道,翻越桃岭,便可见郭村;我知道,郭村有个古村落;我知道,郭村的周王庙会特别热闹。好在,春天不远了!桃岭古道,我们春天见!</h3><h3> </h3><h3>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