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第11期“百班千人”的共读书目是《孔子的故事》,内心有些激动。<div> 几年前书院上课的情景不禁浮于脑海。<br><div> 记得那是个夏天,校长带着我们几个老师来到和平公园的书院听刘泓老师讲《论语》。<div><div> 刘老师的穿着极为朴素,然而坐定聆听,你马上会被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会被孔子的智慧折服。</div><div> 心怀好奇开始了解刘老师,原来刘老师家住武昌,每次来青山给我们上课都是刘老师的先生亲自开车送她,然后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默默地支持着刘老师。刘老师好幸福!刘老师的先生彭老师好了不起!这是值得敬重的一家人!</div><div> 刘老师大老远来青山上课不收学员一分钱,她的课堂向所有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敞开,她总是谦恭地对我们说:感谢你们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是来和你们一起来学习的。刘老师为我们免费提供书,自己掏钱为书院买黑板。实质刘老师的个人生活是十分节俭的。</div><div> 我越来越被刘老师的人格所吸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div><div> 课上着上着心开始静下心来,那些日子对于“孝”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学习,我在老母健在的最后两年,努力行孝。虽感怀尽孝时日过短,但不敢想象,没有那两年的努力又会是怎样的不堪!</div><div> 我一直感恩校长把我带到书院,感恩能与刘老师相遇。<br></div></div><div><br></div><div> 也正是在那些日子,我对孔子有了些许了解,看到老师对孔子的敬重,我心生敬畏。</div></div></div><div>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论语》课中断。</div><div><br></div><div> 当得知“百千”五年级共读《孔子的故事》,心生熟悉,亲切之感。</div><div> 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欢喜百千关注到了传统文化,欢喜能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孔子。<br></div><div> 高兴之后心里不免有些踌躇。</div><div> 对于孔子一直心怀恭敬,不敢轻易触碰。这次百千共读该如何开启?</div><div> 眼看书就要到了,11.26日晚,我联系了刘老师。</div><div><br></div> 刘老师唯恐由于我的谨慎,无形影响到孩子们,唯恐在孩子们接触孔子的起始便在他们面前竖起一道屏障。<div> 让孩子们以一种自由的,敞开的,放松的心情去迎接孔子的到来,才是真正领孩子们走近孔子的姿态。 </div><div> 谢谢刘老师的提醒!</div><div><br></div><div> 11.28日发书日,我没有刻意摆出一种架势,而是和往常一样,让孩子们到办公室搬书,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将装书的纸箱抬到教室。欢天喜地帮忙拆纸箱、摆书,过节一般地热闹。</div><div> 上课铃响了,我问孩子们知不知道孔子。</div><div> 哪有不知道的,孩子们兴奋地喊着。</div><div> 是啊,孩子们从三年级起就接触过来自《论语》中的孔子的话。</div><div> 我让孩子们回忆学过的《论语》。</div><div> 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背诵。</div><div> 此时孔子犹如孩子们的老朋友。</div><div><br></div><div>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什么?”孩子们背完后我追问道。</div><div>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好家伙,邬凯博连这也知道!</div><div>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 张轩瑞说。</div><div> “孔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人。”钱良墉介绍道。</div><div> 我看了看钱良墉,接着他的话一字一句地跟全班同学说:“孩子们,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入学是贵族的专利,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上学。孔子却认为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天赋是相近的,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引起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div><div> 介绍到这里,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有了变化,那是一种崇敬。</div><div> 我趁热打铁,在PPT上出示了这两个句子:</div><div>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iv><div> 我问孩子们如何理解这句话。</div><div> 小家伙们还真理解得八九不离十。</div><div> 接下来我说:“孔子就是如此的谦虚好学。在孔子眼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的老师。他人身上有优点就去学习,他人身上有不足,反躬自省,有则改正,无则加勉。孔子一直是以这种谦恭之心来学习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div><div> “孩子们,聊到这里,你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孔子的事。”我举起书接着说,“《孔子的故事》里讲了很多孔子的故事。老师不卖关子了,我们分组领书吧!”</div><div> 我亲自将书一本一本递到孩子们的手上。孩子们喜滋滋地领书,小心翼翼地拆“塑料衣”。</div><div> </div> <h3> 拆掉书膜的孩子,有的不自觉地按付老师的“拆”书法像模像样地看起书皮信息,有的迫不及待地看起正文……</h3><h3> 虽然已下课,孩子们并没有迫不及待地离开座位。</h3> <h3>当晚,我在群里给全体家长发了这样一段话:</h3> <h3>我们的阅读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h3> <h3> 认真读完整本书,我们再次回读,这次回读我们是边读边思。</h3> <h3> 第二天晚上7:00班级微信群迎来了501的读书分享会。本次分享由曾乐涵主持,由陈梦涵、李雅静、张轩瑞、长弓射月这四位同学分别分享各自梳理“孔子政治生活”的思路和方法。</h3><h3> 501的伙伴围炉而坐,热烈的气氛烘暖了每一位参与学习的伙伴!</h3> <h3>下面是四位分享人:陈梦涵、李雅静、张轩瑞、长弓射月所梳理的作业。</h3> <h3>接下来我们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生活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3><h3><br></h3> <h3>在梳理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以“孔子的政治生活”,“孔子的教育生活”和“孔子的思想”为话题进行了交流。</h3> <h3> 接下来的回读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孔子说的话,即:边读边将注脚里孔子的话和白话文中的相关语言进行笔记记录。在触摸孔子言论里进一步了解孔子。</h3> <h3> 12月24日一早,亲爱的刘老师又从武昌赶到青山。</h3><h3> 这次,您带着对孩子们满满的爱来到红小!57本《学庸论语》,不要任何回报!只为培养有德行的未来少年!</h3><h3> 孩子们感受到了您的关心!听听孩子们对您说的话吧!</h3> <h3> 刘老师,对于《学庸论语》封面的蓝,孩子们有这些解读,您看看!</h3> <h3>刘老师,这是孩子们领书的几个镜头。</h3> <h3> 《学庸论语》的见面会,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学而第一”中的第一句。刘老师,您听,这是孩子们的朗读。</h3> <h3><br></h3><div> 最后感谢亲爱的刘老师!孩子们12月的共读是在您爱的陪伴下进行的!</div><div><br></div><div> 感谢“百千”选择《孔子的故事》,让我重温过去的美好!是你给了孩子们一个结结实实与孔子对话的时间和空间!</div><div><br></div><div> 感谢亲爱的家长,正是有你们持之以恒的陪伴,孩子们才能如此稳健地行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