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县河(天门河)</b></font></h3><h3>县河是天门河在天门境内的名称。</h3><h3>天门河发源于京山县孙桥官桥铺一带横岭诸山,主流源于官桥铺东北5.5公里的盘蛇观西麓深赶冲,流经京山、钟祥、天门、汉川四县市,全长238.1公里,沿途汇集大小支流31条,流域面积3875平方公里,天门市境内河长109公里,河宽50—100米,流域面积2015平方公里。</h3><h3>历史上,天门河因时因地而名称多异,它的变迁与汉水有密切的关系。《水经注》及其以前的著作中均无天门河的记载;唐代称为“汊水”,《元和郡县图志》载:竟陵县县城南临汊水;宋代《太平寰宇记》说汊水源出长寿县磨石山东南,名“澨水”,至竟陵县界名“汊水”,《舆地纪胜》称其绕县城一段名“义河”;明《湖广总志》称天门河曾是汉江在汉北的一大分流,从臼口经小河口、渔薪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到刘隔会涢水,明嘉靖年间,汉水铁牛关以下汉北诸口相继堵筑,到清康熙年间,黑流渡塞,天门河形成独立水系;清代,天门河上游名寨子河,入天门境后,“又东南流名渔薪河”(《大清一统志》),至黄土潭,北面巾港河、南面黑流渡水合注,名“三汊河”,自县城西门外由姜家河至截河口名“西江”,自截河口中历龙潭湾东到剅口桥(旧红花港口)名“义河”(乾隆《天门县志》),又东为“巾台河”,亦名“巾带水”(《湖北汉水图说》),经净潭、蒋家场入汉川县境,会竹筒河入大松、三台等湖注入汉水(光绪《湖北舆地记》)。</h3><h3>民国时期,天门河上游河道走向发生较大变迁,河名亦有所改变,“臼、澨二水自新河口会流而东,过谭家桥,曰永漋河”(《京山新志》),入天门境名“县河”。县河至净潭分支,南流者名“老县河” ,亦称“南支河”,北流者名“新县河”,亦称“中支河”。</h3><h3>1969年,在县城竟陵建坝堵筑天门河,并在坝上游2.6公里处的万家台将天门河改道,从此,天门河从船闸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并入汉北河水系,下段仍为独立水系。</h3><h3>天门河下段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六条:杨林河(原天门河北支)、杨家新沟(为古周河的中下游)、龙嘴沟、小板河、八市河(又名兵铁河)与长虹大垸沟(又名华严湖排水道)。﹝1﹞</h3><h3>﹝1﹞据《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22页至第26页编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牛蹄支河(天南长渠下段)</b></font></h3><h3> 牛蹄支河位于汉江与天门河之间,自岳口镇陈家场附近汉江牛蹄口起由南往北,到谢家滩折向东流,至汉川县脉旺嘴复入汉江,全长78公里,天门境内长54公里。</h3><h3>明代汉水下流至黑流渡下三汊口分为南、北两派,南派流经岳口的为小河,即今汉江干流,北派为正流。因逐渐淤塞,到清康熙时期,南派小河变成主流,原北派主流变为支流,易名为“牛蹄支河” ﹝1﹞。康熙《景陵县志》载:“大河分一支自牛蹄口东迳陶溪潭、干滩驿出脉旺嘴为小河”,但春夏水涨,仍浩浩汤汤,云际流来。由于河道淤塞严重,滩挺湾回,顶冲极多,加之堤身矮小,堤防屡溃,自康熙四年(1665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严重的溃堤决口事件,在天门境内就有14次之多。道光《天门县志》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牛蹄口建减水石矶。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三年两次疏淤,但疏而复淤,嘉庆十五年先建柴裹头,夏秋另建石裹头。《大清会典事例》继说:嘉庆十六年,将口门改小。从此,牛蹄支河淤塞更加严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池口堵,咸丰初年牛蹄口淤塞。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牛蹄支河曾头附近的王家滩堤倒口后,牛蹄支河口被堵筑。民国二十五年,江汉工程局将脉旺嘴出口堵筑成堤。民国二十六年汉江甘家拐倒口,次年春将堵筑河口之堤加高培厚。1949年,汉江蒋家滩溃口,原有牛蹄支河口堤段被毁,堤防退到咬脐店附近。此时,牛蹄支河口已淤塞达两公里左右,成为农田。1952年9月,长江中游工程局《牛蹄支河勘测报告》载:二百多年来,蒋碑渡一带河底淤高达四、五公尺之多。咬脐店以下至蒋碑渡河形尚存,蒋碑渡至横林口可通鱼筏,横林至便河口可通装载粮食的船筏,便河口至界牌河道宽窄悬殊较大。</h3><h3>牛蹄支河有分津7处,在天门境内有4处。《湖北汉水图说》载,牛蹄支河至截河场分支,北流为杜子沟(又名铁李港),北会县河,至陶溪市北,又东转东北流4里,左经杨仙口分支北流,会巾带水(县河竟陵镇下),清末,分口均湮。乾隆《天门县志》载,元知府白景亮在牛蹄支河北岸便河口处开河通县河,民便之,曰便河,乾隆时已塞。在便河口下南岸有分支名新冲河,明隆庆二年(1568年)淤。</h3><h3>牛蹄支河至界牌入汉川县界分三派:一、北流为重石河会巾带水,清道光年间重石河口筑;二、经田二河南为皂港河,汇中柱湖,《汉川图记徵实》说“久湮”;三、南流转东为牛蹄之正流,至张池口分支,东流一支至脉旺嘴西复归汉水,北流一支曰竹筒河,古为汉水北派下游之正流,分派达涢之要津。清代,下游分派已逐渐淤塞。</h3><h3>1956年,开挖巴门沟,疏浚牛蹄支河中段(新堰口至宋家场),将上七十二垸渍水排入天门河。