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正好是我毕业从医三十年<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人晒18岁的照片,有人晒2017年的成就,有人感慨似水流年!</div></h1><h3><br></h3> <h1> 人生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好多的物品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地被断舍离。<br> 每每收拾旧物,这封三十年前的感谢信就会被我抖掉灰尘,然后又重新珍藏起来。<br> 这封感谢信很普通,但是,一个年轻人对一个实习医生从怀疑到信任的心理转变写的很真实,同时,因为这封信,成为我高考失落,极不情愿走进医学院校,最后还能继续从医寻找到的理由。<br> 一个陌生的患者,因为我的温柔悉心相待,便信任了我并非高明的医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鼓舞人心的呢?</h1> <h1> 笔迹工整,字体俊秀飘逸,在没有电脑打字的年代,整封信没有太多的涂改,可怜其用心认真的程度。</h1> <h1> 当年在贵医附属医院眼科进行半年的专科实习,我们学生也是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排班值班的。遇夜间急诊,自己先处理,需上级医师指导再请示。</h1> <h1> 1987年的3月6日晚,贵州民族学院的一个男学生踢球时,伤到了眼睛,经检查,球结膜撕裂,经过清创等处理,当晚学生便回到学校。一周后,这个中文系的大学生便写来了感谢信交给我。</h1> <h1> 经过就诊时的经历对比,我的态度带给他感动和温暖,可他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卑微的实习小大夫,他的信任与赞扬同样让我感动莫名。</h1> <h1><font color="#010101"> 毕业后,由于临床工作有"金眼科银外科"的说法,分配工作的医院眼科早已经满员,不得不舍弃了半年的眼科实习基础。</font></h1> <h1> 再后来,从事了比眼科繁杂和高风险的儿科临床,这封信时不时读读,每每总也能够将自己感动,然后深呼吸又继续前行。</h1> <h1> 作为科室最年轻的住院医生,有遭遇误解,有力不从心,有冲动大意,但是,一路跌跌撞撞走来。</h1><h3><br></h3> <h1> 患者的信任始终是医生不计代价付出的最大的源动力。<br> 看着三十年前小患者的奶奶送给我的孩子康复的照片,也就像读到那个面容早已经模糊的年轻大学生的感谢信一样。</h1> <h1> 三十年的工作经历,有很多感动别人,别人也感动自己的过往。<br> 希望明天开始,又继续拥有温暖我们内心的珍藏,这样的行医路,才不至于太过惶恐和紧张......。<br></h1><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写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泽燕于三亚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12月31日16时14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