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磁州窑艺术”有个约定

金石轩名家书画馆

<h3>2017年12月28日在中国书法界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刘宝山、周选松老师、在美术界贡献突出、影响深远的国画大家爱新觉罗.溥山老师、前往磁州窑,创作了大量以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要媒介的新磁州窑作品。此次老师们以非常成功的作品图案为表现形式,格调高贵,富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是磁州窑非常少有的佳作和力作,作品个性鲜明,与众不同,高雅脱俗,升值空间巨大,值得倾情典存。</h3><h3>墨韵丰腴刘宝山老师<br /></h3><h3>中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书法家</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h3>画山画水画人生-爱新觉罗.溥山</h3><h3>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创会理事及艺术顾问</h3><h3>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h3><h3>中国书画院副院长</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h3>飘逸流畅周选松老师</h3><h3>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法艺术家</h3><h3>中国书画院副院长</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 <h3>墨韵丰腴刘宝山</h3><h3>中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书法家</h3><h3>中国元宋书画院院长</h3><h3>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h3><h3>东盟国际书画院执行院长</h3><h3>中国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指导</h3><h3>中国国际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理事</h3><h3>中国书画院五台山书画创作基地名誉副主任</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h3>艺术简介刘宝山,1956年4月出生,北京人,武汉商学院毕业。自幼酷爱书法,1979年从师著名书法大师:刘炳森先生,数十年日课不辍,经过多年刻苦研习,潜心钻研、不断探索,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及艺术风格。其作品用 笔劲爽,点化干净利落,墨韵丰腴,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胜在趣韵, 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其书法融百家之精华,惟妙惟肖,练自家功夫之境界,形神兼备,得到了书界和广大爱好者的肯定。</h3><h3><br /></h3> <h3>画山画水画人生爱新觉罗.溥山老师</h3><h3>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创会理事及艺术顾问</h3><h3>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h3><h3>中国书画院副院长</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h3>中国中视频道书画院副院长</h3><h3>东盟国际书画院副院长</h3><h3>中国元宋书画院副院长及常务理事</h3><h3>东方艺术天地网顾问</h3><h3>中国慈善总会爱心画家</h3><h3>著名画家爱新觉罗·溥山,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著名山水画家。1962年7月生于北京,幼年习画,师从中国书画研究院著名山水画家龙瑞及山水画家李问汉、胡正昆老师。七岁进入景山少年宫,苦练山水技法,刻苦追求笔墨之奥妙,意境之内涵。先生的国画作品笔墨苍润,画风朴拙,清雅秀丽,境界深远。他善用浓淡有变的线条勾写山石,墨气淋漓,层次丰富;笔和墨柔中有刚,浑然一体。观其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浑朴清穆,其中既浸润着画家斋心养境时的妙悟,又洛透了先生的蒙养之功,磨剑经年,终有所成。曾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山日报发表多幅作品,并获得重要奖项。其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玉泉山、军事博物馆、友谊宾馆,鸟巢第四贵宾厅等重要部门,都有部分作品被收藏悬挂,还有一些画作被海内外华人收藏。2013年经国务国(宾)礼书画特供评审委员会专家组严格审核,认定为中国国礼书画作品,被评为国务外事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作品已通过艺术价值评定,评审价值:国内市场9万元人民币每平方尺;国际市场1.5万美元每平方尺。</h3> <h3>飘逸流畅周选松老师</h3><h3>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法艺术家</h3><h3>中国书画院副院长</h3><h3>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h3><h3>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h3><h3>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开发保护协会副会长</h3><h3>袁晓岑艺术园文化艺术顾问</h3><h3>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金奖获得者</h3><h3>中华大汉书艺协会顾问</h3><h3>周选松字木公,斋号无忧,男,白族,云南大理人,高级政工师,研究生学历。其自幼习书,广读诗书,遍览历代碑帖,孜孜追求,博采众长,行、草、隶、篆各体功底扎实,用笔大胆,布局新颖,遒劲有力,飘逸流畅,作品独树一帜,其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射其崇尚书法与文化相互融通、注重构思与笔韵相得益彰的艺术追求。作品即有对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注重运笔节奏、谋篇布局,也讲求意在笔先,将审美价值观和情性修养联系在一起,在其作品中能看到作者对书法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体现&quot;文化是书法的核心,书法的内涵是文化&quot;核心价值所在。</h3><h3><br /></h3> <h3>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磁州窑文化</h3><h3>三位大师运用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h3><h3>三位大师在磁州窑器物上所绘作品,无论是生动传神的花鸟、活灵活现水中荷,还是静谧空灵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以及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其用笔、构图、章法、韵味等,均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h3><h3>本次绘画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和新磁州窑陶瓷作品并置,附以他们画瓷的文字,呈献给观众,其本身既是一次生动有趣的&quot;磁州雅集&quot;,又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为切入点,实现绘画与陶瓷、美术与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对话的文化现象,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创作,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陶瓷创作。