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温庭筠为人处世知其愚

风剪云

<h3><br></h3><div> 对于唐代温庭筠,大家都不陌生,诗作上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作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文思敏捷之传说较为神奇,说他在作诗词时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被大家称为“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如此才思,历史上恐无第二人,在诗词作品上也有花间词第一人、花间鼻祖之称。本来,温庭筠应该以其才华有所作为的,相反,其不光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在他处世为人上还落下了许多笑柄,招惹了很多是非。并且因其轻浮放浪的个性,犯下了社会生存的大忌,终其一生无果而终,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如果拿现今人性评判之,想必我们在可惜其才华时,肯定会说温是一个多么愚蠢的人。</div><div> 以前读过柳宗元的一篇《愚溪诗序》,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八愚诗》中的序文,也是他超越于尘世,融己身于宇宙万物,寥然无形的超脱入境大智大慧之作。通篇以“愚”字贯穿,说愚实智。文中提及的两种“愚人”:一是宁武子,二是颜回。宁武子是“邦无道则愚”,他不愿用自己的才华成就一个无道的时代,表现了“智而为愚”的行为,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种选择;颜回是“终日不违如愚”,表现了“睿而为愚者”的行为。这二人都是有大智慧之人!</div><div> 从柳宗元的阐述中我觉得,有才华的人应该是智慧的人,如同宁武子、颜回,即使不去作为也是智慧所终。无才华的人,有时会装出聪明的样子掩饰其无术之本质,因而做出一些愚己骗人的举动,实在是装智慧的愚蠢。受柳宗元“愚”篇启发,我将无才之人之愚蠢也分为七类,这七类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遇见,只能笑过并防之远之。而温庭筠是有才的,且是才高之人,起码文才上是的。但其生活处世却未被其才华所引导,把日子过得每况愈下,仕途折腾得七零八落,实在是一个有真才之愚人另类。所以,我将他归为第八类:恃才自傲的愚人。</div> <h3><br></h3><h3> 先来看看无才假聪明的七类愚人:其一,华而不实。表象上这种人言词伶俐,能说会道,可谓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初接触绝对会让我们印象良好,当作知识丰富、言表能力极强的人才。但这种人的愚蠢就是明知道自身是空壳还巧于辞令迷惑别人,自然骗人只会害己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鼎立时青州隐蕃作乱东吴事发被诛。其二,貌似博学。这些人多少有点才华的,早年也读过一些书,后期因为学习条件和环境等原因,且过了学习黄金年龄,想学也力不从心,才华都是成年旧货。后期有深造的环境,由于意志力软弱,也只能得到一些新知识的皮毛,因此只能以装行走社会,更有甚者会干招摇撞骗的蠢事。其三,不懂装懂。这类人确实不少,尤其是以成年之后为甚,这大多是因为爱面子、怕人嘲笑的缘故,虽然不懂也会频频点头应和,也有一些是为了迎合讨好某人作装懂奉承之举。郑渊洁1986年作家笔会的提问便是一例。其四,滥竽充数。这类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藏在别人身后见机行事,在别人后面发言,复述前面讲过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整合得巧妙,也是一种艺术,使人不能觉察他滥竽充数的本质,反而当作精辟见解。这种人虽有难处却也是蠢人,如南郭先生一样。其五,避实就虚。这类人一般都会一点旁门左道,但当面对实质性的挑战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按理说这也是一门本事。但如果委以重任,往往迟早捅出无法弥补的大娄子。其六,鹦鹉学舌。这类人往往具有拿来主义,有时把道听途说拿来转述,或者借鉴了别人的也不说是借鉴,转过身来就宣扬成了自己的而让别人高看他,这种性质,说得重一点就是看似聪明的愚蠢剽窃。其七,固执己见。如果是有学问的执着如姜白石之类,那另当别论。就怕有理无理都一个样,“理不直但气很壮”。这样的人生活中所遇不少,令人头疼,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不予理会了。</h3><div> 上述七类人,基本都是不学无术,或者半瓶水晃荡之人。但是,不学无术与我们的“温八叉”是毫无关系的。提到温庭筠,必然提到“词”!词,作为一种文学式样,产生于初唐,流行于中晚唐及五代,北宋时盛极一时。特别是词派中的花间词派,虽形成于五代,但追本溯源,却是起始于唐代的温庭筠。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名噪一时的西蜀花间词派,更是尊称温庭筠为鼻祖。温庭筠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创作颇丰。可惜这些词集都基本遗失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温庭筠诗词,基本都是保存在《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的篇目。</div><div><br></div> <h3>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最著名的如《商山早行》中的句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成为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究超不出温诗原意。