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山沟历史与地理

岁月有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 崛山沟名字的由来</b></h1><h3> 叫了这么多年“崛山沟”,我还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过去,我不喜欢崛山沟这个名字,因为听起来就像是“哭山沟”或者“苦山沟”。从小就觉得与平原的人相比,山沟沟的人低人一等。又是一个哭的山沟、苦的山沟,怎么能叫人喜欢得起来?<br></h3><div> 记得小时候,大约1970年左右,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蒲村公社说是要把崛山沟的名字改成幸福沟。我听到真是挺高兴。但到现在也没有改过来,可能由于传统习惯很顽固吧,也可能是就不该改名。</div><div> 最近我查了一下一些资料,研究了一下崛山沟名字的由来。这个名字还真有来头,真不一般。</div><div> 先说“崛山”这个词。我们一直把“崛”读作“窟”(kū ),可是讲普通话的人读作“决”(jue)。我们常常不得不跟他们读作“决山沟”。实际上“崛”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读“决”应该读“窟”,我们读的是对的!</div><div> 佛教中有一个词叫“耆阇崛山”,读音为“其社窟山”qí shé kū shan(有人也读成“其度窟山”)。耆阇崛山是个什么山呢?</div><div>  “耆阇崛”是梵语(佛经用的语言,即古印度语)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应该是“鹫头”或者“灵鹫”。“耆阇崛山”就是“鹫头山”,因山顶像秃鹫的头而得此名。就像我们把一座山叫“虎头山”一样。这个山位于佛教发源地古印度,位于古印度的王舍城东北方。据称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传经说法的地方。 </div><div> 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有一位名气极大的人物,叫作鸠摩罗什。他是西域龟兹国 (读qiu ci ,位于现在的新疆库车县)的人,生活在公元400年(据今1600年左右的东晋)时期。他是一位与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玄奘比鸠摩罗什晚200多年,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鸠摩罗什翻译了包括大名鼎鼎的《金刚经》在内的众多佛经。在他以前,佛经翻译的不好,晦涩难懂,歧义很多。而他准确的翻译对佛经的理解,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翻译活动是在位于现在陕西户县的草堂寺这个地方完成的。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鸠摩罗什的雕塑。</div> <h3>(印度的耆阇崛山)</h3> <h3>(位于新疆库车县的鸠摩罗什雕塑)</h3> <h3>  据说,鸠摩罗什还在崛山这个地方(不是东崛山就是西崛山)翻译过佛经。他为这个地方起了个与佛祖释迦牟尼讲经的“耆阇崛山”同样的名字。后来,可能是为了简洁易记,省略掉“耆阇”这两个生避字,就成了崛山了。</h3><div> 从这个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div><div>1、崛山的名气应该是很大的,在佛教历史上是有地位的;</div><div>2、先有耆阇崛山这个名字, 再有崛山的名字,再后才有崛山沟的名字;</div><div>3、崛山这个名字至少已经存在了约1600年了。</div><div> 我查了网上有关鸠摩罗什的资料,不少文章中有鸠摩罗什与崛山的记载。我也没有找到特别权威的文献,以后还要继续查找。</div><div> 崛山历史上是佛教之地是确定的。因为东、西崛山历史上和现在都有寺庙,甚至山下也有寺庙,以前我还常看到的朝山的人流,作为岐山一景的“崛山名刹”的说法等等都说明着这一点。</div><div> </div><div> 有人还考证说,周朝的先祖,就是从崛山沟出来,到了岐山大地,开创了周朝的大业,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如果是这样,那崛山沟的历史,就很长了,至少3000年了。