</h3> <h3>磁州窑在收藏界中是一匹黑马。但在民间磁州窑收藏家眼中,大都对宋元时代的高古陶瓷藏品比较追捧,却很少有人认识到磁州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陶瓷的收藏价值。白地黑绘(亦称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方法。它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同时,它又以多方面的创造及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彩绘瓷器及文人书画的发展。</h3><h3><br /></h3> <h3>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h3> <h3>磁州窑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文物价值。</h3> <h3>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h3> <h3>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h3> <h3>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h3> <h3>白地黑绘(亦称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方法。它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h3> <h3>如果要说继承或借鉴,不如说书画艺术来得更直接、更贴切。</h3> <h3>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绘画艺术上,宋人追求形神兼备及诗情画意,在书法艺术上则强调意兴和意味。尤其在苏轼、米芾等大家的极力倡导下,以意趣取胜的文人书画尤其受到中下阶层民众的喜爱,与院体画几乎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并最终在元代占据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h3> <h3>书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及文人书画的兴起,必然对同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h3> <h3>三位大师在磁州窑器物上所绘作品,无论是生动传神的花鸟、活灵活现水中荷,还是静谧空灵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以及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其用笔、构图、章法、韵味等,均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h3> <h3>磁州窑地位不可小觑</h3><h3>草野之间,代有遗才。磁州窑便是被&quot;官窑&quot;遗忘的一颗明珠,磁州窑系虽不能与五大官窑齐名,在&quot;江湖&quot;中的地位却不可小觑。瓷器史上&quot;南有景德,北有彭城&quot;中彭城便是指磁州窑。因磁州窑所有产品都直面市井大众,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系在粗瓷黏土原料上有&quot;化腐朽为神奇&quot;的内功,众多品类风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人间瓷画 继往开来</h3><h3>探析磁州窑瓷器胎釉、造型、纹样特征</h3><h3>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h3> <h3>黑与白 诗性与市井文化的结合</h3><h3>磁州窑器物宋元以来,诗文写在黑白瓷器上,以白当黑,装饰的虚实由黑白来互补。简单的黑白,时尚而经典,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磁州窑的画工不是从临摹画谱入手的,而是从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为切入口,直接取材于乡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宋元时期田野生活的再现。尤其是自然小景和动物写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功夫,质朴感人,生动传神。</h3> <h3>由简入繁--探析磁州窑历代陶瓷纹饰的演变</h3><h3>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现在,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精美;表现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和艺术特点,我们把磁州窑纹饰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h3><h3><br /></h3> <h3>绘画</h3><h3>磁州窑不比御制官窑为上层阶级服务,他们从真实生活中捕捉自然清新的灵感与题材,用黑彩在白釉底上自由挥洒书画,犹如在宣纸质地的瓷胎渗化墨色,成了纯粹黑白相间的中国书画艺术。</h3> <h3>书法</h3><h3>磁州窑以各种装饰技巧对书法了艺术进行创新。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磁州窑书法装饰中出现了一种适宜生产工艺的书体,这种字没有一丝士大夫的书卷气,然而却质朴可爱。</h3><h3>诗词</h3> <h3>诗词</h3><h3>磁州窑装饰艺术别具一格,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诗词、歌赋。 其继承唐代长沙的铜官窑书写诗词的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装饰特色,创造出比长沙窑更为丰富、灵活、形式多样的装饰风格。</h3> <h3>亦俗亦雅</h3><h3>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深远影响</h3><h3>由于磁州窑产品携带有一种素朴的美感,加之丰富的器型与优美的纹饰,而深受日本士大夫、茶人乃至普通庶民的欢迎。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九州福岗地铁修建时曾出土很多中国陶瓷碎片,其中包括有宋代磁州窑产品。</h3> <h3>《当代艺术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碰撞》每件作品色调明快,简单而不失艺术画面。