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窑神庙简介(下)

许永杰

<h3><b>  </b><font color="#ed2308">(接中)</font><b> </b></h3><h3><b> 陈炉西社民众在西社窑神庙依旧奉祀舜帝、老子、雷公的同时,又将象征“德应侯”的四位土山神奉祀于西社窑神庙的屋檐下一事,虽然受到地方志书的谴责,但却不排除陈炉西社的民众在西社窑神庙祭祀有“德应侯”的前厦门额上悬挂“德应侯”的庙名是正确的。陈炉西社民众将不会人类语言的土山神和缺乏知识文化的牛马王形象以祀神的形态祭祀于陈炉西社窑神庙,从而将一座奉祀人类治世先进祀神形象的“里社”变成了一座人、畜混杂的杂寺庙,本身就是一件啼笑皆非的事,又何谈“殊误”。不过,陈炉西社窑神庙与陈炉东社窑神庙的存续以及沿革史,却展示出了陈炉乃至铜川的陶瓷文化历时1400余年的壮观景象。</b></h3> <h3><font color="#ed2308">  图11 西社窑神庙平面结构示意图</font></h3> <h3><b>  据清咸丰二年《重修陈炉镇西社窑神庙四圣祠并歌舞楼碑记》碑文记载:陈炉西社窑神庙具有“设像三尊,旧碑所记,以为大舜、雷公、老子。庙侧有四圣祠即土主、山君、牛马二王”的栖神形态。如图11。</b></h3><div><b> 清咸丰二年,镇人赵绪祖在《重修陈炉镇西社窑神庙四圣祠并歌舞楼碑记》中,以:“昔舜陶于河滨,雷公因之,后之业陶者,遂祖舜宗雷焉。始则和土为泥以造型, 继必设炉熔铸乃成器。炉火纯青,丹家之妙术,实陶家之要诀,是老子之火功所必取法。且以土为生,取材于山,运土和泥,更赖牲畜,则山君土主,牛马二王之福荫尤其所必祈也。故春秋报赛,以舜为主,配享者老子、雷公,而四圣为辅焉”记述了陈炉西社窑神庙的祀神概念。</b></div><div><b> 传说陈炉西社的人们在讨论如何振兴陈炉的陶瓷事业中,得知是因为没有为“窑神爷”维修庙房,以致“窑神爷”没有安居的处所,所以“窑神爷跑啦”!在这一认知下,遂产生了陈炉西社窑神庙多次维修窑神庙的记载。据笔者整理,陈炉西社窑神庙有记载的重修纪年共有16次之多,还不包括没有立碑记载的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的重修次数。康熙四十六年,陈炉西社民众“虔心纠众,输赀募缘”,又重新修缮西社窑神庙。但因重修动工不久,大概重修资金被挪用,以致中途停工。传说当时就有人质疑:既然是“窑神爷”居住得不安宁才修庙,如今将庙拆啦,将“窑神爷”搁到露天地里啦,难道就不怕“窑神爷”可再跑了?修庙主持人回答说,我们已经用铁绳把“窑神爷”拴住了,这一下,“窑神爷”他就跑不了啦!从而产生了“铁链拴窑神”的逸闻趣事。大概正因如此,在陈炉村一村两社的两座窑神庙中,唯独陈炉西社窑神庙中的舜帝的形象是用铁链束缚着。康熙五十七年,西社民众接续未曾完善的修庙事宜,重新“输赀捐工”,于雍正四年才重修成功。《雍正重修碑记》以“旧所输银年久,猝不能索”的文笔记载了这一长达17年的西社窑神庙的重修过程。</b></div><div><b> 从近几年发展陈炉古镇旅游事业,在恢复陈炉古镇古老文化方面,突出表现出对古遗迹论证不足,甚至建立在不论证的基础上给予宣传与建设。例如,陈炉西社窑神庙奉祀有7位窑神,陈炉东社窑神庙奉祀有3位窑神,而在近年来的陈炉“祭窑”活动中,产生了陈炉的“窑神爷”叫做“兀”的新概念。举办“祭窑”活动时,只抬着一位窑神,传说他们认为陈炉的“窑神爷”就一位,名称叫做“兀”。</b></div><div><b> 在中国汉语言中,“兀”字的含义有五种:“1是高耸特出貌;2是山秃;3是浑然无知貌;4是犹‘还’;5是作语助词,犹言‘那’。”在陈炉的地方方言中,“兀”字作语助词时,发音为“兀哒”,即“就在那儿”。将“窑神”称作“兀”,只能界定到“浑然无知”的定义。</b></div><div><b> 就陈炉镇具有窑神庙遗迹的村落来说,今陈炉镇立地坡村和东崖窑村也分别具有不同祀神的窑神庙。其中,立地坡村的窑神庙创建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东崖窑村的窑神庙创建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b></div><div><b> 从立地坡《新修窑神庙记》碑记中得知:碑文撰稿人认为立地坡村已经具有“大堆寺”、“宝山寺”、“玉帝阁”、“玄帝观”、“圣母殿”以及“二圣贤祠”等诸多寺庙,为啥还要“创修窑神庙”而议论纷纷。创建立地坡窑神庙的“一会人”一致认为:“窑神”对祖祖辈辈从事陶瓷业的人,所带来的恩惠“诚无疆也”。