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与苏州园林&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 对比

毛毛雨

<h1><b>一、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对比</b></h1><h3><b><font color="#ed2308">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font></b></h3><div><font color="#ed2308">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font><b>。</b></div> <h3><b><font color="#167efb">2、西方古典体和现代体系</font></b></h3><div><font color="#167efb">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font></h3> <h3><b><font color="#39b54a">3、东方体系</font></b></h3><div><font color="#39b54a">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font></div> <h3><font color="#39b54a">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font></h3> <h3>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h3><h3>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br></h3><div><br></div> <h1><b>二、大观园与苏州园林的对比</b></h1><h3><b><font color="#b04fbb">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font></b></h3><div>这一段讲的是大观园外面的样子,可以看出有浓厚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无多余浓艳色彩,主体为黑白色,正是苏州园林的特点。</div><div><b><font color="#b04fbb">“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font></b></div><div>这是大观园的特点。在《苏州园林》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苏州园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完整的画。这一点大观园和苏州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div><div><b><font color="#b04fbb">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font></b></div><div>这一段写的是假山。假山也是苏州园林里非常有名的一景,石材都是太湖石,形态各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