</div><div><br></div><div> 我们崛山沟人应该为崛山沟感到自豪和骄傲!为没有把崛山沟改名成幸福沟而感到庆幸。</div> <h3>(地图上的东崛山,西崛山)</h3> <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2</b> <b>崛山沟的住户</b></h1><h3> 以前的崛山沟,山上山下都有住的人。不少人家散住在山上,主要原因是哪里能开垦出土地就在哪里住,离土地近种地方便。这是农耕社会的特征,土地就是命根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产的大部分只有土地。还有一个原因是住在高处不会被山洪冲走。必须忍受的缺点是:各家住的分散,交通不便,一切东西要靠人背,走的是山路小路。好在以前主要工作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一家一户各种各的地,互相交往也不多,对方便的交通要求不高。</h3><h3> 后来实行合作社和生产队了,人们与社会交流多了,再分散住不方便。随着时代变迁,人们也不愿意辛苦的爬上爬下走山路了。大家就逐步搬到山下,集中住了。这四、五十年,我经历了几乎所有的崛山沟人都搬过家。</h3><h3> <b>邢家会(读成了邢阳会)</b>,位于野狐岭梁北边与杨家沟东梁上,这里的地原是属于蒲村邢家的祠堂(又叫祖业会)所有,解放后进社时,被分配给在野狐岭住的陈家人。传说一个叫“邢石头”的人,在挖地时挖出来一石槽的银子,发了大财。估计纯属虚构。</h3><h3> <b>肖儿沟(小儿沟)</b>,3家人住过,后来发展到七家人,解放前都搬回驸马庄(新庄)了,一些住户去了肖家坡。</h3><h3> <b>剪子沟</b>,住过几家人,后来搬走了。介于崛山沟与曹家沟之间,离我们比较远,但以前也要沿着野狐岭梁走上去。解放后,曹家沟修了路通往剪子沟,人们才不用从野狐岭梁上走了。</h3><h3> <b> 杨家沟</b>,原来住过七、八家人,后来陆续离开,地卖给别人了。</h3><h3> <b>台台子</b>,住着樊家几家人,他们以前是扶风县樊家咀头的人,如何来的崛山沟,不知道了。</h3><h3> <b>南沟</b>住的孙家,以前在北沟住,因北沟地少搬到了南沟。交通很不方便,回家要爬很陡的坡路,下雨泥泞更是难走。他们八十年代初才陆续搬到北湾、大场等地。他们与住在石坡的孙家是一个家族。石坡住的孙家是六十年代末搬到何家门的。</h3><h3> <b>何家门</b>,住的何家人比较多。鲁家庄4队现住多家姓何的人与他们有关。何家以前多住在靠北一点现在称为“老屋”的地方,这地方光照好,最多时有十来户人住。</h3><h3> 二队的<b>罗家</b>,与罗家阙、鲁家庄有关。</h3><h3> 二队的<b>鲁家</b>与鲁家庄有关,还比较近。店房这个名字就是因为鲁家人在这里开店。</h3><h3> 我们<b>陈家</b>,以前就是鲁家庄陈家窑院的人。选择了野狐岭这个阳光充足的地方住真是有眼光。可惜2000年左右,发现山涯上有裂纹,为了安全,大家只好陆陆续续搬到大路边现在的地方了。</h3> <h3>(在立体地图上看崛山沟)</h3> <h3>(从前坡梁看崛山沟村子。最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山峰就是“三棱沟大咀”,它是在崛山沟能看到的最高峰,海拔在1400米以上)</h3> <h3>站在大路上看野狐岭的正面,遍布山上的杨槐树正在盛开着白色的槐花。</h3> <h3>(看野狐岭的侧面,原来是一道梁。)</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3 崛山沟的自然环境</b></h1><div> 解放前崛山沟的自然环境情况与现在不大相同。进山的路不在现在的地方而是沿着沟底的河岸走。沿途路不好走,而且路旁有刺的荆棘(枣子树等)。可耕种的土地也比现在少。</div><div> 山上虽然草木不够茂盛,植被不好,但常有野兽出没。我们在1990年代以前一直居住的地方叫野狐岭,这可能说明以前常有野生动物出没。1971年左右,我们还在野狐岭家门口看见对面前坡梁有狼在活动。1970年左右,有山上住家的孩子还被狼叼走,大人们发现后大喊追赶,狼放下孩子逃跑了,但孩子留下了伤疤,事情就发生在离他家不远的山坡上。</div><div> 人口增加需要土地,在文革前后不懂科学规律,大量开垦山坡地种粮造成水土流失,环境进一步变差。在山坡环境变差的同时沟底的情况却在变好:六、七十年代开垦坡地,同时在一些沟的分岔和河滩上筑了大大小小好多坝,这些坝截取了从山坡上流失的水土,产生了不少较肥沃的平坦土地,对后来的产粮很有利。