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之年,我中有你——镜头诉说大学里的光阴故事

兰韵斋

<h3> 最近,芳华二字成为热词,源于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的热播。它引爆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借助着早已泛黄的照片,我整理了这个图文像册,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把我们带回曾经的芳华。</h3><h3> 在毕业即将35年之际,我把它作为新年礼物赠与同学们,作为曾经的青春记忆。当我们在感叹着芳华已逝的同时,愿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境仍初心不改。并祝大家年年岁岁,幸福安康!</h3><h3> 时光倒流啦!1979年的我们,跨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搭乘着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时代列车,进入到贵州农学院植保79级。可别瞧不起这个有着耄耋历史的"农门"院校哦!当年高考的录取率只有5%,所以我们也应该算得上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了,为优秀的我们👍一个。</h3><h3> 瞧, 这是唯一的全班照。</h3> <h3>在农业院校里,女生不算太多,这是全班14个女同学的合影。</h3> <h3>7朵金花,我们寝室的全家福。</h3> <h3>逐一的报到和亮相。</h3> <h3>只可惜毛毅同学已英年病故了,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h3> <h3>我们寝室,就差我一个。</h3> <h3>对面寝室的女同学,缺了高美女和芸美女。</h3> <h3>系里的歌咏比赛获奖了,班歌是"希望的田野上",作为领唱的我,很自豪嘞!</h3> <h3>参加学代会。</h3> <h3>系里的代表合影。</h3> <h3>女代表来一张。</h3> <h3>两个寝室的同学。</h3> <h3>运动场上的合影。</h3> <h3>昆虫是我们的专业课,所以我们会经常去松柏山水库,花溪附近的山头釆集标本。</h3> <h3>班里组织活动,到森林公园。</h3> <h3>那时的花溪公园,现在完全变了模样。</h3> <h3>我和琳丰同学在花溪公园里晨读,光影斑斓,是不是很有意境。</h3> <h3>呵呵!看看当时的我们仨,就已经是超级"车模"了。</h3> <h3>校运动会上,我们为男同学加油。</h3> <h3>开完运动会来一个合影。</h3> <h3>去老师家开家庭音乐会,照片上正面的女孩是一个来自黔东南的美女师妹,毕业后也再没有见面。</h3> <h3>学校的西门,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个门头了,除了同学的像册,只有在贵大图书馆的校史里才能看到它。</h3> <h3>记得大四那年刚放寒假,雪好大哦!校园里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我和同寝室的二兰在雪人前留影。</h3> <h3>我和当时学校同级被誉为"邓丽君"的万同学合影。</h3> <h3>再加一个同级土化的田美女。</h3> <h3>她曾经是我们寝室的同学,因病修学了。</h3> <h3>我们班有四个博士,其中有三个美女,她就是其中之一,芳华之年的她是不是很有明星范哩。</h3> <h3>学校的校花,好多同学都认识,我们喜欢一起参加院里的文娱活动,毕业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她。</h3> <h3>刚刚毕业时的小聚,在当时的金华湖,今天成了贵阳很知名的观山湖公园。呵呵!我怎么觉得抱吉他的应该是旁边那位交叉着腿,用园林艺术扮靓着我们生活的城市,真正有着艺术细胞的高同学哩!</h3> <h3>愚同学带上女朋友凤来参加聚会。</h3> <h3>工作了,邱同学分配到农研院,我们去看望他,不知是谁让我们摆着ps搞"科研"。</h3> <h3>彩照时代来临了,我们有了更加多彩的记录方式,这是我们曾经的校园,现在的贵卅大学南校区,在不断的改造和建设中已经变了模样。</h3> <h3>学校的前身为1941年12月成立的国立贵州农工学院,继后的1942年8月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国立贵州大学,1954年贵州农学院从贵州大学独立岀来,于1997年和贵州大学牵手合并进入全国211工程的高校行列。我们读书期间,学校仍保留了部分国立贵州大学时期的老建筑,这些墙体斑驳很有岁月感的老建筑让学校显得宁静、端庄和厚重。</h3> <h3>工作以后,我们在财经学院李大姐家门前的合影。</h3> <h3>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交通比较落后,信息渠道单一,文化生活也很单调。周末,我们约上同学去黔灵公园登山游园,就是很开心的娱乐方式了。瞧!三个女博士之一的高美女,吃西瓜的样子也很知性。</h3> <h3>日子好快哦!我们都有了新的角色,父亲和母亲。</h3> <h3>时光荏苒,再次见面时,前图中的两位小盆友,已经长成了大帅锅。</h3> <h3>10年后的同学会。</h3> <h3>也成了我们下一代的聚会,他们今天正值芳华。</h3> <h3>呵呵!芳华中的孩子们到了上大学的季节了!这是2009年中秋节,何同学率全家带着月饼到广州大学城的华工看望我在那儿上学的儿子,博士叔叔和俩个孩子一块儿放风筝。</h3> <h3>因为孩子在那边上学,为我与粵同学见面创造了机会,这是2010年我在深圳李大姐家小区与她的合影。</h3> <h3>完了还在她女儿的钢琴上敲上一把,同行的自然还有热心肠的何同学。</h3> <h3>岀自"农门"的同学们,工作大多都与农有关。