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洪洞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山西省的第一人口大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一棵古大槐树,魂牵梦绕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故乡。因此,洪洞县享有“华人老家”的美誉。对于饮食传统习惯,洪洞也素来保有一种自身的特色。</h3> <h3>1. 洪洞“妈拖儿”是洪洞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也是重八席美食之一,逢年过节或敬神祭祖,必得摆上一盘。“妈拖儿”的形状是两根如面条粘合在一起,代表着和亲人永远不分离。希望和亲人永远在在一起。</h3> <h3>2.洪洞酥肉是山西传统名菜,是山西著名的十大碗之一,是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因蒸制酥肉时需把肉放在碗中,蒸好之后倒扣在碟中,也称“扣碗酥肉”。外出劳作的亲人迟迟未归,倒扣在碟子上的碗就一直扣着,既保温又表达了洪洞人对亲人的一种期盼。 不过本人还是觉得刚炸出来的好次, 做成汤也好喝。</h3> <h3>3.洪洞元宵在宋代已享有盛名。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霍泉水浇灌的糯米品质优良的缘故。据说,这种糯米曾与“沁州黄”小米共同被选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洪洞元宵在宋代就已享有盛誉,《平阳县志》有 “平阳临近各县竞相购买”的记载,其所用糯米因为霍泉水浇灌而品质优良,凭此质优名尊,洪洞元宵历代畅销不衰。</h3> <h3>4.散子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油炸馓子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馓子。刚出锅的馓子,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如金条缠绕,九曲十弯,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爱不已。嘎嘣脆有木有。</h3> <h3>5.饽糕将面用油和成,放置片刻,在案上用手撕成小块,稍捻薄,包上以韭菜、鸡蛋、粉条为原料做成的馅,上油鏊用文火煎制,待两面煎好,盛入盘中趁热食用,特点外酥里嫩,香味四溢,嘴角流油。有的在饽糕外裹一层鸡蛋,摊成的薄皮味道更美。</h3> <h3>6.赵城头肉是最著名的的赵城特色饮食,当然是猪头肉了,在方圆百里都久负盛名,调料很丰富,做法也比较复杂。先清净猪毛和猪皮,用盐腌制15分钟,然后把猪头肉放入开水中,取出后通风晾干,调料用疏孔布缝袋盛入,放入清水,煲约半小时出味后,再将砂糖,胡椒粉,白醋,生抽及酒加入即成齐备卤水;将猪头肉放入卤水中,加盖煮约半小时,取出即可供食。味道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赞凑(蘸醋)比较好吃。。</h3> <h3>7.油糕是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面皮包枣泥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其色泽呈黝红色,味道比之更佳,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br></h3><div> 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片,食用时佐以白糖和粉汤,味道盛佳。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天然绿色食品。 </div> <h3> 8. 赵城羊汤是用羊的头、蹄、五脏为主料的肉汤杂烩菜,色鲜味美,风味独特。相传,成吉思汗逐鹿中原时,一次到达赵城地界,因军粮不继,便命伙夫将废弃的羊下水淘净切块,入锅煮熟供军士食用,众军士自觉更有一番风味,当地人照样煮制后,再根据当地的食饮习惯,加入葱蒜调味,形成一道美味佳肴,从此便将这种小吃传延下来。</h3> <h3>9.圪斓饽饽 将和好的面块擀成薄园饼状,放置在填有小石子或一种远古贝类化石的“料角石”鏊上,饼上覆以加热后的石子,加火烘制而成,面内掺有调料,面上撒有芝麻类的饽饽称“香饽饽”,更是香脆可口,亦有加糖的称为“甜饽饽”,面饼薄者称圪斓,稍厚者称饽饽。 软面饽馍馍 用热水和酥油添加鸡蛋和成的面,擀开后,卷以葱花调料,再在油鏊上摁薄烙制而成,好把式烙下的饼分层掉屑,只能用筷子夹着吃。产妇“坐月子”期间一个月内,基本以此为主食。? 盐圪瘩儿 白面白面加盐调料和成的面团,揉成细长条,切成小丁块,在放少许油的铁鏊上烙制而成,味道香脆,孩童尤喜食用。</h3> <h3>10.玉唐春酒,宋朝,民间以霍山泉水酿造的玉露春酒就以其绵甜爽净的高雅风格蜚声燕京。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下大迁民,民间都以玉露春酒送别亲人。明朝正德年间,传说苏三和王景隆为了感谢崇公道的恩德,授意民间酒师在玉露春的基础上加工成玉堂春酒,六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h3><div>玉堂春酒以其清香、绵甜、爽净,回味舒畅,余香悠长的特点。有适饮祛病强身、多饮不上头的独特风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