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盐池文化。 324班张思彤

挽心ゞ灬

<h3>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前代诗人称它是"平浦横拖一匹练"。</h3><h3><br /></h3> <h3>运城盐池,亦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浇水河畔。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是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杂质少,并含有多种钠钙物质。运城盐池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h3> <h3>形成原因</h3><h3>运城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才形成了盐湖。[1]</h3> <h3>开发历史</h3><h3>它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晋问》中,曾这样形容过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quot;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quot;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h3><h3>运城盐池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盐池中,道路如织、纵横交错,池水清澄,映照白云,微风徐来,水波涟漪,遥望南山,其色如黛。</h3> <h3>相关传说</h3><h3>神牛造池</h3><h3>民间流传着神牛造池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造个盐池,但那里的人没有收留他。后来,它到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受到这一带人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恩,它就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这个传说中的主角为牛,人们用自己最为熟悉的牲畜解释了盐池的起源。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里牛的重要,以及人类与牛至为密切的关系。</h3><h3>蚩尤之血</h3><h3>还有个传说是,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因为在这里尸解蚩尤,故名解池。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现在这个村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又复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经过一场鏖战,关公借用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但因没按时归还农夫魂灵,农夫身体经烈日暴晒而腐烂,无法回生,只好把尸体掩埋,坟址就是现在的原王庄,谐音为怨枉庄。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和原王庄有个奇异的风俗:从来不敬关公,从来不上演关公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