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长征路 寻根神木行 作者:王志平

淡若清风 (Kgf)

<h3>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举国上下纷纷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弘扬长征精神。</h3><h3>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我们兄妹今年生平第一次回到父亲的老家,陕西老革命根据地------神木。追随着父亲当年的脚步,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感受着长征精神的伟大,以实际行动向父辈们致敬,并纪念和告慰父亲的英灵。</h3> <h3>  父亲王俊明,生于1919年5月,陕西神木人。1935年2月参军,1936年跟随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同志领导的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并艰难跋涉,完成了红军长征的最后征程,到达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之后,父亲征战南北,戎马一生,战功卓著。解放后,即授命调往空军任职。1953年被部队选送到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培养深造。</h3><h3>  </h3> <h3>  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h3> <h3>  父亲的授勋证书及毛主席令</h3> <h3>  我的父亲身高183公分,身姿挺拔,英俊潇洒,标准的军人气质和形象,是我们兄妹心中永远敬仰和崇拜的偶像。</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陕西神木,父亲出生并参加革命的地方,是我们兄妹从小魂牵梦绕、为之向往的圣地。作为儿女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寻根祭祖,告慰先父。特别是我们兄妹自身的军旅生涯经历,对革命老根据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牵挂,更希望能够回到父亲的故乡,重走红军长征路,纪念青春,缅怀先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心愿一直未能实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当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神木之行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寻根的渴望让我们不再犹豫等待,立即启程。随即,我、二哥、小弟和弟媳一行四人,便踏上了神木寻根之旅。</span></h3> <h3>  陕北高原</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 . 寻根 未了的心愿 </span></h3><h3>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中国人都有一个传统的观念:无论身在何方,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家。而我们的根就在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王家寨。神木------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而今它更是以改革开放以来&quot;煤海惊世界、日月换新天&quot;的豪迈和全国唯一医疗和教育全免费的惠民政策而享誉中国。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据父亲讲,他自一九三五年二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离开家乡,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才有机会回了一次老家。由于神木地处陕北高原,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不仅要坐火车、汽车,还要坐马车,甚至马车不能通过的地方就要骑马、步行,何况再拉家带口就更困难了。因此,从小到大直至父亲去世,我们也没有回去过。重走长征路,寻根拜祖,告慰先父就成为我们兄妹一个共同的未了心愿。</span></h3><h3> </h3> <h3>  二 . 自驾 踏上寻根之路 </h3><h3> 八月二十五日清晨,二哥开着他那辆长城越野车,载着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汽车驶出保定市区进入保阜高速,途经河北、山西,最后顺利抵达陕西。当高速公路上第一次出现"神木"的路标时,我们兄妹不约而同的激动起来。"神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我们多年魂牵梦萦的地方。