所以,“炎帝治火政宜祀,老君更丹炉宜祀,雷公范土为型宜祀”。从而得知立地坡窑神庙祭祀的是炎帝、老君和雷公。立地坡《新修窑神庙记》碑石文献,是陈炉镇诸窑场留存文献比较早期的文献。</b></div><div><b> 立地坡《新修窑神庙记》碑记碑高89厘米、宽45厘米,厚不详。崇祯十二年九月立石。碑文18行,传世有拓本,兹抄录立地坡《新修窑神庙记》全文如下,以供赏析。</b></div><div><b> <font color="#ed2308"> “新修窑神庙记</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崇祯十有二年,岁在乙卯,余乡众陶人于所居之西南鄙创建窑神庙,栖圣像三尊于其中。获月鸠工,菊月竣事,勒碑铭记于余。余素敬鬼神而远之者也,聆是言不□有感于衷而诘之曰:昭王不祭赤乌河崇,君子以为知道;子产不□沉台骀,晋侯以为博物;季氏旅泰山,文仲祀爰居,尼父以为非□不知。由是观之,神可亵渎。关孙二圣贤祠西则有玉帝阁,大堆寺中则有玄帝观圣母殿,兹复创修窑神庙何纷纷然越分矫□若是哉?众曰:在彼者是耶非也,我等不及知耶。但我等世世业陶,□于斯食于斯,□婚□祭藉于斯,言念及此,则窑神之惠我等者诚无疆也,信如子言而□其祀,是饮芳泉而忘源,饭香黍而味由,将何以报答神见于万一哉。余因□然书曰:□祀纵无益也,善原亦可志也,第不识汝等祀所三像者何神?众曰:我等世世业陶,炎□治火政宜祀,老君□丹炉宜祀,雷公范土为型宜祀。然则我等所祀者此三神而已。余曰:大□见亦泥哉,易曰:阴阳不测之□神。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夫神尤水也,庙犹泉也。□井及泉而以为水在是,则可以为水□在是□不可□汝□□三圣之□以有象祷,古今来一切掌火治造之神以无象善□不愈□乎,且吾□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惟亲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惟德□物。如是则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倘汝众建此庙初而畏之,久而狎之,匹夫匹妇□死,其魂魄犹能□依于人以为淫厉,况用物弘而□精□之神明乎。果世世生生过庙而思敬□□以作福□于□□祚道设教之意不无少补而余言显道神德行可与佑神矣。陶人维维而退,余也无能文,□记其所叙之本末以刻诸石。</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一会人</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张利、□俊、杨文锦、张□才、张文见、乔自省、张兴、陈锦、陈登弟、张汝见、陈登盈、宋君都、张文、陈化、陈正国、仲起龙、陈治国、张养生、张英、陈啚、任□□、张汝紧、陈复振、宋君昌等同立</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石匠赵辉德 刻匠程颖” </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 立地坡窑神庙坐落在立地坡村西南,如图12的方框处。建制外貌如示意图13。</font></b></div> <h3><font color="#ed2308">  图 12 立地坡窑神庙在立地坡村的位置 </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图13 立地坡窑神庙外貌速写示意图</font></h3> <h3><b>  立地坡窑神庙是在立地坡的陶瓷业经历了唐、宋、元以及明代以后才产生的。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进行了重修,崔峤(1684——1745)为立地坡重修窑神庙撰写了《重修窑神庙记》碑文。重修碑文共23行,8行之后,文字不清,因而这里从略。<br></b></h3><div><b> 传说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相传炎帝亲尝百草,发展了用草药治病,发明了刀耕火种创造了农具,发展了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以及造出了陶器和炊具;老君是中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至于雷公,一说“亦称雷神、雷师。