</h3> <h3>本次绘画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和新磁州窑陶瓷作品并置,附以他们画瓷的文字,呈献给观众,其本身既是一次生动有趣的&quot;磁州雅集&quot;,又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为切入点,实现绘画与陶瓷、美术与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对话的文化现象,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创作,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陶瓷创作。</h3> <h3>此次老师们以非常成功的作品图案为表现形式,格调高贵,富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是磁州窑非常少有的佳作和力作,作品个性鲜明,与众不同,高雅脱俗,升值空间巨大,值得倾情典存。</h3> <h3>一提起磁州窑很多人往往会马上联想到黑白剔刻和铁锈花绘画的梅瓶、瓷盘等艺术陶瓷,这次带领大家体验磁州窑特殊一个艺术种类—它就是手绘国画艺术。</h3> <h3>怀旧,是一种情结</h3><h3>收藏那个年代的物品是很好的怀旧方式。而磁州窑艺术瓷,是一种怀旧载体,尤其是手绘瓷瓶、画盘,方寸之间,大大小小的盘体或刻或画,经过艺术家之手,用画笔,用竹签,用思想,用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进行了精心的创作,使之成为了意蕴深厚,画工精湛,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br /></h3> <h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州窑手绘画盘由于数量较少,在当时能接触到的人群就不多,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小众收藏,普通收藏者缺少机会了解,也就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h3> <h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与修养也随之提高,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h3> <h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州窑手绘画盘兼备了当代官窑精品和名人书画艺术两个重要的特点,深受藏家喜爱。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州窑手绘画盘的珍贵性,会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认识。</h3> <h3>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h3> <h3>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面临着老艺人退休、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观念改变、生产资金缺乏、手工技艺失传的局面,急需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h3> <h3>磁州窑不仅因为它规模大、产量高和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各种制造工艺具有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h3> <h3>手绘艺术画瓷却很好地将陶瓷与绘画结合到了一起,给了很多艺术家充分展现自己艺术魅力的创作空间。</h3> <h3>这次磁州窑手绘瓷盘都是孤品,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不仅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往往还会汲取和融合一些磁州窑当地艺术的元素,所以这些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为磁州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h3> <h3>这次师们创作的手绘画瓷,并不是作为产品进行销售的,而是作为当时磁州窑创作的一个的展示,求质不求量,所以这些瓷器作品都是老师们的精心之作,每幅创作时间比较长,作品的数量也就比较少。</h3> <h3>艺术家们创作动机单纯,激情澎湃,其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h3> <h3>艺术大师们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加以提炼和升华,艺术表达手法更是不拘一格,追求创新和突破,使老师们手绘画盘在陶瓷和绘画的结合上有里程碑的意义。</h3> <h3>老师们以磁州窑传统的黑白刻绘手法,创作出新颖的绘画图案,颇具时代特色。</h3> <h3>在磁州窑书写、绘画创作中将传统手法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h3> <h3>这些艺术大师们承古创新的技法运用,不仅显示出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同时也将磁州窑这一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推向一个高峰。</h3> <h3>中国磁州窑的藏品这以地域文化为特点,形成了两大体系,即磁州窑文物藏品体系和北朝墓群出土文物体系,并且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h3><h3><br /></h3> <h3>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quot;磁山文化&quot;。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h3> <h3>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h3> <h3>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h3> <h3>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h3> <h3>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h3> <h3>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h3> <h3>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h3> <h3>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h3> <h3>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h3> <h3><br /></h3><h3>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h3> <h3>《磁州志》记载,&quot;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quot;。民间有&quot;南有景德,北有彭城&quot;之说。