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砚

学徒工

<h3>  淄砚起源于战国末期,有两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因古称淄州而得名,盛行于唐宋, 宋朝时曾与端砚、歙砚、苴却砚一起,并列全国四大名砚,北宋文人唐彦猷《砚录》中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宋亡后一度沉默数百年,清代慢慢有了复盛之势。</h3><div><br></div> <h3>  现存最早的淄砚为西汉时期所产,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4年,淄砚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列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h3><div><br></div> <h3> 淄砚有“浮石有铜,足为地真,如金之声,如玉之润,研磨如锉,发墨如油,用手抚之,如婴之背”的特点,曾被苏东坡、米芾、陆游等名家做铭所赞。</h3><div><br></div> <h3>  淄砚是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禹王山(古时为淄川县治、汶水西流与淄河发源地)途径淄川、临淄等地入海,俗称淄河流域的砚石。</h3> <h3>  淄砚产地较多,但以地质年代而论,可分为两类,一是与淄博盆地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系地层有关,产地为淄川罗村洞子沟、博山安上村,所产砚材,为井下开采,呈黑色,砚材属粉沙质泥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这是历代文人所记述的淄砚。明余怀《砚林》载:“宋熙宁中尚淄石砚,神宗亲择共尤佳者赐司马温公。” 《淄州志》以及历代诸多名家权威的砚石录著均有记载,陆游《蛮溪砚铭》:“龙尾之群,临韫玉之伯仲也。”所以淄砚又有韫玉之称,古人评砚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由于淄砚金星遍体,又有“金星砚”之称。“孙文定公沚亭(廷铨)颜山杂志:砚石产颜神镇北庵上村倒流河西侧,西侧偏硬,东侧则薄,唯中坑者坚润发光……颜神镇为今博山县治,宋时属淄川,元时为淄川县治,庵上村存石亦淄石以然,孙公作记至今百二十年,而庵上村土人不顾而问焉。”(淄砚录535页)。乾隆年间,盛百二任淄川县令,对淄砚的历史、现状和石质进行调查研究,编《淄砚录》并引用宋人邵康节的《金雀砚诗》:“铜或常有,未尝见金雀,金雀出何所?必出白云岳……”后经实地考察,所产砚石每不如从前,砚石出现的并非金星而实为金色雀斑,因而淄石又有“金雀石”之称。</h3> <h3>  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发现的砚材,产出地层为古生代寒武系,产地为淄河源头的禹王山、桃花泉等地。产于禹王山一带的黄、红、绿三色彩石,有水坑和山坑之分,属泥质灰岩,尤其水坑石质地上佳、纹理丰实。上世纪六十年代社队作坊发展时期,山东省鲁砚泰斗石可先生大力发掘,才使此石得以重见天日。砚雕大师用禹王山三彩石制砚,不落俗套,意象清新,独具一格。启功先生曾题淄砚铭:“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对现代淄砚的品位作出较高之评价。若早于几百年前发现此石,当今全国各砚排名,可能要重新排座次。</h3><div><br></div> <h3>  精美的砚品,历史的传承,离不开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离不开文化名人的推崇和实用,离不开市场的认可与交流。淄石制砚在明末清初年间,淄川罗村镇道口村安姓居民传给小窎桥村王氏一脉制砚技术,王氏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淄砚传承人。安盛谋先生成为全国砚雕大师,谭峰先生《一凡堂》,制砚、学古、仿古,文人气息浓厚;诸多省级砚雕大师,皆匠心独到。</h3> <h3>  2016年8月,淄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淄博日报摄影部主任景广平先生陪同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孙伟庆来禹王山采风,提及淄砚发源地,方知淄砚历史,近日得老友淄砚佳品,遍查资料,是以为记。</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