再看温庭筠的词作,有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一首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就是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的。</h3><div> 如此种种,你说温庭筠不是个大才都不行的,况且其名词佳句传遍天下。</div><div> 但是,他一生落魄坎坷,屡试不第,时乖命蹇,造化弄人,只好流落于江淮之间,潦倒一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他的恃才自傲,我将他称为第八类蠢人。有才可以,但不能傲,特别是不能恃才自傲,而应以修身为伴。自古以来,恃才自傲就是个严重的个性问题,而个性问题恰恰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且难以搬动。这类人有点真才学,往往放旷不羁,个性使然而容易得罪人,在与人相处的学问上是弱项,有时也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我行我素,虽有才学却不被看好,导致无所作为。正是温庭筠的恃才自傲,不懂得为人处世和与人相处,轻浮放浪,结果是空误了满腹才情,终其一生一事无成。世间有大作为者,大多是有真才实学,且有大智慧、大抱负,懂得结伴同行的人。俗话说:深水静流。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忽略别人的存在,却不懂的一个人只凭着自己的才能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许多人的合作完成的。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或是在心里缺乏对别人的敬意,那么你起码是个不完善的人。温庭筠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大智慧、大抱负的自傲独行者。</div><div><br></div> <h3><br></h3><h3> 温庭筠的诗词,如果单从文学艺术上讲,确实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词评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但在思想意义上其诗词大多无较高的价值。虽然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我们在仔细阅读温庭筠的诗句,可以发现他的诗相对李商隐的诗存在较大差距。李商隐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便已融入了诗的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而温庭筠的诗则显得直露肤浅些,往往缺乏一种缠绕回荡的韵味,诗的语言比起李商隐来也清浅、疏朗一些,所用的意象也更偏于外在的具体描摹而不像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具有非常强的象征内蕴。而他的乐府歌行体诗受韩愈、李贺的影响很深,十分注意意象的神奇瑰丽和词藻的色彩秾丽,但缺乏创造性。而他的一些五言近体诗则又承袭大历以来诗人的格局,境界较狭窄,内容也较单一。缺乏一种大的抱负,所以也是他越发落拓无为而终原因,因为本身胸无远志又怎能成大事呢。</h3><div> 再看其他方面,温庭筠虽在诗文辞赋上费尽了苦心,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穿着仪容,嗜酒好赌,经常与一些无赖子弟聚赌生事,动辄喝得醉醺醺的。因为他的形象不堪入目,所以人送外号“温钟馗”,由此就可以得见他是何等的不注意修身。坊间关于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上、考试“救数人”、酒后乱禁挨打等等行为的传说,与其饱学才丰判若两人,可谓愚蠢透顶。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言行,观察他处事的方法,考察他安心做什么。温庭筠的言行及处事方式,便暴露了他的个性和不足,特别是史上记载流传的一些关于他的奇闻轶事,让我们对其遭一贬再贬、声誉扫地、无声而逝的直接原因便洞察分明了。</div><div><br></div> <div><br></div> 一是无感恩之心,天性风流。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没有学到先祖的事业心,却沾染了纨绔子弟的轻浮放浪习性。他与歌楼伎馆的关系之瓷实,几乎是他的一大成就,估计除了后来宋朝的柳永,可以说没有人能达到他的专业高度了。拈花惹草是温庭筠与生俱来的天性,一些作为简直就是行为放荡,有严重的品行问题,和他文学上的才华一样,使得他年轻时就名声在外了。当他落魄潦倒游历到江淮一带时,当地有个叫姚勖的官员很看重温庭筠的才华,爱才之余便给他不少助学金,资助他发奋科举求功名上进。不曾想温庭筠没有以感恩的心拿钱去走正道,而是年纪轻轻的不学好,拿着人家好心资助的钱上青楼进柳巷,全都花在歌楼伎馆的小姐身上,可谓愚蠢之极。姚勖知道了气得不轻,拿板子打了温庭筠一顿后把他赶走了。后来温庭筠的姐姐将温庭筠考试屡屡落榜怪罪于姚勖打他一事,对姚勖耍泼扯骂,竟然致姚勖郁病气死。<div> 二是无规矩意识,放任无羁。作为一个经过世面的官宦后裔,温庭筠却毫无规矩意识,自身要求更谈不上严谨,虽有才也只能白费了。温庭筠刚入长安时,都城人士对他极其推崇,因为他文思敏捷得吓人,吟诗填词从不打草稿,八叉手一会就成。音乐方面也是大拿,据说只要是有弦的就能弹、有孔的就能吹。虽然这么大能耐却屡屡中不了进士,原因就是因为温庭筠考场纪律极差,似乎有作弊违纪的瘾,死活管不住自己。而且,违纪作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自愿无偿帮助其他考生答卷,完全是无私型的作弊。每次参加考试,温庭筠自己的试卷不多时便可完成,实在是小儿科。