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形态识别特征] <div> 黄檀,别名不知春、望水檀、檀木 、白檀等,为蝶形花科、黄檀属落叶乔木,高10~20米,胸径40厘米;树皮暗灰色,呈薄片状剥落 。幼枝淡绿色,无毛。羽状复叶;小叶3~5对 ,近革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或稍凹入,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面无毛 ,细脉隆起,上面有光泽。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小枝上部叶腋;花冠淡黄白色。果长圆形或带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div><div> 黄檀属共120种,广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约25种,产于淮河以南,多为珍贵用材树种及紫胶虫寄主树。赣东北有黄檀、含羞草叶黄檀及藤黄檀3种。黄檀与其他2种黄檀的区别为:含羞草叶黄檀小叶为25~41 ,黄檀与藤黄檀小叶为23片以内;黄檀的花序为顶生,藤黄檀为腋生。</div> [树种特性与珍稀度]<div> 喜光,耐干旱瘠薄,不择土壤,但以在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较好,忌盐碱地;深根性,萌芽性强,春季发芽迟,生长慢,寿命长。</div><div> 黄檀为江西主要栽培红木类珍贵树种,已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三级保护树种。</div> <h3>[资源现状与典型群落]</h3><h3> 主产江苏、山东、陕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山区、丘陵、平原都有生长,零星或小块状生长于山地林中或灌丛中,山沟溪旁及有小树林的坡地常见。</h3><h3> 赣东北分布较为普遍,各地均有生长,与山槐、白栎、杨桐、枫香、马尾松、木荷、青冈等壳斗科植物混生,多为小乔木及灌木状萌枝,大树、古树不多见,也有少数人工栽培。</h3><h3> 信州区朝阳镇村庄后山林缘下坡,孤立木 ,树高约22米,胸经为90厘米,树龄约300年 ,该树种因近年兴修公路的影响,树体生长呈下降趋势 ,结实也较前些年明显减少。弋阳县漆工镇水口林边缘的小溪旁,共5株,树高为20~25米,胸经为80 ~100厘米,树体高大、通直,均被寄生藤本攀附,树下杂木丛生,并伴有病虫害发生,生长已受影响。灵山脚下河堤岸边有一排人工林,共76株,平均树高约15米,胸径在30~50厘米之间 ,长势一般。铜钹山海拔630米山地平坦地带 ,树高12米,胸径52厘米,树顶曾遭雷击,目前长势良好,很少结实。</h3> <h3>[主要价值与用途]</h3><h3> 经济价值:木材黄白色或黄淡褐色,结构细密、质硬重、切面光滑、耐冲击、易磨损、富于弹性、材色美观悦目、油漆胶粘性好,是运动器械、玩具、雕刻及其他细木工优良用材 ;果实可以榨油;花香,开花能吸引大量蜂蝶 ,也可放养紫胶虫。</h3><div> 绿化价值:为荒山、荒地绿化的先锋树种 ,可作庭荫树、风景树、行道树应用,也可作为石灰质土壤绿化树种。</div><div> 药用价值:其根皮,夏、秋季采挖,味辛 、苦,行平,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之功效,主治疮疥疗毒、毒蛇咬伤、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等。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div> [保护与利用建议] <div> 在我国约25个黄檀属树种中,除海南的降香黄檀为大家所熟知并广为种植外,其它树种似乎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步。由于缺乏了解,加上前期生长缓慢,多年来,黄檀作为具有多种重要价值与用途的珍贵乡土树种 ,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和利用也很少见报道。</div><div> 1,积极开展资源培育。①在加强黄檀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优树选择和苗木繁育试验,研究种子育苗、扦插育苗、组织培养等育苗关键技术 。②通过建立种苗良种基地 ,扩大苗木培育的规模与数量。</div><div> 2,加强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展引种试验,探索园林绿化大苗培育及其移栽技术、山上混交造林树种选择与混交模式、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及病虫害防治配套栽培技术 ,不断扩大人工林种植规模,加快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div><div>[1] 李凤辉 .茶 园 套 种 降 香 黄 檀 效 应 的 初 步 研 究 [J ]. 福 建 林 业 科 技,2009(2) :280~284. </div><div>[2] 陈海军,官莉莉,赖 建 明,等 . 降 香 黄 檀 轻 基 质 网 袋 容 器 育 苗 技 术 [J ]. 湖南林业科技,2010,37(2) :59~61. </div><div>[3] 施福军,俞建妹,王凌晖 . 降香黄檀扦插繁殖技术 [J ]. 广东林业科学,2011(1) :56~58.</div><div>[4] 吴银兴 .降香黄檀生物学 特 性 及 栽 培 技 术 [J ].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 :135~136.[5] 高媛,李效文,陈秋夏. 降香黄檀引种栽培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7,(01).</div><div>[6]郑万钧.1985.中国树木志(第2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