清未由于&quot;洋瓷&quot;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h3> <h3>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h3> <h3>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h3> <h3>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h3> <h3>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h3> <h3>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h3> <h3>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h3> <h3>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h3> <h3>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h3> <h3>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h3> <h3>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h3> <h3>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h3> <h3>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h3> <h3>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h3> <h3>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h3> <h3>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瓷枕始见于隋代。</h3> <h3>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h3> <h3>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h3> <h3>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態端庄古朴,有气魄。</h3> <h3>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h3> <h3>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h3> <h3>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h3> <h3>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h3> <h3>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h3> <h3>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h3> <h3>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h3> <h3>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h3> <h3>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quot;枕赋&quot;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br /></h3> <h3>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h3><h3><br /></h3> <h3>(一)关于化妆土。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h3> <h3>(二)关于画工。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即便是民窑产品,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在绘画的时候,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都有着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过于随意,常常故意画的散乱,人为夸张,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章法松散,露了破绽。</h3><h3><br /></h3> <h3>三)关于存世量。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发现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时要特别注意。</h3> <h3>州窑瓷器的突出特点是粗犷、淳朴,大件器物雄伟豪放,神态古朴端庄,极具气魄。而小件器物制作别致精美,形体比例、轻重适中,线条流畅利落,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非常完美。 到了元代,磁州窑在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掀起了磁州窑发展的又一个高潮。</h3> <h3>磁州窑不仅生产规模扩大,而且大量生产大型器物,器型圆浑硕大。常见的纹饰主要有云龙纹、云风纹、云雁纹、鱼藻纹等。在明清两代,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高的产量。</h3> <h3>磁州窑系的民窑装饰艺术堪称我国瓷器艺术中的一支奇葩。</h3> <h3>无论是在以刻划花、篦划花、模印花等为主要装饰的前期装饰艺术阶段,还是以白地黑花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装饰艺术空前繁荣期,亦或在元代铁蹄践踏下观台窑址的衰落期,以及明清时期以白地褐花装饰为主和清代民国青花五彩等装饰艺术的多元发展期,磁州窑都为我们留下了儿童的身影。</h3> <h3>磁州窑器物之所以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在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和娴熟流畅的画刻技法。</h3> <h3>题材的广泛多样性。磁州窑白地黑彩瓷枕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枕面以画人物最为生动。</h3> <h3>剔花</h3><h3>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h3> <h3><br /></h3><h3>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一个巨大的名窑体系,早在明代就有&quot;南有景德,北有彭城&quot;、&quot;千里彭城,日进斗金&quot;的美誉。</h3> <h3>今天的彭城镇仍然是全国著名的八大瓷产区之一。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h3> <h3>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h3> <h3><br /></h3><h3>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39.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是北宋时期典型梅瓶器型。该梅瓶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文物价值。类似的白地黑彩剔花梅瓶,在国内是所知同类器物的最大件不多见器物之一,此梅瓶运用了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装饰技法,白地黑彩剔花是磁州窑装饰技法当中最为精湛的种类。在日本异常深受珍爱,称其为"白地黑搔落",是磁州窑艺术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视为至宝。</h3> <h3>艺术之美,沁人肌骨,直达心灵,有着恒久的延绵不绝的魅力。而对于那些曾经和它产生过深厚渊源的人来说,它们更代表着一段逝去的却永不会磨灭的岁月,蕴含着他们的青春和智慧,深藏着许多回忆、欢喜、感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