当我们真的踏上这片土地,近距离的触摸它时,无限感慨,情不自禁的大喊:"神木------我们回来啦!"</h3> <h3>  到达神木县城后,我们立即与同辈的堂弟王文应取得了联系。当与前来接应的侄子、侄女见面时,我们不由的感叹人类基因的强大。虽然从未见过面,但是王氏家族特有的面部特征让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彼此。亲人见面格外亲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血浓于水吧!他们热情的把我们安排到堂妹供职的宾馆住下。吃过晚饭后,我们迫不及待的参观起神木县城的夜景。没想到,一个西北偏远小城,却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广场休闲的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公共刷卡自行车随处可见,使用一个小时之内是免费的,十分方便。印象最深的是外观豪华气派的宾馆,内部配置也相当了得,无论是大堂摆放的钢琴,还是自动照片打印机,无不充满着时代气息。随着神木大煤田的开发,使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的产煤大县和西北县域综合实力第一的城市。 </h3><h3> </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县政府大楼夜景</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第二天一早,我们和在县城居住的亲人们一行十人,分乘两辆小车,一起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车驶出县城后,一路近百公里全部是柏油路面。除了山区公路较窄外,路面还是很平整。不过,一路上我还是领略了陕北黄土高坡、沟壑纵横的险峻。也才理解了为什么当年父亲说回一趟老家很艰难的苦衷。公路盘旋在大山中,汽车一会儿要踩着刹车下坡,一会儿又要加大油门冲上山顶。向前看灰白色的柏油路像一条细长的羊肠一般,蜿蜒在大山深处。向下望去,纵深几十米的沟壑随时有可能要吞没我们。一路上几乎全是U字形的盘山路。因路面较窄,两辆车要错车时,必须有一辆车靠边停下来,另一辆车才能缓慢的开过去。一路上紧张的我不停得提醒司机开慢点、开慢点,双手紧紧握着扶手,手心里全是冷汗......按理说我也是一个当过兵、走南闯北的人,走过的山路也不少,但这么险峻,这么窄的路还真是第一次。难怪一向对驾驶技术十分自信的二哥也不禁感叹:幸亏亲属代驾,否则真不敢开。我们不禁想:当年王氏先祖是怎么从山西一步步走进这片大山深处安营扎寨的?我们的父亲当年又是怎样在这片贫瘠又封闭的土地上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并长途跋涉,随长征大军走出这片大山? </span><br /></h3> <h3>  就这样曲曲折折的走了近两个小时,经贺家川镇,终于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老家------王家寨。 眼前的王家寨坐落在天然的黄土山下,放眼望去,周围的大山高大别致,形似寨堡,雄伟壮观。寨顶有一株古槐树,虽枯死多年,仍屹立不倒,更显奇特美丽。</h3><h3> 真要感谢王氏先祖英明神智,独具慧眼,竟在这样的大山深处选居了这块风水宝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才真正领悟到:我们的根原来在这里。"爸爸,您看见了吗?您的儿女们回家啦!</h3> <h3>寨顶上屹立不倒的古槐树</h3> <h3>  堂弟和弟妹以及他们的小孙子一直等在路边,我们热情的相拥在一起。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父亲出生的地方------爷爷的祖宅。三间石头砌成的大窑洞,虽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是在家乡亲人精心的维护和打理下,至今仍保持完好。因爷爷曾是寨子里的郎中,家境还算不错,窑洞是石头砌的,平坦的院子还配有羊圈和马棚,在这黄土高坡实属不易。据亲戚们说,全国刚解放时,父亲曾带着警卫员回家探亲,就住在爷爷的窑洞里。</h3> <h3>爷爷的祖宅</h3> <h3>  从爷爷家出来,又走过一个山坡,我们来到了堂弟王文应的家里。只见一排石砌的大窑洞宽敞明亮,窑洞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电视、冰箱、电脑一样不少,自来水也接到了每家每户。宽敞的院子里种满了枣树,沉甸甸的大枣挂满枝头。我们一家人坐下来稍事休息,便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祭品,前往祖先墓地祭拜。</h3> <h3>  三. 拜祖 "官帽山"的传说</h3><h3> 跟随堂弟,我们兄妹一行艰难的翻过好几个山头,绕过几道弯,终于来到王氏祖墓所在地。祖先墓地位于大山坡上,至上而下依次埋葬着王氏历代祖先。因年代久远,时光磨砺,许多坟茔成了一个个小土包,只有近代的大伯、叔叔的是石砌的墓茔。但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是他们静静地躺在这片故土上,牢牢地守护着王氏后人。我们怀着崇敬庄严的心情,十分虔诚的一一跪拜了所有的王氏祖先,表达了我们王氏后人认祖归宗的心愿。</h3><h3>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一个关于"官帽山"并与父亲息息相关的神奇传说。"