但他做完自己的题,总是顺手把周围考生的题也全部给代劳了,并且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答一群,因此挣得了“救数人”的荣誉称号!这种行径在中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最后一次考试时,主考沈侍郎比较爱才,为了防止温庭筠犯了作弊瘾而再次落榜,专门给他安排了前排独座,让他坐在自己眼皮底下答卷。这样既维护了考场纪律,也能让温庭筠进士到手。结果温庭筠却因为不能作弊,觉得很不爽,考试结束很不高兴地交卷走人了。事后主考官一问,温庭筠竟然洋洋得意地说,虽然在严密监视下未能代人答卷,但还是口授了八个考生的文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当然是进士无缘了。</div><div><br></div> <h3><br></h3><h3> 三是无尊上之谦,才德不衡。一个读书人即使再有才学,如果不懂得尊敬上司,谦待同事,而是接连不断地得罪人,在任何朝代他的前途都可想而知,而温庭筠恰恰是这样的人。一次唐宣宗微服出行,凑巧遇上了温庭筠,温没有做过什么大官肯定不认识皇帝,但生性比较傲慢,且交谈口吻戏谑,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官吧?”对温所涉及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就下令宰相把温贬到了方城当县尉这样更小的官去了。还有一次,唐宣宗命宰相令狐绹写《菩萨蛮》词让宫女演唱。但文墨有限的令狐绹自知自己写不出好词来,便托付给当时作诗作词颇有名气的温庭筠代办,写好后呈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赏。作为文人,替领导写一些稿子本来是些司空见惯的常事,且令狐绹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逢人便说是其作品,弄得令狐绹老脸无处搁。再后来令狐绹向温庭筠请教“玉条脱”的出处,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南华经》,然后又忍不住老气横秋地挤兑令狐绹说:《南华经》也不是什么生僻的书,丞相公务之余,没事也该多看看古书。私下里温庭筠还编派令狐绹是“中书省内坐将军”,意思是令狐绹虽然在中书省做宰相,学问却不过是武将的水平,嘲笑令狐绹没文化。一而再地让上司没面子,后果可想而知了。注定温只能以“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诗句来最后哀叹了。</h3><div> 四是无问己之责,诿过他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温庭筠便是如此。令狐绹原先是待温庭筠不薄的,温庭筠自己也不是不想弄个一官半职当当,他屡次参加进士考试就是说明。由于自身不走正道、恃才放旷、世事无尊、轻浮放浪等原因,才使他混得越来越差,但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悔过改新,却抱怨令狐绹不够哥们,不照应兄弟。温庭筠混得不得劲,就又去江苏一带闲逛,闲逛期间还是本性不改,老不成形,60多岁的老头了还和一帮不良少年一起喝酒狎妓。一天晚上,温庭筠喝的大醉,犯了宵禁法令,不巧正遇到巡夜的虞侯。温庭筠的德性我们自然知道,犯了错误还比谁都横,结果被巡夜兵丁把牙都打掉了。挨揍后温庭筠没有从自身找挨打原由,还跑到正好平调到江苏负责军政的令狐绹那儿去哭诉。令狐绹念旧情,抓了虞侯准备给温庭筠出出气,结果虞侯一股脑把温庭筠当晚的丑态全抖了出来,令狐绹自认不能怪严格执法之人,只能把虞侯放了了事。温庭筠好赖是个士人,大概自己也觉得这事有点丢人,便把着“刑不上大夫”的古理跑到长安到处找高官请求伸冤,结果把自己本来就不好的名声越抖越臭,京师盛传温庭筠品行极坏。在京师住了两年后,温庭筠便郁郁寡欢而终,真可谓致死都是极愚之人啊。</div><div> 历史上,还有温庭筠与鱼玄机的师生恋的传说,因为温庭筠大鱼玄机30余岁,且温庭筠长得“温钟馗”之相,温庭筠没敢与鱼玄机配得姻缘,且撮合鱼玄机嫁给了李亿,最后背弃沦落为妓女。如果温庭筠有勇气跨出那一步,温庭筠及鱼玄机后来的命运或许会因此而改变,即使温庭筠还是如旧,但至少鱼幼薇不会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幽叹吧。</div><div><br></div> <h3><br></h3><h3>  一个人,不管才学高低,出生贵贱,如果品行不端,必然没有什么大作为的。我们看温庭筠的诗词作品,虽然他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类的千古名句,也有“温李”齐名之称,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虽然他有流传甚广的《菩萨蛮》等,在晚唐词家中填词最多,但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且从他词中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内容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这些也是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的必然,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可以说,温庭筠成于花间,也死于花间。因此,无论何朝何代,作为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尤其是在思想、作品内涵和为人品行上,要树立无悖于良好道德风尚的榜样,这样才能于己于人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h3><div> 但愿社会多一些有才而非愚之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风剪云2017.12.25于青岛怡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