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的撇草和挂旗——东康中学368班孙铭祺

闭上眼睛望天空

<h3>  在晋南一带,每逢生下男婴,当天就要在大门上挂上草,叫“撇草”。婴儿满月时,娘家人要前来在大门上“挂旗”。“撇草”始于唐末,“挂旗”始于明初。而二者都起源于闻喜,然后逐渐扩散到晋南各地。</h3> <h3>  “撇草”最初叫“挂草”,就是用谷草扎个像窗户样的东西悬挂在门上,表示草木之人经过寒窗苦读,也可金榜题名。后来人们又把“挂草”演变成“撇草”,即用带根的谷草一束,分作十把,交叉扎住,成为一扇方格的窗户。然后携草登梯于门楣,手抓泥团用力向谷草固定之处掷去,使泥将草贴墙粘紧,故称之“撇草”。其意为草生沃土之中,可根深叶茂,岁岁常在。再在草上窗格正中间钉一个碗,一个木勺和一双筷子。十把谷草组成窗格,象征孩子通过十年寒窗,便可应试及第。碗,筷,勺表示为官以后又吃有喝。</h3> <h3>  明初,朱元璋部下叶仪,辞官后,隐居闻喜,改名叶德,他蔑视仕途,对当地风俗“撇草”嗤之以鼻。一天,他的出嫁闺女生了男孩,叶翁欣喜异常,特持青竹两根系上彩绸,在红绸上书写“弄璋之喜”四个大字,前往女儿家道贺。意思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竹子那样正直挺拔,四季常青的高风亮节。从此当地人又仿效起来,以至演变成了“挂旗”。</h3> <h3> 红绸上的大字,也由“弄璋之喜”演变成了“国家栋梁”,“建国英才”,“中流砥柱”之类。随之那两根青竹,也失去了原意,只仅仅起个旗杆作用。现在“挂旗”是直接钉在大门上。</h3> <h3>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富裕起来,“挂旗”也越来越少,逐渐被牌匾替代,既显得气派,又保存时间长。</h3><h3> 如果牌匾上写的“盛世腾龙”或“瑞宅卧龙”,就代表此人家生了男孩。</h3> <h3> 如果牌匾上写的“中华明珠”,“掌上明珠”或“祖国花朵”就说明此人家生的是女孩。</h3> <h3><font color="#ed2308"> 时至今日,人们使用“撇草”的越来越少了,而“挂旗”由于不宜长久保存,逐渐被牌匾替代。但无论是“撇草”“挂旗”还是“牌匾”,都是人们得子后,对孩子的未来寄以美好的希望和祝愿,从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封建思想含义。</font></h3>

撇草

挂旗

牌匾

谷草

闻喜

弄璋之喜

演变成

窗格

青竹

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