官帽山"是一座有着奇特地形地貌的大山。放眼望去,它的像形度令人难以置信。它圆圆的山顶像是一个帽顶,半圆弧形的断崖,整齐的围在帽顶下,就像是一圈帽檐,断崖下面是流淌着清泉的沟壑。当年风水先生选定这片风水宝地作为王氏家族的墓地,就是因为它与"官帽山"隔岸相望,并预言正对着"官帽山"的这块风水宝地,我们王氏家族一定会出现一位英名盖世的大官,并且一定是位武将。据《王氏族谱》记载,我们王氏一族从山西迁徙到陕西繁衍到我父亲"俊"字辈已经是第十代了。前几代也未出现过什么奇人,直到父亲的出现,族人们觉得风水先生的预言应验了。</h3><h3> 父亲一九三五年参加了陕北红军,身经百战,战功彪炳。解放后,他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历时五年。一九五五年在学院深造时,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为上校、大校,成为我军一位高级军事干部。用王氏族人的话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官""武将",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h3><h3> 他们相信这是"官帽山"祖墓保佑的结果。</h3> <h3>奇特地貌的官帽山</h3> <h3>  但是到了一九七二年,族人们祭祖时惊讶的发现"官帽山"整齐的帽檐断崖上突然坠落了一块直径约两米的大石块,出现了一个大缺口,族人们隐约的感到了一丝不安。</h3> <h3>  </h3><h3> 果然时隔不久就传来了父亲不幸病逝的噩耗。族人们万分悲痛,同时也感叹"官帽山"的灵验。这个神奇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体现了王氏族人对我父亲的崇敬心情,也表达了他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我们兄妹从心里十分感谢和敬重他们。与此同时,我们也向族人们说明了我们已将父母的墓地选在了保定"龙凤公墓"并立了墓碑,便于我们子女祭拜扫墓,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族人们表示了尊重和理解 。 </h3> <h3>  我想只要我们王氏家族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官帽山"和我父亲的传奇故事也会代代相传。作为父亲的儿女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h3> <h3>  从墓地回来后,我们收拾好心情与亲人们坐在挂满果实的大树下,一家人老老少少、亲亲热热的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陕北特有的粗瓷大碗,品尝着弟妹做的充满陕北风味的粉条土豆炖排骨,听着乡亲们讲述父亲点点滴滴他们所知道的那些故事。</h3><h3> 王文应听他父亲说:父亲兄妹共五人,父亲是唯一一个上过三年冬学的人。按当地风俗,只有冬季农闲时私塾才开学。也许就是那时,父亲接受了革命思想,13岁参加赤卫队,15岁参加了工农红军,并随红军长征走出了大山去了延安。也正是有了三年冬学的基础,父亲属于革命队伍中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为今后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h3><h3> 一位上了年纪,牙齿几乎掉光的老者,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兴致勃勃向我们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父亲回乡探亲时的盛况。他说:那时的他只有八岁,看见身着军装、威风凛凛的父亲骑着大马,挎着盒子枪,带着卫兵回到家乡。父亲下马后,热情的与围拢过来的乡亲们打着招呼,并摸着他的头,把前来看望的乡亲们让到爷爷的窑洞中。警卫员看到大炕上有些脏,连忙摘下头上的帽子弹弹灰尘,并垫在炕上才让父亲坐。父亲笑着阻止了警卫员的举动,并说:"回到自己家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还能嫌脏吗?我就是在这个炕上出生并长大的呀!"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窑洞,比过节、娶媳妇都热闹。老乡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威风的大官,这么平易近人,还是共产党的官好啊!父亲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在王家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王氏族人们更是感到无比荣光。同时对"官帽山"的传说更加坚信无比。</h3><h3> </h3> <h3>与家乡的亲人们在窑洞前合影</h3> <h3>  下午,我们兄妹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勤劳善良、淳朴真诚的王氏亲人们,并按当地的风俗叩拜了王家寨的观音庙和龙王庙,踏上了归程。</h3><h3> 亲爱的父亲您安息吧!儿女们永远怀念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