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神垕古镇,隶属河南省禹州市,位于禹州市西南部。面积49.1平方千米。</h3><div>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并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诗句美誉。</div><div> 神垕古镇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div> <h3>老街</h3><div> 神后老街俗称“七里长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建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后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老街是随着神垕瓷业的发展形成的,特点是狭窄,街面店铺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铺就,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老街两边还有许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处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神垕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div><div><br></div> <h3>老街街景,街道干净整洁。</h3> <h3>街道均由青石板铺就,古朴厚重。</h3> <h3>古寨墙</h3><div> 神垕古寨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东寨墙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形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门上刻有“望嵩”二字,据说站在古寨墙的寨门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门”之说。每个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东寨内(行政街)有伯灵翁庙、关帝庙、花戏楼等,西寨内有文庙、二郎堂、老君庙、白衣堂、贞节牌记等,还有沿街店铺和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象一座小城。</div> <h3>神垕,老街,肖河桥</h3> <h3>伯灵翁庙</h3><div> 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是钧瓷文化象征性的建筑,是神垕“均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div><div> 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帮会供养一支叫“一把泥”梆子戏班(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div><div> 古时与伯灵翁庙紧邻的关帝庙(现为一体,形成一个院落)。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也有一座同样的“花戏楼”,为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纯木结构建筑完整保存了数百年。</div><div><br></div> <h3>山门上木雕兽群</h3> <h3>正面是山门,背面是戏楼,二合一建筑形式。</h3> <h3>正门花戏楼</h3> <h3>东戏楼</h3> <h3>关公庙及钟鼓楼</h3> <h3>钟鼓楼门楼上的榫卯结构及木雕</h3> <h3>钟楼一角</h3> <h3>关帝庙东侧是碑林院(碑石和碑座大部分已经破损)。</h3> <h3>门旋拱雕刻(局部)。</h3> <h3>左门柱</h3> <h3>右门柱</h3> <h3> 神垕民宅都是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深宅大院",每个院落人口少则数十口,多则上百口。大多数院落都是以一个姓氏聚居,这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大幅减员,从明代开始的多次移民,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为大户人家,每个院落一个姓氏,最多的已经发展到几千人,因此,大多数宅院都是以姓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温家院,辛家院等。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门富户,均是门第高大,布局对称,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石雕细致精美,是明清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h3> <h3> 温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一个主院和一个跨院组成,主院为一进五院落,大门左侧客房屋雕梁画栋,宽敞明亮,是主人会客的重要场所。主房又称上房屋,为五间两层清式建筑,高大气派,整个院落结构严谨、错落有致。院内有古井、侧门、便道、过庭,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进入神后的接待驿站。</h3> <h3>迎风楼</h3> <h3>炮楼</h3> 各大院简介 : <div>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门台,走马门楼,石雕门墩,木雕门额,五脊六兽,有影壁。砖圈垂拱二门,六阶两层上层,由右山墙可达后院,砖雕、木雕、石雕及房头小饰物,特别是主房屋瓴均为砖雕牡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div> 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门台,走马门楼,一进三宅院,进入大门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门,过屋、上房及厢房均为廊柱式砖木结构,屋门、窗棂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细、彩绘鲜美。</div><div> 辛家大院,位于西大街,座北向南,一进三院落,现保存有大门、过门、主房和厢房,主房为三间三层,铁裹门,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div><div> 邓禹楼(基本原貌),原是东汉大将邓禹屯兵神后时的住处,一进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门楼一间,临街三间,西厢房一间。二门为垂拱门。进二门后,西厢房是青砖灰瓦,石雕窗棂;东厢房是一座红石炮搂,高三层,每层均有砖雕石窗;上房是高台阶,三层楼。保存完好,经明代重修。</div><div> 转角楼(基本原貌,顶部坍塌),座东向西,是一个占地数亩的四合楼院。二层门楼,双扇大门。进门后,依门棂作梯可登上二楼。从门楼向北、向东、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楼,可转大院一周。大院之内,楼上楼下住着几十户人家,便于联防,互为照应,可防匪、防盗。这是北方地区不常见宅院格局,很有历史研究价值。</div><div> 此外还有苗家祠堂、杨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处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div></div> <h3>中共禹郏县委旧址</h3> <h3>陶瓷官署</h3> <h3>老房坨</h3> <h3>后期的电影院</h3> <h3>老街古建筑</h3> <h3>胡同</h3> <h3>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h3><div> </div> <h3>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h3> <h3>钧瓷地摊,瓷器形态各异,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琳琅满目。</h3> <h3>瓷器一条街</h3> <h3>钧瓷种类繁多,千奇百态,大多是近代烧制。本人是外行,不懂鉴别。虽然是近代和现代烧制,其价格宽泛。各种制品样式色彩极其美观,太多了还是一件都不买了!饱饱眼福,开开眼界。美哉!</h3><h3> 以上图片均用手机拍摄</h3>