1962年,利用从谢家滩至干驿界牌长51.3公里的牛蹄支河故道,疏导而成了天南长渠的下段干渠。﹝2﹞</h3><h3>﹝1﹞据《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20页编撰。</h3><h3>﹝2﹞据《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113页、148页编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沉湖</b></font></h3><h3>沉湖,旧称“下帐湖”,清乾隆时期始称沉湖,一名“澄湖”,位于汉江北岸、天门县城东南18公里处,横跨天门、汉川两县,包括张家湖、蒋家湖、彭家湖、大湖等湖泊,形如菜刀,承雨面积420平方公里,其中天门为321平方公里。水位25.8米时,东西长19.5公里,南北宽5.5公里,面积88.5平方公里,湖容3875万立方米,湖水位26.5米时,面积达146.4平方公里;湖底海拔24.8米,正常水深1米,湖面广阔,水草丰美,盛产鱼虾莲藕,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h3><h3>湖水原靠天禄、金新两处明口泄水入汉江,自清雍正七年(1729)建永奠、成功二闸泄水入汉江开始,到光绪十二年(1886)建共济闸、泄水经竹筒河入汈汊湖为止,在150余年中先后建闸五座以排沉湖渍水。至1949年前后,湖水一路经成功闸、万福闸出汉江,另一路经共济闸出竹筒河入汈汊湖。不久,因排水受汉江洪水顶托,竹筒河又遭淤塞,沉湖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经多年治理,至1966年,湖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排灌工程体系,一般年景里高程26.2米以上的农田均可保收。</h3><h3>1966年5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政府决定围垦沉湖,至1970年完成,将沉湖围城9个大垸,垦殖面积74.2平方公里。军垦区以外,天门沿湖围筑了14个民垸,围垦湖泊4.05万亩,汉川围垦1.8万亩。湖泊就此消失。﹝1﹞</h3><h3>沉湖围垦后,没有留湖调蓄,原有的排水通道淤塞或被堵死,已建的排水站提排能力不足,至今每逢上游区日降雨达50毫米以上,就会发生严重的渍涝灾害。﹝2﹞</h3><h3>﹝1﹞据《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33页、第164—166页编撰。</h3><h3>﹝2﹞据《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1991年版第118页。</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华严湖</b></font></h3><h3>华严湖,简称华湖,位于天门县境东部,西距县城19公里,属古白湖的一部分,《天门县志》载:“湖内水清见底,澄澈如镜。”湖底海拔24.4米,正常水位25.5米时,湖面10.9平方公里﹝1﹞。</h3><h3>华严湖曾接纳牛蹄支河(今天南长渠下段)以北、天门河以南、小板河以东约209平方公里的来水,湖水由朱滩口闸和双鼻闸排入南支河,闸口狭窄,河道不畅,渍涝灾害严重,血吸虫病害流行。</h3><h3>1956年起,开挖华严湖排水道,兴建华严湖排水闸,尔后排水道向南延伸14公里至干驿公社新堰堤,又向西延伸9公里抵小板区大板公社。1958年由沿湖各大队联办“群益渔场”,1960年转为地方国营渔牧场,1964年改为国营渔场。1974年起,汈汊湖大面积围垦,每降大雨,天门河水位壅高,华严湖地区内涝严重。﹝2﹞</h3><h3>1976年沿华严湖周边修筑了围堤,将华严湖分隔成东湖、西湖、后湖等三部分,堤长11.25公里,固定湖面6.1平方公里,用于水产养殖,从此湖泊的调蓄功能基本丧失。﹝3﹞</h3><h3>﹝1﹞据《湖北省天门县地名志》1982年版第460-461页,水文数据与《天门水利志》第33页不符,从《天门水利志》。</h3><h3>﹝2﹞据《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33页、第166-167页编撰,渔场部分引自《湖北省天门县地名志》1982年版。</h3><h3>﹝3﹞据《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1991年版第118页。</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松石湖</b></font></h3><h3>松石湖位于干驿镇北3公里,西距天门县城28公里,湖底海拔24.6米,湖内盛产鲫鱼。明代周嘉谟(天官),陈所学(尚书)在此建松石园和别墅,故名。周及其母墓葬于此。﹝1﹞1949年,正常水位25.5米时,湖水面积为0.84平方公里,尔后逐渐淤塞成左右两湖,东名张家湖,西为松石湖,两湖均系古之松石湖。1958年起兴办松石湖渔场(三合渔场),至1994年,尚存水面0.4平方公里。﹝2﹞</h3><h3>﹝1﹞明代周天官句:与民七志不符,显系未经详考者,详见本书上篇“古迹(墓附)”及其注释。</h3><h3>﹝2﹞据《湖北省天门县地名志》1982年版第461页、《天门水利志》1999年版第37页编撰,水文数据以《天门水利志》为据,经与《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1991年版第119页对照相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