</div><div> 2000年以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大家把坡地都种树了,这对彻底解决水土流失有好处,对动物植物生存也很有好处。同时,实际在崛山沟生活的人口减少,客观上对植被损坏少了,环境自然修复。2006年到2010年我回老家时明显感到生态环境变好了,昆虫多了,鸟儿也多了。一到夏天,人的生活还受到虫子的干扰。田野的野鸡很多,不时听到它们惊飞的声音。听说山上常见兔子、鹿、獾、野猪等动物,甚至据说还有豹子出没。崛山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我还照了一些照片为证。 </div><div> 山区受到山峰的遮挡,光照时间要少一些,崛山沟的气温一般比山外边要低两三度。冬天更是明显比山外头冷,下了雪也不容易化掉。若往山里边走,温度要低的更多。到了夏天就比外头凉快一些,适合避暑。小麦等农作物成熟的时间也比山外头晚一周左右。</div><div> 2015年重新划分土地承包权时,一批生长了20年左右的高大笔挺的杨树被砍伐了。原因是这些树旁的地块划给别人家了,树遮阴影响了别人家的庄稼生长。砍树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景,令人惋惜!大家还没有认识到绿化对崛山沟的意义。</div><div> 希望生养我们的崛山沟能够保持和优化自然环境。</div> <h3>(崛山沟与曹家沟、麟游县城(图的右上角)。可以看到采石场已经严重的破坏了曹家沟的自然环境,万幸的是我们的崛山沟还保持着好的环境。洞沟向北,贞子河南北的路完全被树木所遮盖,地图上看不到了。)</h3> <h3>著名的崛山沟大槐树,离我家200米。树龄350年以上了。它已经是崛山沟的标志了。(因找不到自己拍的照片,借用王同学照片,谢谢!)</h3> <h3>(常有养蜂人在崛山沟“放蜂”采花蜜。摄于2008年10月)<br></h3> <h3>(美丽的崛山沟!从这张照片里你能感受到清新的空气。拍摄与2008年10月)<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 崛山沟的交通情况</b></h1><div> 崛山沟在岐山县城的正东北方向(基本上45°)。是蒲村乡最北部的村子。</div><div> 蒲村离岐山县城17公里。崛山沟离蒲村5公里。八十年代前,这5公里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修了多次,每次都被拉石头的大型载重车压坏,坏了重修,修了再砸坏,恶性循环。谢天谢地,在2016--2017年修了厚实的大路,作为去麟游的公路的一部分,省道标准,宽敞平坦,这次看起来不容易坏了。</div><div> 解放前蒲村和鲁家庄都是去北边及甘肃一些地方的物资集散地(虽然规模都不太大)。一些人用肩挑、驴驮的方式从鲁家庄通过崛山沟到麟游、西方、再到甘肃的灵台,甚至庆阳/平凉等地贩运物资。我父亲说,他见过很多次这些贩运人,他们多是从北边运盐、粮等下来,也有运麦子等上去的。崛山沟二队的“店房”这个地名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人开旅店为过路人服务。著名的崛山沟的大槐树底下还有一排房子,形成了小的街市。因为以前崛山沟里边的路比曹家沟好走,人畜都可以过贞子河北上去麟游,而曹家沟里边有一段(名字叫雪岭子,又叫石峡拐)很险要,走过去很困难。因此人们选择走崛山沟而不是走曹家沟。这种情况一直到1958年修通了眉县到麟游的眉林公路才改变了,这使得曹家沟变成交通要道,崛山沟被冷落了。我出生时已经是这种情况了,所以我还以为曹家沟一直比崛山沟交通好。</div><div> 我们把现在崛山沟的路叫“大路上” ,是因为以前的路不是在这里,是在沟底部顺着河滩走的小路。进山时从<u>石坡</u>的上面走(为了绕开那个大石涯),沿着山口上石灰窑下面拐到河滩再向北走,一直走到大槐树地下。总之是一直沿着河滩西边走。</div><div> 现在的崛山沟大路是1960年左右才修成的。先是土路,后来逐步成为水泥路。</div><div> 经过多年多次的修—压坏—又修的循环后,2016年,山外到蒲村的路修成了高质量的省道,与山里水泥路相通了。再加上前几年对各家门口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下雨下雪可以不沾泥从山外把车开到家门口,崛山沟的交通情况彻底改善了。</div> <h3>(崛山沟周围交通,到麟游的距离与到岐山的距离差不多。)</h3><h3><br></h3><h3><br></h3><h3><br></h3><h3>(部分材料写于2012年,其余写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