是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一说“黄帝时有雷公者,通脉善医,当即其人”;据清乾隆十九年刻本《白水县志》建置条记载,元至正十二年,白水县潘恳说雷公是大雷公村人,名祥,“善造瓷器”,白水县还建有“雷公亚父庙”。立地坡新修窑神庙崇祯碑记记载的“雷公”,大概是从白水县“雷公亚父庙”潘恳撰写的碑记一说沿袭而来的祀神概念。</b></div><div><b> 立地坡新修窑神庙的祀神理念是程朱理学平民化道德蒙昧理念在陈炉的最初表现。</b></div><div><b>《同官县志·民国志·宗教祠祀志》绪言中说:“儒教儒学,名称向已有之,秦汉时对百家而言,晋唐以来实对异教而言。崇德报功,迎猫祭虎,虽不尽同于其它宗教,要其祠祀典礼,自可齐观。同官于诸教皆无所特崇,但为次录旧典,登记故物;盖信仰须切于民生,故窑神乃其专祀矣,而矿神独无者何哉。”</b></div><div><b> 窑神庙是供奉“窑神”的庙宇。地方志书记载铜川的煤矿没有祭祀“矿神”的窑神庙,似乎并不确切,陈炉镇东河川崖窑村的窑神庙遗迹,大概就是祭祀“矿神”的窑神庙。</b></div><div><b> 也有资料可以证明东崖窑窑神庙是“四圣庙”。传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四圣碑记》中载:“同邑东乡崖窑村,旧有四圣,创自雍正二年(1724)”。就东崖窑村来说,称为窑神庙的就只有这一座寺庙遗迹,东崖窑村的窑神庙有可能就是四圣庙。参照陈炉四圣寺的记述,“四圣”分别是土地神、山神、牛王、马王。就东河川曾经具有诸多煤窑,东崖窑村的窑神庙就可以视为是矿神庙。煤矿的业主们希望土主、山神能够“地不爱宝”而煤源滚滚;牛、马二王能够保障“山出器车”而熙攘往来。 东崖窑窑神庙“创自雍正二年”。嘉庆二十一年、道光二十七年、光绪十二年以及民国三十三年分别进行了重修。遗迹如图14。</b></div> <h3><font color="#ed2308">  图14 陈炉镇东崖窑村窑神庙</font></h3> <h3><b>  也有或说雷家坡村的“雷云观”是“祭祀炭窠神灵的窑神庙”的著述。 <br></b></h3><div><b> 陈炉镇雷家坡村“雷云观”位于今陈炉镇东侧俗称东河川的雷家坡村小学院内。清道光四年(1824),东河川的民众在雷家坡村创建了雷云观。道光二十一年(1841),东河川14个村落的“合村会首”和17家煤井炭窠的“合井会首”、“合窠会首”们“同心共商议定众村为一社”,以“保障一方民康”,创建了“雷云观合社”。雷云观合社的三间正殿外貌基本完好,两边厢房屋顶已改修为现代建筑。由于雷云观被改作学校,神像被移除,故祀神不详。 道光二十七年,东河川“廿五村共谋联社,以易偷敝之俗,且立戒约,以动羞恶之心,恐难家喻户晓”,因而为雷云观“谋立碑记,以永香火;设立义学,以启人心;联众立社,以一风俗”,遂由邑儒学廪膳生员赵绪祖撰写了“新立赛神会并合社及禁丐乞盗窃碑记”。赵绪祖认为:“人情散,则愚,合,则智。盖散处则独断独行,不闻其过,故不改过,不闻乎善,故不迁善,何得不愚。合,聚则因人悟,己以无过,形有过,过因以改,以有善形。无善,善因以迁”。由此可以推测出,创建雷云观以及创建雷云观合社的目的,是为了创办学校,启发人心。但经过多年观察,其所以达不到“合社”和谐的原因,是在于“有年力精壮,可以自食其力,而竟游手好闲,不事生理,耑一捱门乞讨,平时情犹可原,遇红白事,则纠群合党,硬霸乡莊,稍不顺心,即妄外生事”。所以,“诸社共约,如有硬乞恶讨,遇事逞刁者,事主颗粒不许占脣,或事主畏其生事,照前优待者,罚小戏一台、油十斤”。对于“合社”的这一议定,为了达到家喻户晓,才产生了再次立社并立碑记的事。 </b></div><div><b> 清嘉、道年间产生的联村合社,是地方自治的一种表现。(全文阅读完)</b></div> <h3><font color="#ed2308">  图15 雷家坡村的“雷云观”正殿</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清康熙三十七年新建墩台岭山神庙献殿碑记拓本(该碑高约1460毫米、宽670毫米,厚未量)</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清雍正四年陈炉西社重修窑神庙碑记拓</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新建的陈炉窑神庙</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