我借看望孩子之机,参观了华南地区最好的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就是何同学执教的地方,也是向同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h3> <h3>记得2003年我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原来的浙农大))参加历时3个月的学习培训,见到了在此攻读博士学位的同级土化专业的朱青同学(曾经和邱同学是同事),在扬州的瘦西湖被班里四个博士中唯一的帅锅杜同学接到家中,他是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扬州大学的。</h3> <h3>30年后,黔地交通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城际之间同学的交往互动。在黔北同学的热情邀请和周到安排下,我作为中转联程,在粤同学乘着高铁返乡,来到遵义湄潭的永兴茶场、师弟的玫瑰园和凤岗仙人岭等。浓浓的同学情谊,再次定格在多彩的影像之中。</h3> <h3>满眼皆绿的永兴茶场,热情的同学和家属们,让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区域的同学们兴奋不已。</h3> <h3>置身于茶海之中,手牵着手,舞动❤️情,仿佛重返我们的芳华。</h3> <h3>三个美女的亮相,左边的芸同学和我从同一所中学走进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班。就在相册发给大家之前接到她报喜的消息,说自己在这个岁末欣喜地荣升外婆了。呵呵!必须祝贺我们班这个在新年到来之际赶来报道的幼小生命,她让曾经芳华的生命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轮回。</h3> <h3>在"委员长"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黔茶文化,了解到许多和🍵文化有关的知识。我们有感而发,人生如茶,其间的苦涩和香醇需要时间和岁月来品味。</h3> <h3>湄潭的早晨,在薄雾中就像一副水墨画卷,我们一行同学成了画卷中的主角。</h3> <h3>遵义的湘江河畔也很美。</h3> <h3>我们来到仙人岭,看仙境,喝仙茶,吃仙食,记得戴同学的靓车在院子里被其它游客倒车碰伤了,我们都有点心痛,他却说没事。</h3> <h3>离遵之前,再来一个团聚,一直因公脱不开身的贺同学终于赶来了。我们在班歌《希望的田野上》结束这次温暖的聚会,同级的翁同学和81级的小芳也来助兴,小芳妹妹有感而言:&quot;时间过得好快哦!我怎幺觉得一切恍如昨天&quot;。</h3> <h3>2017年2月,在海南的琼海与晓琼同学及同系同专业的美女师姐康同学相遇,我们一起共叙学校的芳华往事,过了一个愉快的3.8妇女节。</h3> <h3>82级的师妹小夏,是农业厅的业务骨干,也是何班长的同事。我们两家的孩子一直是小学和中学最要好的成长伙伴,今天她的儿子从北京回来举行婚礼,我也起了个大早前来帮忙和助兴。</h3> <h3>瞧,儿子作为好哥们的伴郎,成为一对新人的背景。</h3> <h3>这是她们班的同学(82级植保),好有团队精神哦!天不亮都赶来帮忙张罗,80级的师弟李毅同学也以家属身份融进低年级的团队之中。</h3> <h3>呵呵!师姐我的儿子结婚了,她也和远道而来作为同学代表的儿子一道前来祝福。感谢大学这个平台,给我们两家两代人带来共同成长和生命中相伴而行的缘分,还有林学同级的廖同学,主动联系帮忙筹备孩子的婚礼,至今让我心存温暖。</h3> <h3>也要谢谢我的同学们,你们的祝福也被摄影师定格在镜头之中。今天的新郎,还曾经到遵义给委员长的女儿当过伴郎哩!孩子们因上一辈带来的生命关联,永远的记录在生命里程的时光里,祝他们健康向上,永远幸福!</h3> <h3>2017年新春,三个美女博士之一的何同学来访,真是有朋自羊城来,不亦乐乎!</h3> <h3>我们一同去观山湖公园赏梅。</h3> <h3>今年8月,受80级师弟喻理飞之托(贵阳市政协副主席,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为母校撰写文史版校史,见到了年逾8旬,始终以"位卑未敢忘忧国",努力办好高等教育为使命的老院长梁宗琦老师。倾听他讲述亲历母校发展变化,以及和贵州大学牵手合并,整合资源组建贵州高校航母,使母校进入211工程院校的历史故事。校史的撰写,还得到了原农学系主任扬昌达老师在提供亲历素材上的热情帮助,以及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邹晓教授茌资料查阅工作上的大力支持(他是我们系刘爱英老师的研究生)。平凡之辈的自己能为母校尽点绵薄,很是欣慰。</h3> <h3>今年,我的"三同"(同年同月同日生)吴同学结束在蓉城的职业生涯返乡了,我和她相约来到登高云山公园,参观小文同学的工作成果和班里的艺术家、书法家加林同学的书法作品。</h3> <h3>最近,我和当年分在一个地方的同校姐妹聚在一起小叙了一下,大家认识吗?</h3> <h3>曾经也是学校的文艺爱好者,现在是小文和胡同学的同事。</h3> <h3>就在今天早晨我结束此篇之际,接到了扬昌达老师传来的这张照片。祝扬老师、刘老师二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照片上除了熟悉的老师,还有曾经的同学,左一美女是我们班的,还有照片中间有同级土化的那个小琴美女,以及现在东北某省烟草系统任职的扬俊同学。</h3> <h3>  同学们!从我们相识在芳华起,生命的轨迹至今已在不知不觉中淌过了39年。今天的我们,生理的芳华巳越来越远,心理和精神的芳华愿永远常驻。我们接受着芳华之年和每一个生命历程中所有主动和被动选择及努力的结果,顺其天命,安之我身,淡泊于心,珍惜当下,笃定前行。</h3><h3> 感谢芳华之年的遇见,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了如此丰富的内容。2017旧岁即逝,2018元日将启,不是一直都很喜欢唱歌么!来一句吧!"祝福我的人,我祝福你一生,不管我们明天会不会相逢…………"。如果生命的缘分依然持续,来年和以后的岁月中再相见吧!愿生命不息,故事不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